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是要“理解国际教育”

2012-12-25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纲选题作业

■刘长兴

最近,一个全新的词语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它就是“国际理解教育”。前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此专门做了阐述:“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无疑,这是一件大事,更是一件新事,还是一件急事。因为,我们毕竟是国际大家庭的一员,而且是越来越重要的一员。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真的需要学会“理解”,在理解中彼此包容、相互学习。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理解国际教育”也应该是一个重要课题。这样,咱们才能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教育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提前避开易发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理解”,更需要深入“理解”。如果不多问几个为什么,肯定也“理解”不透。

这些年,有两个互为“悖论”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教育“里边”的人越来越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最好的”为自豪。尤其是去年PISA测试,上海拿了第一,似乎又印证了这个结论。另一方面,教育“外边”的人又在另辟蹊径。留学的“低龄化”趋势,似乎也在印证他们的选择。如果再往深处研究,就会发现深层矛盾。前者说的“最好”,的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今拿的“第一”,充其量也是属于上海的“第一”。如果由此推论咱们中国就“第一”了,大概也未必合适。至于上海是否由此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大概也未必如此。后者说的留学,当然有国家政策,“来去自由”谁也干涉不着。但是,能下决心并不那么简单。年轻的家长们已不再是轻信“忽悠”的一代,孩子的“成功率”早就和留学的“性价比”绑在一起,何况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需要的“成功”,生怕国内保不了。因为,在现实中他们理想中的“成功”,确实少之又少。其实,两个“悖论”的焦点就在咱们这里。社会和时代最需要的素质,在咱们自豪的“最好”之中,并没有看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在咱们争得的“第一”里面,也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和突出。至于矛盾的根源,教育规划纲要也做了分析:“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判断,可谓一语中的。仅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已经人所尽知。“最好”和“第一”的教育,显然必须“适应”。而要真的“适应”,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理解国际教育”,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适合咱们自己的方法和模式,乃至体制和机制。

澳大利亚这个接受“低龄化”留学比较集中的国家,就很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解”。就拿综合评价来说,大家一直非常困惑,特别是对高利害的学科成绩如何进行综合评价,好像由“纠结”变成了“死结”。可在他们那里,似乎简单到如同水到渠成。小学的“宽松”环境自不必说,初中的合理设计就让人感悟到了教育的活力,感受到了学生的后劲。

在那里,无论哪个学科的综合评价都非常综合。要说和咱们一样,是每个学科都记学期成绩。要说和咱们不同,是学期成绩一般由三块构成:一是“小考”(单元考试),占30%;二是“大考”(期末考试),占30%;三是“大作业”,占40%。应该说,无论小考还是大考,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是大事。但是,即使是大事,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每个学期开学,学生首先会拿到各科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上面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本学期学什么,考什么。用咱们的话说,这就是“标准”。 为了达到“标准”,学校不怕学生早做准备,更希望他们早做准备。这样,教和学的劲儿使在一块儿,不是更好吗?为了达到“标准”,学校不会随意“拔高儿”,让你摸不着大门;也不会变着法儿“排队”,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学生的心态放平了,态度认真了。所以,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还是不错的,而且是大面积不错。用他们老师的话说,“尽管比你们的水平低些,但都是他们以后常用的”。于是,教学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老师教得高兴,学生学得愉快。你要是问学生“考试紧张吗?”,他们还真不明白问的是什么事儿。因为,在他们那里根本没这类事儿。

与考试相比,占总成绩四成的“大作业”却不那么容易完成了。尽管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大作业”,尽管有的选题还允许几人共同完成。当然,“大纲”会告知每项“大作业”的选题目录和评价标准,甚至包括完成时限。但是,无论是谁也不敢“糊弄”,也不能“就和”。原因是“大作业”没有现成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课本上你抄不到,网上也“Down”不着。所以,学生从接到“大纲”时起就开始忙活,一般都要两个多月才能交上去。其间,课上学习很重要,因为“大作业”要求覆盖课上学过的若干概念;课后学习也很重要,因为“大作业”不准“照葫芦画瓢”,要的就是和别人“不同”。于是,学生就要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动手实验、研讨交流……如果把“大作业”比作一个“项目”,还真有点儿像,而且还是个综合“项目”。

一所学校的8年级技术学科“大纲”规定的“大作业”里,就有这样一个选题:制作一部动漫短片,片长5分钟,可两人完成。这样的“大作业”对于刚刚14岁的孩子来说,是难度极大的事情。可是,居然有人选了它。老师说,“因为他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会也能学会;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再难也会克服”。与其说这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信任,不如说这是教师对这种机制的信心。两个学生组成团队,一起编剧本、分镜头、找道具、画布景、配音乐、录对话……一部题为《追捕》的故事,虽然仅用了三个玩具人、两部玩具车,可是两个孩子愣是干了三个月。有时,为了一个片段的效果,他们用数码照相机要拍上百遍,在笔记本电脑上拼几十次。据说,在“评审会”上放映以后引起全班轰动,他俩也一时之间成了“大腕儿”。老师向他们颁发了奖状——一张印着“第一名”的彩色打印纸。据说,获得了“第一名”,他俩还是懊悔不已——晚交3天,没得满分。老师说,“‘处罚’也是‘大纲’的规定”。还是这个年级,英语学科(相当于咱们的语文)“大纲”的“大作业”部分,就有这么一个选题:写一篇26段的文章,每段都要用不同的字母“打头儿”,还要按它们的顺序排列。乍一看,这不是“游戏”吗?细一想,敢情这是难度。就是这样的难题,居然有人选了,还爆了大冷门儿。他是以介绍莎士比亚为线索作文,在“H”那段讲了《哈姆雷特》,在“L”那段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据说,他在介绍剧情的同时,还进行了评论,抒发了感想。他在享受写作成功的同时,经历怎样的阅读、构思、练笔、推敲,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这个年级,一个华裔学生做的社会学科“大作业”,竟然是历史“论文”《明朝》。据说,这是经过老师同意,爸爸帮他定的选题。因为,他很喜欢读中国历史。谁都知道用英文讲中国的故事,而且是中国明朝的故事,只有华裔背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他完成了,尽管情节并不那么生动,语言并不那么形象,毕竟他把明朝故事呈现出来,让大家开了眼界、有了收获。他爸爸说:“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儿童版’”。其实,前面要是加上“英文”两个字,大概更能领略这个孩子跨文化的学习才华。

如果用“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来评价他们的综合评价,真不算过分。咱们的确不太知道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会说,他们不也在考试吗?“大作业”不就是“研究性学习”吗?有人很可能还会因此而不屑一“问”,甚至不屑一顾。同样是考试,咱们是为的什么?能这样“和谐”吗?“大作业”就算是“研究性学习”,咱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出成果吗?而且出原创性成果?如果再追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那真是更要“吓一跳”了。“培养创新一代,参与国际竞争”是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且,十多年前就已经听到过这样的话了。“创新”被定位为国际公认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大概已经20多年了。为了这个定位,他们肯定经历了多年的改革。这种综合评价,也肯定是在对国际教育进行研究、比对、筛选、整合以后形成的。当然,他们的社会观念助推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其实,他们的教育改革也引领了他们的社会观念。应该说,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这个成功是建筑在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成功的关键之处是突出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玄虚”,实践能力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强调勇于探索。其实,咱们又何尝没有这样想过呢?看来,不只是行动没能及时跟进,更多的是观念没能及时转变。

咱们真的应该把“理解国际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新事、急事,研究研究人家的,讨论讨论自己的,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理性“思辨”,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在积极“引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多年的梦想——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

猜你喜欢

大纲选题作业
50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份“学习大纲”帮您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作业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人民军队第一部政治工作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