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和开展大规模城镇化才是真正的“稳增长”
2012-12-27葛逊
文 葛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经济形势,部署近期工作。会议要求,要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负。要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加快普及光纤入户,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一批事关全局、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已确定的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领域的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认真梳理在建续建项目,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兴业。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努力实现农业再获丰收,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
近几周来,中国政府频出动作,将经济政策转向更倾向于刺激的姿态:官员们誓言加快审批投资计划,商务部出台鼓励消费的补贴,而6月7日央行自2008年以来首次降息。但是,刺激措施可能有不同的形态和规模,而6月初发布的最新一批经济数据似乎表明,中国政府不需要像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那样,推出巨额支出方案。
6月7日,当央行降息的消息传来时,投资者们担心,官方比预期更加激进地放松政策,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减速。不过,发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只是有些疲软,并不是灾难性的。中国经济的整体局面远远不像很多人曾经担心的那么阴暗。5月的许多经济指标无疑是疲软的。固定资产投资和零售销售额双双比前一个月疲软。工业增加值略有起色,但仍远低于长期平均趋势线,似乎说明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三年来最糟糕的一个季度。然而其它数据带来了一线希望。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幅度降至3.0%,这是两年来的最低位,给官方带来动用货币及财政工具支撑经济的广阔空间。此外,强劲的进出口说明外部和国内需求均颇具韧性。
湖南省无意间泄露的国家发改委经济刺激措施,让处在转型敏感期的中国顿时炸开了锅。湖南省发改委文件显示,国家发改委要求6月底前将2012年全年投资计划全部下达,7月底前上报2013年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国务院还将有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刺激措施可能有22条,涉及6个方面。但是中国官员也试图扑灭外界有关政府将出台又一轮大规模刺激措施的猜测。2008年推出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给中国留下了债务和通胀飙升的后遗症。如果5月份表面上的企稳最终证明是昙花一现,情况进一步恶化,政府可能会迅速改变现有的计划。5月底,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开工仪式或将在东海岛举行,此前的5月25日,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刚刚正式核准了总投资近700亿元的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与湛江钢铁项目同一天获批的还有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两个项目合计投资近1400亿,此外首钢也有项目获批。而值得关注的是,上一轮4万亿投资的九大重点产业中,钢铁则是重点支持行业。此外,包括机场、铁路、发电厂等都是此次获批项目的主体,而这些亦是上一轮4万亿投资重点领域。
上一轮的4万亿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经济增长势头,但是现在反思,还是牺牲了结构调整的节奏和时间。虽然新项目的审批无疑会带来重要支撑,但其重要性比从前有所降低。中国政府应该谨慎投资,即使投资也要多投入在高新技术领域。目前宏观调控的主基调还没有变化,仍然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现在的经济形势也没有2008年那么糟糕。目前的经济困境是长期积累的矛盾的爆发,2007年开始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是用短期扩大投资的方式把问题往后拖了一下,拖的结果是越到后面问题爆发得越厉害。目前探底也没有结束,二季度经济增速破8的可能性很大。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开展大规模城镇化。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此次令人眼花缭乱的刺激政策并没有重蹈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覆辙。本轮刺激政策与上一轮仍有较大的不同。首先,刺激的力度没有上一次那么大;另外货币政策也没有明确提出要转向,财政政策表现比较积极,但是货币政策没有宽松,还没有放水的迹象;最后,更加注重结构性调整,例如在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更加扶持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在投资的时候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的一些投资,不像上一次不加区分的投资。虽然目前的项目投资和以前的4万亿投资方向也并不完全一样,以前主投铁公基等传统行业,现在审批的企业很多都是清洁能源,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较高,但是,对于地方而言,虽然希望更多的项目获批,但对于国家相关部门而言,在保增长同时,如何确保调结构同步进行抑或是一大考虑。
此次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都有一定的导向性,力图把资金引向节能环保、符合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向。在中国特有的体制环境下,所有地方政府都希望搭经济刺激便车,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只要政策放松就容易引起一窝蜂的上项目,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这样就会与调控的初衷相违背。中国政府应允许一定程度的经济下滑,换来结构调整、解决长期问题的空间。全年7%至8%的增长率都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政府投资应当仅限于一些公共基础设施领域,不应该进入竞争性领域,投资拉动应让民资唱主角,“新36条”细则要尽快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