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2012-12-27晓敏
李 虹, 晓敏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 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设想
李 虹, 晓敏
(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 学 ,辽宁 大连 116081)
辽宁省 数量丰富而特色鲜明的非物 文化 产,并且 日 成为当地民 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 流内容 。对 些地 特色鲜明、传承方式多 而 响力巨大的非物 文化 产进行旅 开发能够提升辽宁省旅的核心竞 力。目前非物 文化 产旅 开发 普遍存 的文化冲突、内容雷同、开发深度不够、体 性较差等问题, 该通过充分挖掘非物 文化 产的特色内容、开发多 的旅 产品 及 旅 企 全面合 等途径实现全方位的旅 开发。
非物 文化 产;旅 开发;设想
近年来,伴随着从国家到地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的不断高涨,一系列的旅游开发逐渐在全国各地旅游活动中崭露头角,相关宣传、保护及开发工作的探讨和摸索也不断深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其资源禀赋强、种类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时机日渐成熟,拥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2008年具有辽海地区特色的5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北京奥运会期间的中国故事小屋进行展示;2010年5月,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海城高跷、抚顺地秧歌、本山艺术学院的3支表演队伍亮相于上海世博会辽宁活动周,并成功组织了相关活动,充分展示了辽宁传统文化的魅力[1]。此外,最引人注目的是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审议通过,并于6月1日起正式施行[2],这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也充分体现出它日益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
一、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省份。全省除汉族外还生活着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51个少数民族,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11年7月辽宁省共成功获批了1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其中包含有58项国家级遗产名录[4],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以及民俗等项目。
其内容大多源自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风土人情和时令礼仪。风格诙谐幽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特点主要有:
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突出。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境内多平原、山地、丘陵,地质地貌纷繁复杂。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当地人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性格,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娱乐方式。尤以二人转为典型代表,它是在东北大秧歌及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等艺术成分而形成的。这种基本形式的确定是由其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辽宁地区无霜期短,农业生产以一年一茬收获为主,这使得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进行娱乐活动,然而该地区冬季较长,气候寒冷,大多娱乐活动都在室内进行,环境的局限性使得家庭化的表演方式较为普遍,体现在形体和语言说口方面都比较放得开,火爆泼辣。
民族特色鲜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共同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当地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以秧歌为例,它是我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区。汉族地秧歌在内容、形式及活动的时间都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舞者多扮成民间传统、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表演动作轻盈、幅度较小,诙谐有趣、朴实可爱。而抚顺满族地秧歌的表演动作多源自跃马、射箭、战斗等原始生产生活状态,艺术地反映了满族世代劳动、生活在山区,以狩猎、征战为基本生活内容的民族风格,是满族先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化石。
表1 2006–2011辽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
突出的时代痕迹
在获批的19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早的据记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晚的则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被发现并搜集、记录下来。纵观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古代及近代时期辽宁地区的历史沿革、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具有突出的时代痕迹。如用东北方言融合当地人熟悉的土腔土调进行说唱表演的东北大鼓,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期。其内容多取材于当时的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之一,并一直延续至今。再如民间音乐瑰宝——千山寺庙音乐,虽然发源于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朝,但真正将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融合在一起却是在清朝康熙年间。
广泛的群众基础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以地方韵味浓郁的辽北小品为例,它在沿袭传统说口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运用生动鲜活的口语,将现代词语和乡村俚语相结合创造出崭新的风格。自1990年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走上春节联欢晚会后,辽北小品就在中央电视台生了根,成为每年全国人民年夜饭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娱乐大餐”[5],直至今日势头依然强劲。在辽北小品推向全国的同时也将东北方言带入了各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形态像东北方言一样具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辽宁省重点推出的“一环三线”、“五色旅游”等精品线路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在这其中又以诸如抚顺赫图阿拉城和高丽民俗村等少数民族文化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旅游吸引力较强。但是,当前旅游开发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初级旅游手工纪念品以及民俗村寨建造等方面,开发程度较低,问题诸多。
为考察论文研究主题情况,所以统计了关键词在论文中出现的情况。设置TopN=30,TopN%=15,运行CiteSpace得到图3结果。
(一)遗产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加剧
在旅游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文化冲突现象。文化冲突产生后既可能对旅游者也可能对当地居民产生影响[6]。由于遗产地大多地处偏远,加之历史、社会、交通等原因,与外部世界交往很少,较为封闭,文化冲突现象更加普遍和明显。如本溪朝鲜族乞粒舞最初是一种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在时间和地点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如今为了满足游客观赏“即兴文化”,“快餐”式地体验等需要,使这一舞蹈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随时都可能搬上“舞台”。事实上这些传统文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逐渐失去其原本的意义和价值。
(二)旅游开发内容与形式同化迅速、伪民俗泛滥
基于对经济利益的渴求,遗产地往往会从外来游客的文化形态出发,改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求提供与游客文化趋于一致的文化体验,最终导致雷同文化供给的出现。如朝鲜族食品打糕的传统做法是:把洗净的糯米放在冷水中浸泡,煮成粘米,用木锤反复敲打成粘面状即成。在旅游开发时,为了满足市场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巨大需求,采用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代替原有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破坏了其原本的口感和民族文化内涵。
我国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充分尊重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特定内涵,坚决制止“伪民俗”[7]。但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到旅游旺季仍然可以看到许多穿戴少数民族服饰的人在道路两旁招揽游客拍照留念,伪民俗旅游资源泛滥。这种伪劣的假民俗低级庸俗,矫揉造作,误导游客,干扰旅游事业,也在一定程度上败坏了民俗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的名声。
(三)遗产旅游开发体验性较差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但从总体来看,尚未集中规划建设遗产展示平台;缺少特色、独立的旅游产品;已开发产品大多静态展示,便于体验的项目较少,游客难以获得深层的感受。例如,抚顺煤精雕刻是采用煤精作为制作原料的传统工艺品,随着煤矿的大量开采这种非再生资源已日见枯竭,所以煤精工艺品已被视为即将绝世之宝,收藏价值极高。但目前展示的平台主要是依托综合性博物馆、文化精品馆等静态方式展示实物及图片资料,缺乏实景表演与再现,并不能使游客深入地了解这一制作工艺的文化起源、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
(四)遗产资源缺乏深度挖掘
首先,缺乏对价值高、知名度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源禀赋强,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但是现阶段的开发仅限于知名度高,能够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资源;而对于那些鲜为人知、文化价值高的资源则较少甚至忽略对其的合理、有效开发。以传统戏剧为例,对凌源皮影戏等游客耳熟能详的剧种的宣传、开发较多,而缺少或基本没有对辽西木偶剧等小剧种的旅游开发。
其次,目前还未形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的产业链,旅游线路和产品也鲜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相关项目的开发主要依靠政府工作会议以及政府部门主办的各种文化节。如每年举办的“辽宁农民文化艺术节”,虽然有少数民族舞蹈、海城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但是举办这一文化节的根本是为服务“三农”,并不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这种开发模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并不能实现深度开发,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所能带来的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设想
多样性、独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旅游开发设想必须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带动文化为切入点,以促进文化和经济协调发展为落脚点。
(一)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色内涵
旅游动机来源于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即文化个性越突出,多样性特色越明显,旅游产品就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因此如何挖掘遗产地的资源特色在辽宁旅游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通常在拜佛、祭祀、婚丧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的场合下使用。哈达以丝绸为料,辽宁地区蒙古族通常喜用白、蓝和黄色哈达,而在内蒙古地区则常用乳白色和蓝色哈达。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尚白尚蓝是当地蒙古族的传统;而辽宁地区的蒙古族则多生活在山地、丘陵,特定的生存环境使得该地区蒙古族对大地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情,因此黄色哈达代表大地,有“高贵”、“华丽”、“笃诚”之意。针对这种地域差异内涵的深层次开发必然能够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核心旅游产品,对提高产品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发展辽宁旅游经济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开发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8],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重心在于维护并利用其文化的多样性。针对旅游开发中难以避免内容和体验形式单一的问题,应注重多样旅游产品的开发。
1.开发复合型旅游产品。旅游者对于单一的旅游产品容易产生感官疲劳,复合型旅游产品能够丰富旅游体验的内容和方式。
①与传统自然观光游相结合。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体验该地区的民间文化,增强游客对遗产地的文化认同感。例如,从北到南组合铁岭二人转、沈阳东北大鼓、鞍山千山寺庙音乐、营口评书、大连金州龙舞等民间表演类遗产,并在此基础上与西丰冰砬山、沈阳故宫、千山寺庙、铜牛岭等传统观光景点相结合。
②与体育旅游相结合。辽宁省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体育内涵,加之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禀赋强、民族特色鲜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体育旅游项目相结合,根据体育活动的季节性不断更换旅游内容和形式,能够形成特色突出的新型精品旅游线路。如沈阳北市摔跤既是一项独特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非遗项目串联,跨地域组合,充实旅游产品内容。
③与工业旅游相结合。辽宁是我国最著名的工业基地之一,沈阳、抚顺、鞍山、本溪等城市不仅工业基础雄厚而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串联两者间的互动因素,凸显地域文化内涵。如让游客在体验了沈阳老龙口酒博物馆、沈阳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业园、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工业园等现代先进科学技术魅力的同时,又领略了东北大鼓、北市“摔跤”、梅花篆书、脱家清真饺子等民间传统制作工艺,营造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2.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园。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形式等建造不同主题的展示馆、参观园,集中进行展示、宣传和开发。如对剪纸、雕刻等民间美术类遗产以主题馆的形式展示,并开辟专门的制作技艺展示区,让游客直观了解这些作品的制作工艺及流程;以表演类为主的遗产则可集中开辟表演区,规定时间进行表演,提高其影响力。
3.开发体验性旅游产品。现代旅游越来越重视游客的多重感受与体验,互动性和参与性成为产品开发的必然趋势。如对庄河剪纸、岫岩满族民间刺绣等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由传承人向游客教授一些工艺方法和技巧,让游客亲身体验其制作工艺的魅力所在,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4.重点开发品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影响力大、认可度高、覆盖面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进行旅游开发,打造品牌旅游产品,提升地区旅游形象。诸如对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辽北小品以及二人转等遗产重点进行旅游开发,即政府及相关旅游部门提供政策、经济扶持,并与旅游企业、旅游专业人才全面合作,将其与传统的民俗观光旅游、影视制作相结合,形成旅游经济产业链。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开发
现有的宣传、开发方式并不能充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要想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就必须进行深度开发。
首先,应更加注重对知名度低,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如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阳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展现形式。即,主要让青年旅游者参观老龙口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酒文化,酿酒工艺流程及新型酒品的科研开发;让中年旅游者亲自参与酒品的酿造过程,激发其对传统制造工艺的兴趣,提高产品影响力。其次,开发应全面与旅游企业合作。遗产内容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开发中政府的参与是完全必要的。即在政府的主导下与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购物等企业合作,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和开发。如与旅行社合作重点推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精品线路;与常规旅游酒店合作,除在店面装饰中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实物外,建造特色鲜明的主题农家乐酒店;与旅游交通公司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广告宣传加入旅游车体的包装中,并开辟不同主题的非物质遗产旅游专线。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仅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扩大社会文化影响力。今后的旅游开发应根据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目前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特色开发、组合开发、深层开发等,为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促进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1]辽宁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
[2]辽宁省文化厅.保护精神家园传承辽海文明—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五年回顾[J/OL].http://www.lnwh.gov.cn/ihwm wn.html.2022,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表决通过[R/OL].http://www.ccnt.gov.cn/rdtj 1/201105/t20110531 125768.html.2011,12.
[4]辽宁省人民政府·政府文件.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R/OL].http://www.ln.gov.cn/zfxx/zfwj/szfwj/201109/t20110906 695861.html,2011,10.
[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J/OL].http://www.ihchina.cn/inc/guojiaminglufenlei.
[6]杜芳,周文杰.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培育与实施策略—以赵本山推动辽宁二人转产业化为个案[J].文化论苑,2010(9).
[7]孙昊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杂志,2009(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浙江宁波召开[EB/OL].http://www.gov.cn/g zdt/2011-12/09/content16116.html.2011,12.
[9]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促进和保护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R/OL].http://www.ihchina.cn.
Problems of and Suggestions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Liaoning
LI Hong,ZHU Xiao-mi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Liaoning Province is abundance wit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which is becoming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parts of local people’s cultural life.Therefore,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 various inheriting forms will improv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Liaoning’s tourism industry.There are common problems in curren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cultural con fl ict,content duplication,insufficient development,poor experience,etc.The paper suggests that we realize an all-r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by extracting uniquenes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exploiting variety tourism products and collaborating with more tourism enterpris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tentative idea
F592.7.3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008-2395(2012)02-0112-05
2012-03-08
基金课题:辽宁省教 科学“十 五”规划2010年项目(JG10DB26)“辽宁非物 文化 产旅 开发研究”成果。
李虹(1962-),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 学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事旅 经济、旅 开发研究; 晓敏(1987-),女,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 学 研究生, 从事旅 产品开发 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