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研究
2012-12-27胡明晖
胡明晖
(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上海基础研究发展状况及相关政策研究
胡明晖
(中原工学院,郑州450007)
研究了上海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经费投入、管理体制、人才队伍与发展条件建设等情况,分析了基础研究的
资助体系和资助格局,并对其基础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基础研究;管理体制;资助格局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科学技术基地.《2008全球知识竞争力指数》(WKCI)显示,上海知识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110位,在中国入榜的9地区中排名第2位;《2011年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显示,上海知识竞争力在33个亚太地区中排名第18位,在内地入选的11地区中排名第1位.科技进步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98-2007年上海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19%,居全国之首[1];2008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7%,比1995年的37.7%增长了25个百分点.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后盾,是上海知识竞争力提升和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石.本文从上海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资助状况等入手,全面揭示上海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并为其下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 基础研究发展战略
1.1 战略部署
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着基础与关键作用,特别是基础研究,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与核心、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往往可以推动高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促进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指出:要在确保一定的科学发现作为必要战略储备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效益;要在若干优势领域内聚焦有限目标,通过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战略产品必须由企业提出并作为主要执行单位,由企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联合攻关.
1.2 优先领域
《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上海中长期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原创性、先导性、标志性的原则,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健康、生态、精品、数字上海”建设的技术创新任务要求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布局,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围绕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信息、空天与地学、交叉科学等5个重点领域,开展23个优先主题的研究,力争在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推进纳米、生物、信息、认知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2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状况
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上海凭借自身的人才优势主要偏向于承担国家方面的基础研究项目,吸引国家方面的基础研究投入.同时上海自身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07年、2008年分别达到3.7亿元、4.6亿元.从上海R&D经费支出结构看(如表1所示),2010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达到31.04亿元,比2000年的4.98亿元增加了5倍多.但是,在经费支出总量增长的同时,上海基础研究经费占R&D支出经费的比重却在波动中呈现下滑趋势,2000年达到6.49%,2005年降至最低点(4.98%),2008年回升至7.26%,但2010年再次下滑至6.44%.受此影响,上海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也随之波动,2005年最低(8.11%),2008年最高(11.92%),2010年下滑至9.57%.
3 基础研究人才与基础能力建设
3.1 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是我国基础研究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2000—2010年基础研究全时人员数总体呈增长态势(如表2所示),2002年、2003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2008年同比增长达到20%以上,2010年基础研究全时人员数为14 160人年,约占当年全国基础研究全时人员总数的8.15%[3].虽然上海基础研究人员数在不断增长,但多年来基础研究全时人员占R&D全时人员总数的比重却始终保持在10%左右.这与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总支出6%的比重相比,说明上海市的基础研究经费支出远不能满足现有基础研究人才的实际需要.
表2 2001—2007年上海市科研人员发展情况
上海基础研究人才的主要特点是创新型人才多、高层次人才集中.截止2011年底,上海共有院士165人(其中科学院院士93人、工程院院士73人);累计有144位科学家担任过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累计有33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7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仅2011年,就有225人入选国家级“千人计划”(占总数的15%),18人入选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占总数的13%).“十一五”期间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67项,比“十五”期间增加了108项,2007—2010年连续4年获奖项目占全国授奖总数的比重达15%以上,其中2010年获奖58项,占全国总授奖数的16.3%.
3.2 基础能力建设
上海围绕创新发展需求与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积极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截止2011年,上海市共有重点实验室9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0个,上海光源、65 m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大科学工程设施建设取得成效,并在开放共享、持续建设等方面探索出有效途径,逐步形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多学科学实验平台.截至2011年11月,拥有科研仪器设备32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3 800台(套),研究试验基地313个,生物种质保存机构4家.
4 基础研究管理体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处统一负责基础研究工作,其职能包括:编制本市基础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本市基础性研究领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指南并组织实施,负责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承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推荐和服务工作,提出建设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和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等.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是2001年7月26日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工程院签署的合作协议,在原“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络处”基础上成立的直属单位,下设办公室、学术活动部和项目管理部.目前,除加强和扩大上海与中国工程院的联系与合作外,其办公室还是上海基础研究的一个执行机构,受上海市科委委托,以“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管理中心”名义,全面配合科委基础研究处承担重大和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浦江人才计划、白玉兰科技人才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受理、评审、立项等方面的工作.
5 基础研究资助体系
5.1 重大项目计划
重大项目计划是为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提升上海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地位,围绕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任务,针对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创新研究.重大项目计划研究期限一般为3年,课题责任人年龄不限,鼓励通过课题培养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但要求课题责任人和主要科研人员同期不得参与承担超过3项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或上海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5.2 重点项目计划
重点项目计划重点资助能够带动学科发展、有可能成为新的知识生长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要求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和具有重要应用前景.重点项目计划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主要分布于数理、化学、医(药)学、工程与材料、基础生物学、信息、农业和交叉学科等领域,每年根据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学科资助.
5.3 自然科学基金
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主要资助上海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为上海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巩固的基础和足够的技术储备,同时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提高科技竞争能力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分布于以需求为导向的能源、资源环境、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以及交叉学科等领域,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优先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但博士后在站人员不能作为课题责任人申报,不参加实际研究工作的人员不得挂名.
5.4 其他研究计划
“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重点科技项目[4].为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上海基础和应用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而设立,项目研究周期为3~4年,项目资助强度一般为25~80万元/项,超过50万元的项目必须有合作单位,项目负责人每年投入项目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其他参与人员每年投入项目工作时间不少于3个月.
上海应用材料研究与发展基金.1994年由上海市科委与美国应用材料公司共同设立,目的在于持续有效地推进上海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培养青年学者立志成才,资助强度为20万元/项,重点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新材料、工艺及电路设计的研究.
自然科学牡丹奖.1994年设立,主要奖励在上海从事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年龄在45岁及以下、具有上海户口或居住证的科技工作者,设立数理、化学、信息、生物与农业、医学与药学、材料与工程6个学科组.
6 基础研究资助格局
6.1 近期资助情况
根据基础研究调查,2007—2009年上海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资助1 360项,总经费32 020万元(如表3所示),其中:
(1)重大项目计划.资助项目19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1%;资助经费8 440.1万元,占资助总经费的26%;项目资助率达到14.18%,平均资助强度达到444.22万元/项.从发展趋势看,每年资助项目数稳定,但资助经费2009年大幅下降,导致平均资助强度下降,由2007年的500万元/项下滑到2009年的333.33万元/项.
(2)重点项目计划.资助项目561项,占总资助项目数的29%;资助经费15 780万元,占总资助经费的49%;项目资助率达到27.54%,平均资助强度达到28.13万元/项.与重大项目完全不同的是,重点项目不仅资助项目数迅速增加,由2007年的74项增加至2009年的259项,而且项目资助率也在增长,2007年、2008 年、2009 年 分 别 达 到 15.55%、32.76%、29.94%.不过,由于资助经费的增加速度慢于资助项目的增加速度,重点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实际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42.57万元/项、31.27万元/项、21.24万元/项.
(3)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80项,占资助总项目数的70%;资助经费7 800万元,占资助总经费的25%;项目资助率达到22.35%,平均资助强度为10万元/项.作为小额资助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接收的申请最多,批准的项目数也最多,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资助项目150项、230项和400项,资助经费同时也由2007年的1 500万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4 000万元,这使得自然科学基金的平均资助强度能够一直保持10万元/项.
表3 2007—2009年上海市基础研究资助情况
6.2 基本资助策略
从上述分析看,上海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经费总体上在增长,但平均资助强度却在不断下降,而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资助率的普遍提升.可见,在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的情况下,上海的科研经费虽然相对充足,却也面临着项目需求与资助能力之间的尖锐矛盾.针对这种情况,上海选择了以牺牲重大项目、降低项目平均资助强度为代价,提高资助率、扩大科研资助的覆盖面的资助策略.对于基础研究来说,这种策略顾及了基础研究原创性、探索性的特点,能让更多项目受到资助,产生更多不曾预期的成果,同时起到涵养人才的效果.不过,与其他地区为提高资助率而把资助强度降低到影响项目完成的做法不同,上海资助强度最低的自然科学基金,平均资助强度也保持在10万元/项,这就使中小型项目的顺利完成有了基本的资金保证.但从另一方面看,上海是全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核心城市,其发展目标不仅要提升上海的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而且要实现国家目标,并参与国际竞争.当前,世界各国在一些重要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日益呈现出规模大型化、合作国际化、竞争白热化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在重大项目上提升资助率、降低资助强度的做法并不可取.
7 相关政策建议
在我国创新投入体系中,地方政府一般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对于上海这样以建设国际性研究创新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发达地区来说,地方政府不仅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基础研究投资体系中的主力.上海是我国拥有科技资源优势明显、科技相对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基础研究在国家基础研究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10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31.04亿元,占全国基础研究总支出的9.57%;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达到6.44%,高出全国平均值(4.6%)1.84个百分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经费比例相对更加合理,达到1∶2.2∶12.3(2010年全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经费比例为1∶2.8∶18).
经过长期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资助,上海基础研究发展取得不少成效,培养并吸引了一批优秀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某些领域在国内具有明显领先优势.尽管如此,上海基础研究在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源单一,上海的基础研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企业对此几乎没有投入,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与世界科技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二是基础研究经费的增长满足不了基础研究人才的发展需要,2010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7.7%、全时人员数同比增长4%,但是,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仅为6.44%,而基础研究全时人员占R&D全时人员的比重却高达10.5%;三是地方项目与国家项目之间缺乏有效对接,没有通过整合使国家项目的研究成果对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更大作用.为了促进上海基础研究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采取积极措施,调动各界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一要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成立专门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向社会各界广泛募集资金;二要通过联合资助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其对基础研究的资金投入;三要设置基础应用性质的研究项目计划,鼓励企业及其下属研究机构积极申报,要求企业拿出一定数量的配套资金,由政府和企业共同管理;四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使企业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的自主知识产权受到切实保护.
(2)建立合理的投入分配和成果评估机制,增进与国家创新体系和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一要加强与国家部委各研发投入机构、长三角地区其他省份科研管理部门的合作交流,共享每年的项目申报信息和成果管理信息,避免项目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避免主要研究人员承担过多的研究任务;二要对共同关心的课题进行联合资助,必要时对各个创新团队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划分子课题、子任务等方式,实现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有效合作,但前提是合理提高各类项目的平均资助强度,使任务分解之后仍能顺利完成;三要加强成果评估与奖励工作,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定期征集、评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要对未曾受到任何政府资助的成果给予高额奖励,以鼓励那些未受到资助的研究人员也能专心从事研究工作.
(3)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争取成为国际性研发创新城市.上海在多种国际性知识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是重要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上海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成为亚太地区的研发中心之一,并在若干科技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上海必须在科技领域实现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要围绕上海科技、经济发展需要,超前部署建设世界一流的科学工程和试验设备,吸引国外高层次研究人才到上海工作学习;二要设置专门的国际人才基金,使国外专家以项目研究方式长期驻上海工作学习;三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支持,促进科技人才在上海的合作交流.(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新杰、李跃坤、杨俊乐三位研究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在此对他们致以感谢!)
[1]李兰兰,诸克军,郭海湘.中国各省市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55-61.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2006-01-01).hhttp://www.stcsm.gov.cn/Gov Message/Gov Message.aspx.
[3]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1年上海科技进步报告[EB/OL].[2011-10-15].http://www.stcsm.gov.cn/newspecial/2011jb/index.html.
[4]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0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基础研究重点科技项目指南[EB/OL].[2011-10-15].http://code.fabao365.com/law-477456-2.html.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Basic Research and the Relative Polices in Shanghai
HU Ming-hui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7,Chni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trategic plans,funding,management system,scientists,the key laboratories,the funding system,and the funding pattern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 Shanghai city,and then,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 Shanghai city.
basic research;management system;funding pattern
F204
A
10.3969/j.issn.1671-6906.2012.01.003
1671-6906(2012)01-0007-06
2011-12-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0922108);河南省重点软科学招投标项目(112400420046);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1GGJS-117);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项目(112PLJRC358)
胡明晖(1975-),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