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籍管理新模式探索
2012-12-26申翠英
申翠英
(东南大学教务处 江苏南京 210096)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籍管理新模式探索
申翠英
(东南大学教务处 江苏南京 210096)
学分制学籍管理,是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又是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依据,对高等学校学生进行更具柔性与刚性、灵活与严格和生机活力管理的教学管理。通过对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的新模式,阐述了在新形势和新模式下做好学籍管理工作的途径、方法及思考。
学分制;学籍管理;管理模式
0 引言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的入学与注册、在校学习情况(考勤与奖惩、选课与考核、成绩与学籍)及毕业环节的审核与管理。学分制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管理思想与行为、管理内容和对象方面有其独特性、动态性和开放型的教学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如何做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学籍管理工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1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籍管理新模式的科学构建
1.1 科学认识学分制学籍管理工作
学籍管理是对取得正式学籍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期间获得学籍资格的管理。传统的学籍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统一的教学计划、以自然班级为单位按同一学习进度学习同一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1)计划过于指令,缺乏选择。它强调课程学习安排的统一性,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比较固定,课内总学时和必修课比重较多,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选择性学习。
2)学制过于死板,缺乏竞争。它要求学生用同一种速度学习,在规定年限、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完成同样的基本知识灌输和基本技能训练,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管理过于统一,缺乏个性。同一班级的学生必须按同一张课程表上课,课程实时选修或重修无法完全做到[1],无法激励与制约学生的学习。
4)服务过于一致,缺乏多样。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网络、食堂等设施、设备开放和服务的时间有限,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法自主选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05年3月颁布了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与在此之前实施了十多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比,现行《规定》在学习年限、具体学习标准和成绩评定方式、调整专业、自主管理学生学籍方式等方面赋予了高校更大的权利,着重强调了扩大高校依法办学的自主权,同时,也使管理工作量大幅增加,政策性、时效性及服务性要求更高,之前的学籍管理模式面临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挑战,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2 集成构建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籍管理的新模式
学分制学籍管理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的学籍管理制度[2]。与学年制学籍管理相比,学分制以学分代替了学年,以指导性代替了指令性,以选课制代替了排课制,以弹性代替了刚性。学分制学籍管理淡化了自然班级的概念,使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研究方向选择课程及课程学习时间、选择任课教师,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符合人才全面发展的成长规律。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的人才提出的高层次、多样化、复合型、创造型等新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确定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基本思路,以选课制为核心的灵活的课程组合方式的学分制和学分制学籍管理模式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基础层次、智力发展及研究发展方向,自主选择课程,建立了以目标(学生个体)管理为中心的学籍管理新模式(见图1所示)。
图1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籍管理的新模式
该模式通过学生成绩管理这一环节将教学计划制定与修订、任务落实和课表编排、组织学生选课、考试组织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及教学档案管理等工作连成一体,来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有序地进行,并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形成学籍工作、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等科学管理的框架和管理思想。从图1可知:新模式的学籍管理关键是抓好成绩录入与管理,通过选择课程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课程组(课程—选课班—成绩)这一基本单元,为学生学籍预警、学习辅导、学籍处理、奖学金评定、免研生推荐、学习优秀生和交换生选拔、毕业及学位资格审核提供数据支持。
由此可见,新模式下各项工作经过相互运转和支持,增强了学分制学籍管理意识,优化了管理过程,保证了学籍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2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籍管理新模式的实施途径
学分制学籍管理新模式构建的核心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该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年限(允许提前或延长毕业),改变了过去按同一学习进度学习同一课程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3]。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模式的学籍管理实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年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共性约束过强、人文陶冶过弱、研讨交流过少;学分制教学计划以加强通识、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适应为总体思路来设置课程,增加了学生选择空间,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工、理、医、文、管、法等)协调发展的优势,丰富了选修课程资源,制订了辅修专业、双专业和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四年制的学分数规范到160,五年制的学分数规范到200。我校学分制教学计划中的课程类别由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与跨学科选修课程及集中实践环节(课内和课外)等模块组成。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重新审视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新型研讨课程和项目专题课程,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设置8~12门课程构成大类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设立6门左右课程组成专业主干课程群,打通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采用双语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和使用最新技术处理实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相关社团活动,使学生具有自主研学的机会并能学有所用;同时采用平时作业与集中考试相结合,分阶段和多种形式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以提高综合考试要求。
2.2 加强选课管理,将选课机制真正引入到教学过程
1)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机制。对于校级平台课程(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类及外语类)开出课程内容不同的层次课程,面向不同发展方向开出不同类型的专业及跨学科选修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不同开出授课风格不同的通识选修课程(人文社科类、经济与管理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类),学生依据自己所学专业、志趣、特长等情况进行选课;也可对这部分课程自主选择不同的任课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对部分课程的实验、上机等实践性环节,自行登记实验、上机时间。
2)在选课中加强指导。每学期选课前发放《选课指南》,各院(系)选派熟悉专业课程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经验的教师担任选课指导工作,指导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若干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发展方向的分组选修课(每个课组包括若干门课程)和自己所需获得的知识结构、定向发展等需求进行选课;鼓励学有余力、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选修同类课程中高层次的课程和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强化他们的基础训练和拓展知识结构;指导学习有困难、基础较弱的学生,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每学期选课学分的下限为标准,可适当减少选修的课程。
3)严格选课程序。学生根据公布的选课信息、推荐课表和《选课指南》,参照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在校园网上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选课,先选择所需学习的课程,再选择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新学期初审核学生选课数据时,对有一定先后选修秩序的课程,若先行课程不及格,取消其选修后续课程的资格;选定修读的课程,一般不得轻易更改,个别确需调整者,可在开学后第三周内提出申请,经有关院(系)批准改选其他课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后续的成绩登记和学籍处理,以确保学籍管理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
2.3 完善学籍管理制度,促进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优秀人才培养
针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出现的新问题,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学分制的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是促进学分制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功能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育人功能和保障功能。因此,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的制订,要体现宽进严出的管理原则,既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又把好教育质量关,确保学校办学水平。实行的选修、免听、免修制,其目的是鼓励学习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学得多一点、快一点,可以跨学科学习。实行的主辅修制,通过选修另一个专业的部分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丰富自身的兴趣与爱好。实行的学分绩点制,是衡量学生对课程学习和掌握的达标程度,以区别于单纯的考分记载。实行的导师导学制,通过配备专门的专业导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所学专业特点和就业意向制订学习计划、确定专业方向或提早进入科研课题,有计划地调整和指导学生学习。实行的优秀人才培养制,采用提高班(如我校的强化班)的方式重点培养选拔优秀学生,升华道德品质,增强竞争能力,以充分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潜能,培养一流人才。实行的获取创新和科研学分制,突出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实践教学、开放自主研学的教学模式。实行的学籍预警和退学警告制,是为了帮助学生努力学习,达到基本的培养目标要求。实行的弹性学习年限制,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允许优秀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提前毕业,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放慢学习进程,延长学习时间,也允许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期间休学,去筹集学费或从事创业实践,分阶段完成学业。另外,在一定条件下,还允许学生转院(系)、转专业学习。
2.4 构建学籍网络管理系统,提高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实行的选课制与弹性学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学籍工作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是新形势下提高学籍管理工作信息化程度和信息流通及共享的重要标志,从图1可知,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各子系统连接在一起,形成新模式下的《学籍网络管理系统》的关键是学生成绩录入与管理这一子系统的管理,《学籍网络管理系统》包括注册管理、成绩管理、选拔管理、学籍管理、资格审核等子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数据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学校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各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注册管理。对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本信息进行实时在线更新。
2)成绩管理。对学生成绩进行全面管理,是学籍管理、选拔管理、资格审核的核心依据。通过该子系统,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己学习成绩,管理部门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3)选拔管理。计算平均学分绩点,对学生所获得课程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资格进行评定,对免试研究生推荐资格进行认定,对学习优秀生评选进行确定,对赴国外(境外)、校际之间交流学习学生资格进行选拔等。
4)学籍管理。对日常学籍异动(休、退、复、转、延长等)进行办理,对成绩未达到标准的学生进行学籍预警和学籍处理。
5)资格审核。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各环节的学习成绩进行审核和分析,方便快捷地统计学生毕业和授学位资格审核的各种数据,避免了手工审核易出错、耗时长的缺陷。
3 结束语
学分制学籍管理是学校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方法和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各方面表现进行过程控制和管理,是一项细致具体又责任心、政策性、时效性较高的工作,还应在完善学生学习质量评定、导师指导制、选课制及学生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剖析其特点、规律、新问题,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科研创新的精神实施管理,也将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控、反馈、改进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籍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崔丽君,等.学分制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改革[J].理论界,2006(10):111-112.
[2]魏薇,等.实施学分制下学籍管理的问题与思考[J].气象教育与科技,2007(1):41-45.
[3]申沛,王平祥.高校学分认定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7(5):47-48.
Exploration of a New Administration Mode of Students'Enrollment under Credit-system
SHEN Cui-ying
(Academic Affaires Office,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The 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enrollment under credit-system is students——oriented and takes students'variety into consideration.In accordance with Regulations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the administration is a dynamic teaching management with both rigidity and flexibility.After analyzing the administration's goodness and weakness under today's circumstances,the article explores to demonstrate a new mod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enrollment and illustrates its own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of the new mode in different perspectives,especially in methodology in new era.
credits system;administration of students'enrollment;administration mode
G 642.47
B
1672-2434(2012)02-0004-04
2012-01-12
申翠英(1964-),女,副研究员,从事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