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基于浙江省嘉兴市的调查
2012-12-26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
失地农民的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的调查
□胡平[南京大学 南京 210093]
以浙江嘉兴为个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基于对202位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和关系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群体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其解决征地拆迁后面临的困难有着重要作用,其表意性支持力度较强,工具性支持力度较弱;亲缘关系在失地农民社会支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亲缘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不同的社会关系提供着不同的社会支持;受社会地位、网络异质性和社会资源占有程度的制约,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可以提供的支持和资源较为有限,急需获得制度性支持。
失地农民;社会支持;关系网络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作为中国城市化催生的一个群体,失地农民规模在不断扩大,失去土地后,该群体生存的脆弱性日益显现,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对此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于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式、社会保障、市民化等领域,鲜有直接涉及失地农民社会支持方面的研究。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个人之外的各种支持的总称,包括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类。从目前的情况看,失地农民在社会政策和社会关系领域遭受社会排斥,宏观社会结构未能为失地农民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1]。当公共领域的正式支持出现匮乏和不平等时,私人领域的非正式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2]。然而征地和拆迁致使失地农民所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发生变化甚至中断,其现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如何以及能否为其提供有效支持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之间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强调的是行动者对社会资源的摄取能力,而不是对某种资源的占有状况[3]。社会支持网是社会网络的一种形式,侧重于强调那些给个人提供情感性、工具性以及社会交往方面帮助的一个子集,它是由具有相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个人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4]。在正式支持匮乏的情况下,个人需要借助其社会关系网络获取支持。行动者从网络成员那里摄取资源来解决困难度过危机,维持日常生活正常运行,这些网络成员即构成个体的社会支持网[3]。社会支持网的内容较为广泛,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5],按照其功能主要可分为表意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两大类。作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它有助于帮助个体化解日常生活的困难、提高生活质量、增强承受力,缓解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支持网研究侧重关注社会网络的构成状况以及这些网络怎样为个人提供社会支持,国内目前的相关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上,即那些“在社会性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6],诸如老年人、下岗工人、流动农民等群体,这些群体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特别需要外部的支持[7]。作为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新生群体,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最有价值的家庭财富、最基本的就业岗位、低成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基础,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弱势群体[8],本文通过考察其社会支持网的状况及作用发挥,来透析该群体失地后应对生活困难,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期为现行的宏观制度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二、个案及研究方法
城市化速度越快的地区,失地农民问题就越突出。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大省,近些年,浙江省的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由1998年的36.7%提高到2010年的59%,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和失地农民数量激增。嘉兴市地处杭嘉湖平原,历来是农业发达地区,务农人口比例一直较高,近几年,通过土地征收来实现城市扩张发展也成为其城市化的主要方式,以其为个案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从中透视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
本文的数据源自2008年10月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以嘉兴市失地农民群体为对象,抽取嘉兴市南湖区城南街道和东栅街道的两个安置社区发放问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91.8%。样本结构为:男性占55.4%,女性占44.6%;40岁以下的占61.9%,40~60岁的占34.6%,60岁以上的占3.5%;已婚的占98%,未婚的占1.5%,离异的占0.5%;未受过正式教育的占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1.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5.4%;已经“农转非”的占92.6%,尚未“农转非”的占7.4%。在问卷中,我们参考范德普尔关于社会支持网的测量方法,使用个体网的提名法,针对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主要考察了其社会支持网中的情感支持(讨论、商量问题等)、经济支持(借钱)和就业支持(帮忙找工作)的网络规模和关系构成。其中,情感支持网主要是通过问题“搬迁后你和哪些人讨论或商量过对您来说重要的问题”获取,经济支持网通过问题“搬迁后,当你急需一笔钱,您会向谁借”获取,就业支持网通过问题“搬迁后你找工作找过哪些人帮忙”获取,要求调查对象填写可以提供这三方面支持的人数规模,以及提名其中最重要的前五人及其与调查对象的关系。
三、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网络规模及关系构成
(一)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网络规模
社会支持网的网络规模是指构成一个社会支持网的成员数目,它是测量个人社会资源拥有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而言,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就越可能提供社会支持。我们要求调查对象在问卷中列举可以为其提供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的人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在202份问卷中,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20,网络规模的平均数为6.2人;经济支持网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5,平均数为4.33人;就业支持网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0,平均数为2.57人。无论从最小值、最大值还是均值来看,三种支持中,情感支持网的规模最大,其次是经济支持网,就业支持网的规模最小(见表1)。
表1 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网络规模(人)
表2显示了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络规模的具体分布,情感支持网中所有被调查对象都能获得1人以上的支持,其中网络规模为5人的最多,53.5%的调查对象网络规模小于6人;经济支持网中,除了1人(0.5%)的网络规模为0外,其余的对象都能获得1人以上的支持,网络规模为5人的最多,84.2%的调查对象网络规模小于6人;就业支持网中,17.3%的调查对象网络规模为0,网络规模为2的比例最大,92.6%的调查对象网络规模小于6人。这进一步表明,从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作用来看,情感支持的力度尚可,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则较为脆弱,特别是就业支持,有相当比例的调查对象无法依靠自身的社会关系寻求帮助。
表2 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络规模的具体分布(%)
(二)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网络关系构成是指被调查者与网络成员的具体关系,通常用某种特定关系占总关系的百分比来表示某种关系的重要性。根据已有研究结果,不同的关系网络提供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一个人为了保证生活所需要的大量社会支持,需要与多种多样的人保持社会关系。征地拆迁后失地农民的城市生活主要依赖和运用哪些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为其提供怎样的支持?根据提名法,我们要求调查对象在问卷中列举其情感支持网、经济支持网和就业支持网中最重要的前5人(由重到轻排序)及其与调查对象的关系。为此,我们罗列了10种社会关系,分别是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干部和熟人,将之归为两类,其中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亲戚归为亲缘关系,朋友、干部、同学、邻居、熟人归为非亲缘关系。
1.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的关系构成中(见表3),99%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亲属,55.4%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非亲属。在亲缘关系中,80.7%的调查对象提到了配偶,79.7%的调查对象提到了兄弟姐妹,61.4%的调查对象提到了亲戚,55.9%的人提到了父母,被提名的比例都较高,亲缘关系中只有子女被提名的比例明显偏小,这主要是由于相当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子女尚未成年,能提供情感支持和成熟意见的能力较为有限。在非亲缘关系中,被提名最多的是朋友(43.6%),其次为邻居(19.8%),其他非亲缘关系被提及的比例较低。
表3 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从各种关系前五人被提名的平均百分比来看,亲缘关系占74.9%,非亲缘关系仅占18.2%,提供情感支持的最重要的三种关系依次是兄弟姐妹(22%)、亲戚(17.2%)和配偶(17%),这都充分显示出亲缘关系在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中的作用远远大于非亲缘关系,当他们需要倾诉、商量问题获取建议时,主要从自己的亲缘关系寻求帮助。
2.失地农民经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表4显示的是失地农民经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97%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亲属,46%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非亲属;在亲缘关系中,84.7%的调查对象提到了兄弟姐妹,76.7%的调查对象提到了亲戚,34.7%的调查对象提到了父母,其中,配偶被提名的比例明显偏小,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往往被视为一个经济共同体,夫妻之间的经济往往是互通共有的,当家庭遇到经济困难时一般是向外寻求帮助,向自己配偶寻求经济帮助的往往较少,而子女特别是未成年子女的经济支持能力在亲缘关系中也较弱;在非亲缘关系中,44.1%的调查对象提到了自己的朋友,超过了除兄弟姐妹和亲戚之外其他的亲缘关系,其他非亲缘关系被提名的比例较小。
表4 失地农民经济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从各种关系前五人被提名的平均百分比来看,亲缘关系占62.1%,非亲缘关系占15.1%,未提及任何关系的占22.9%。经济支持网中最重要的前三种关系分别是兄弟姐妹(27.8%)、亲戚(24.3%)、朋友(12.2%)。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亲缘关系在失地农民经济支持网中仍占主导地位,说明亲缘关系所提供的经济支持仍比非亲缘关系重要很多;另一方面,作为异质性关系,朋友关系在经济支持中的作用也显现出来,以弥补亲缘同质性关系的不足。相比情感支持网,经济支持网中未提名的比例也高了很多,这说明失地农民通过自身关系网络获得经济支持的能力明显小于情感支持。
3.失地农民就业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失地农民就业支持网的关系构成如表5所示,72.8%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亲属,53.5%的调查对象至少提到了1名非亲属。在亲缘关系中,51.5%的调查对象提到了亲戚,50%的调查对象提到了兄弟姐妹,其他亲缘关系被提名的比例较低;在非亲缘关系中,47.5%的调查对象提到了自己的朋友,还有17.3%的调查对象未提及任何关系。
从各种关系前五人被提名的平均百分比来看,失地农民就业支持网中,亲缘关系占28.5%,非亲缘关系占19.3%,未提及任何关系的占52.3%,就业支持网中最重要三种关系分别为朋友(13.6%)、亲戚(13%)、兄弟姐妹(12.6%),非亲缘的朋友关系在就业支持中的提名排在了第一,这说明在求职过程中,同质性较强的亲缘关系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受到限制,异质性关系则有了发挥作用的余地,特别是朋友在就业支持中的作用显著提升。亲缘关系中来自亲戚和兄弟姐妹的就业支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就业支持网中未提名的比例显著提升,这明确显示出失地农民就业支持脆弱无助的现状。
表5 失地农民就业支持网的关系构成(%)
四、结论与思考
(一)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相比,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的规模大于农民、市民和流动农民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从网络规模来看,失地农民情感支持网的网络规模为6.2人,经济支持网为4.33人,就业支持网为2.57人,这样的网络规模如何呢?我们与已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张文宏、阮丹青1996年对天津城乡居民社会支持网的调查结果,农民和市民的财务支持网平均网络规模均为2.1人,农民和市民的精神支持网的平均规模均为2.6人[9];王毅杰、童星2002年对南京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的调查显示,流动农民讨论网的规模是1.64人,借钱网是1.53人,求职网是0.93人[3]。虽然由于时间、地域的差异,无法严格进行比较,但在本次调查中,失地农民的三种具体支持类型的网络规模都大于农民、市民和流动农民的网络规模,究其原因,可能与失地农民身处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过渡人”身份有关,一方面他们还保留着以往熟人社会状态下的紧密亲缘互动,另一方面,置身于城市社会,他们也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尝试建立新的异质性关系,这使得他们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大于纯粹的农民或者居民。
(二)失地农民社会支持中表意性支持较强,而工具性支持则较弱
从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的网络规模比较来看,失地农民的情感支持网规模最大,这表明,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在提供表意性支持方面较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情感交流、讨论、咨询等方面较易获得支持。但工具性支持,无论是经济支持还是就业支持则相对薄弱,特别是就业支持非常脆弱,这在其他的相关研究中也有体现,失地农民就业缺少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10]。就业是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他们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明显“差序格局”和“特殊主义”原则的社会,社会网络资源的不同分布影响着个人的职业生涯类型及其对于社会结构性变量的能动性反应[11],失地农民就业支持网的脆弱无力表明其很难依靠自身社会资源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恰恰说明制度和政策层面就业支持的重要性,否则他们会陷入就业困境无力自拔,无论对个体发展还是社会稳定都将是个棘手的问题。
(三)亲缘关系在失地农民社会支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非亲缘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
从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络关系构成的分析中不难发现,亲缘关系在情感、经济和就业支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本位的中国社会,亲缘关系始终是个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失地农民群体。根据已有的研究,人们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取向受到了城乡社区性质和社会成员自身特征的影响,城市居民更倾向从业缘关系中寻求支持,而农村居民则更倾向于血缘的关系[12],失地农民虽然已经进入城市社会,在以往生活影响之下,很多人还是保留了依靠血缘亲情来度过难关的传统,特别是在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方面。在就业支持方面,非亲缘关系的作用则较为显著,这与异质性弱关系在求职上的特殊作用的研究结论也很吻合。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主要依靠亲缘关系的现状,不仅显示出征地后其社会交往关系扩展的有限性及滞后性,同时也大大限制了其社会支持网提供资源及支持的能力,进一步加剧这一群体在城市社会中边缘化和贫困化趋势。
(四)不同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
失地农民亲缘关系中的配偶在情感支持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兄弟姐妹和亲戚在经济支持网和就业支持网中作用突出,子女在社会支持网中的作用较为有限,非亲缘关系中的朋友在就业支持网中作用较大,邻居的作用则较为有限。
在不同关系提供何种社会支持的问题上,我们的一些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但一些地方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张文宏、阮丹青的研究发现,亲属在城乡居民精神支持网中的作用不如其在财务支持网中那么重要,而本次研究结果则显示,亲缘关系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很重要;他们研究发现,亲属中的兄弟姐妹和其他亲属发挥着比父母更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财务支持网中,子女在财务和精神支持网中发挥的作用都非常小,这两点在本次研究上也是如此,但与他们的结论不同的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配偶在情感支持网中的作用很大;他们还发现,朋友在精神支持网中的作用比其在财务支持网中更大,但在失地农民的社会支持网中,朋友是非亲缘关系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一类关系,特别是经济支持和就业支持,而在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则很一般;张、阮的研究还表明,在农村,邻居在财务支持和精神支持两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本次研究中,邻居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应该与失地农民的搬迁有着很大关系,旧的邻里关系因搬迁而遭到破坏,新的邻里关系尚在重建中。
(五)由于受社会地位、网络异质性和社会资源占有程度的制约,失地农民的关系网络可以提供的支持和资源较为有限
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人们可以超越占有关系,通过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摄取资源。个体社会网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他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大假设:地位强度假设(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弱关系强度假设(人们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摄取社会资源的几率越高)、社会资源效应假设(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结果越理想)。根据这三条假设,我们分析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社会网络可获取社会资源的状况,从社会地位来看,农民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地位较低,陆学艺根据社会群体占有经济资源、组织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不同,将中国社会群体划分为十大阶层,农民位列第九位,仅高于城乡失业、无业、半失业人员,即便因征地实现了“农转非”,很多失地农民也主要在城市低端劳动力市场就业,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地位仍然低下,能够占有的资源极为有限;从网络的性质看,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关系的绝大部分对象限于本群体内部,同质性强、异质性弱,通过弱关系获取资源的几率不高;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5],失地农民缺乏可以进行社会交换的资源,这往往也导致他们进行工具性行动(如找工作、借钱等)能获得的支持和帮助也极为有限。因此,失地农民通过自身的关系网络能够获取的资源较为有限,能获取的社会支持还很薄弱,对于面临诸多生存发展困境的他们而言,非常需要有外在的、制度性支持提供帮助。这表明,政府针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方式不能停留在货币上,而是要将之视为一个“社会—经济重建过程”,这不仅涉及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转变和文化整合,政府要提供相关的社会政策与制度保障,同时帮助他们恢复和重建社会支持网,促使他们摆脱困境,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1]李飞, 钟涨宝.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研究——基于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10, (2): 84-93.
[2]李敏.资源视角:贫困女性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J].长白学刊, 2010, (3): 102-105.
[3]王毅杰, 童星.流动农民社会支持网探析[J].社会学研究, 2004, (2): 42-48.
[4]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1, (1): 76-82.
[5]邱海雄, 陈健民, 任焰.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 从一元到多元[J].社会学研究, 1998, (4): 33-39.
[6]陈成文.社会弱者论[M].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0.
[7]张友琴.社会支持与社会支持网——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工作模式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 2002, (3): 94-100.
[8]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98-109.
[9]张文宏, 阮丹青.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J].社会学研究, 1999, (3):14-19.
[10]沈关宝, 李耀锋.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90-107.
[11]佟新.职业生涯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1, (1):15-25.
[12]蔡禾, 叶保强, 邝子文, 等.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 1997,(6): 10-17.
Land-lost Peasants Network of Relationships and Social Support—Based Jiaxing Field Survey
HU P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ize and relations constitute of the land-lost peasan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based on 202 survey in Jiaxing, Study found that the social support provided by land-lost peasants’ own social network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after land acquisition and resettlement, however,strong support for expressive, weak support for instrumental; kinshi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support, the role of non-genetic relationship is relatively weak; different social relations provid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Subject to social status, the heterogeneous of network and the degree of social resources control, the support and resources provided by land-lost peasants’ social networks are more limited and need for institutional support eagerly.
land-lost peasants; Social supports; network of relationship
C3
A
1008-8105(2012)04-0032-06
2012-05-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土地换保障:制度变迁及绩效分析——基于浙江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1YJC840015).
胡平(1971-)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嘉兴学院思政部副教授.
编辑 范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