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抢抓机遇高端承接示范引领集群发展
——皖、赣、鄂三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考察报告

2012-12-27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我区特色产业示范区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抢抓机遇高端承接示范引领集群发展
——皖、赣、鄂三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考察报告

□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调研组

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是我区加快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产业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安徽、江西、湖北三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精心调整承接思路,创新承接载体,在区域合作、载体建设、产业对接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对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皖、赣、鄂三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间交流合作机制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三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多次率队赴上述地区学习考察,密切与企业、行业协会及商会的联系。在高层互访的推动下,安徽省与苏、浙、沪三省市分别签署了6个省级双边合作框架协议,12个城市间合作协议,能源、旅游、农业、交通、劳务和科技等方面16个专项合作协议,以及共同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江西省与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10个领域共同推进合作。湖北省在昆山、顺德等地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密切与当地政府的联系。通过政府间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融合度,促进了这些地区产业优先向三省的转移。

(二)特色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三省针对东部企业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日益明显的特点,积极探索园区开发管理的新模式,打造高起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安徽省为了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步伐,为示范区建设提供抓手,在皖江城市带高水平规划建设了两个集生产、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生活服务等设施完备的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江南产业集中区、江北产业集中区),由省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直接管理。集中区的建成,将为皖江城市带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提供重要支撑,同时也为示范区提供示范平台。江西省为了扩大承接规模,促进产业集聚,从2005年起就积极探索培育特色产业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建成4个国家级、27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特色产业基地为江西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湖北省为加强区域合作,适应集群式转移需要,积极探索建设异地工业园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深圳工业园、台资工业园。这些园区已成为湖北与深圳、台商深化产业合作的战略平台。

(三)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十分注重与本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相结合,以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陶瓷产业是江西高安的传统产业,2007年以来,高安以广东“南陶北上”为契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陶瓷生产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使高安陶瓷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高安市陶瓷产业基地已有陶瓷生产、配套企业236家,产能已占到全国的十五分之一,年可实现利税20亿元。食品加工业是湖北仙桃市的主导产业,近年来,仙桃市依托产业优势,积极引进食品加工企业和配套企业,促进了食品加工业快速壮大。目前,仙桃市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已接近100亿元,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的完整产业链。

二、对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启示及建议

皖、赣、鄂三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出现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引起我区的重视。如个别地区盲目追求总量指标,“有资就引”“有资就进”,忽视了产业之间的衔接,产业关联度较低,企业缺乏协作配套;部分地区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晰,引资缺乏针对性,造成园区间产业结构雷同或相近。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和层次,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总结三省经验,正视存在问题,内蒙古下一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争取国家在我区设立北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当前,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正面临着激烈竞争。从区位梯度看,我区处于产业转移承接区的末端,与中部地区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广大中西部省区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十分激烈。我区要想在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我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区的战略地位。

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使得地方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使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获得多方面的好处,如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转出地政府的大力合作等。我区也应借鉴安徽省的经验,积极申请国家在我区设立北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借助国家规划的力量,把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地方诉求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方面可提升我区在全国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我区具备建立北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优势和条件。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基础研究,并着手开展示范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适当的时机争取国家的核准、审批。

(二)明确承接重点,与既有优势产业嫁接。承接产业转移是我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举措。因此,我区在确立承接产业重点时,一定要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注重引进非资源型产业。通过承接高端的非资源型产业链,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大非资源型产业在我区产业中的比重,壮大产业实力和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注重引进资源型深加工产业。我区已培育发展了能源、冶金、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特色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仍存在着深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为特色优势产业延伸配套的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升级同步。

(三)强化载体功能,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搭建平台。目前,组团式转移、整条产业链转移趋势明显,这就对承接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区现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39个自治区级开发区、74个盟市级工业园区。从园区整体发展情况看,还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特色不鲜明、园区内企业间关联度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因此,我区应积极创新承接模式,开辟承接的新路径,着力打造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承接载体。

一是加快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这种集中区不同于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不仅是生产性的工业集聚区,而且是集科研开发、教育培育、生产生活服务的集聚区,还是绿色发展、生态良好的样板区。从我区现有园区看,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建议在自治区层面规划几个大的产业承接集中区。集中区要统一规划、统筹建设。在起步阶段,可借鉴安徽的模式,先高水平规划建设两个产业承接集中区,通过先行先试带动其它集中区建设。我区东西部资源分布不同,产业发展各具特点,建议在东部、西部适宜开发地区各规划一个产业承接集中区。西部地区重点在呼包鄂三市沿交通干线一带建设西部产业承接集中区,主要承接新型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东部地区重点在赤峰、通辽两市间沿交通干线一带规划建设东部产业承接集中区,主要承接煤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二是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各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集约、集群、集聚原则,整合现有园区,推进园区向特色产业基地转型,培育壮大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基地,为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奠定基础。

(四)建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政府间合作机制。近年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为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转移奖励资金等政策措施,扶持、引导产业向外转移。这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重要机遇。我区应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的交流与沟通,密切与这些地区政府的联系,加快建立共同推进产业转移的省际间合作机制。通过建立高层领导互访和定期协商制度、合作协议跟踪与落实机制和跨境企业层面的磋商与合作机制,深化与这些地区发展分工,扩大经济合作,有序推进这些地区的产业向我区转移。□

(调研组成员:包思勤 赵云平 武学林 司咏梅 韩淑梅)

责任编辑:康红波

猜你喜欢

我区特色产业示范区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讲话稿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重点高校进一步扩大在我区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