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2-12-27胡敏谦张晶
□胡敏谦张晶
抓住机遇推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胡敏谦张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内蒙古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明确,对于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煤炭、有色冶金、稀土、风能等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生态区位独特,在全国经济社会和边疆繁荣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推进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利于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有利于形成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有利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内蒙古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4246.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05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61.81亿元和1356.67亿元。三次产业构成2011年为9.2∶56.8∶34。粮食产量跃居全国第11位,成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已上升到44.6%。工业中传统产业改造取得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一批以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为发展方向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成为支撑全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内蒙古涌现出了33个中国驰名商标。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继续较快增长的同时,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服务、旅游、房地产、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内蒙古积极拓展对外贸易,大量引进外商投资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口岸建设得到加强,过货量成倍增长。201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38.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
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向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内蒙古实现程度达到79.4%,比2000年提高2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33个百分点。这表明,内蒙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进程呈稳步上升趋势。
民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1年内蒙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408元和6642元。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的支出相应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和住房的消费增长迅速,食品结构、衣着服饰向多样化、中高档方向转变。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有452.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907.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全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中蒙医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注意到,内蒙古在发展中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能力不强等突出困难和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我们要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狠抓落实。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落实国务院《意见》为契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依靠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人口的全面协调发展,力争到2015年,使我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之后再用五年时间,到2020年,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局面,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为此,我们建议今后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求更全面、更协调、更快速的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把服从宏观经济调控与发展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坚持从实际出发,协调好各种比例关系,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克服单纯追求增长速度的倾向,真正把着力点放到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优化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上来。把握好经济发展大局,对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着力协调解决好,防止矛盾和问题加剧。
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一要加大第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保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有竞争力、经济效益看好的第三产业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积极引进大企业,加快自治区重点第三产业项目建设和重点行业的建设,使其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二要加快非公有制第三产业发展。要简化审批手续,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和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服务企业进行改革。扩大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向内地结构性转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的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调整城镇规模结构。突出发展大中城市,通过扩张城市经济规模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公用设施、收费制度改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市场开放,鼓励社会各类经济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取消各种限制消费的不合理规定,积极引导居民扩大服务性消费。
三是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和保护。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零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生活“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废物的无害化。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节约资源、寻求替代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的产业升级及行业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
四是加强宏观引导,树立新的经济对外开放理念。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通过不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提高与东北亚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扩大对俄蒙贸易,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实现技术与国际的零距离接触,促进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要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人才招商、项目招商和环境招商,开辟招商引资新路子;不断拓宽引进外资的新领域,高度重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科学论证项目的市场、技术、赢利的可持续性和投资的可持续性。要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出口创汇型产业,提高这些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五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存量,形成后发优势加快发展。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加快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综合协调和服务功能,创造更好的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激励体制框架,建立和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增强税收制度对创新的激励作用,努力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大的动力来源。
六是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构建和谐社会。要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牧民收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加强对农牧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同时,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逐步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大力推行灵活就业方式,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就业形式上,鼓励实行临时性、阶段性、弹性工作时间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制度。同时,重点加强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服务监督,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