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十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董瑞庚
2012-12-25王波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即生活。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让教师充满思想,让学生充满情感,让课堂充满灵性,让生活充满审美,让教育充满智慧。
●教师要善于让学生有成就感,教师在学生的成就感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观的排头兵。
1.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改革,创新教育管理新模式。在建立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及内设机构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构建“分类督导、双向评价”的评估模式。明确新区政府、管委会的两级“督政”和全方位“督学”职能,实施全面督导。
2.保证教育资金投入,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合理安排教育资金,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坚持“把老校舍的改造升级列入财政预算,新建校统筹规划,纳入该区域土地开发建设成本”,按照新建区域、老城区和农村地区分批分类政策支持的方法,保证新建、改扩建学校工程的顺利实施。2012年计划高水平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30所。
3.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是大力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落实《滨海新区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制定《滨海新区关于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方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坚持政府财政预算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长合理分担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在每个涉农街镇至少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落实民办园经费补贴等扶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普惠性幼儿园。实施幼儿园达标升级工程,制定星级幼儿园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开展星级幼儿园评估,努力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到2012年基本解决入园难问题,到2015年高水平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立完善的新区学前教育体系。二是高水平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力打好达标创建攻坚战,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在2012年全部达到现代化建设标准。同时,着力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和高水平均衡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因人而教,提升教学水平,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不让一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三是优质特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施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和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标准提升工程;在部分区域尝试开展非毕业年级普通高中学生体质监测工作,助推特色高中建设;加强高中国际化建设,鼓励学校积极与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开展国际交流互访活动,全面提高现代化水平。
4.深化“三名”工程,培育优质师资,打造名校。在广泛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等岗位练兵活动的同时,推进“三名”工程,深化“滨海教坛名家”、“滨海教坛新秀”、“滨海教坛能手”培训工作,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显露头脚的专家型名师,带动全区师资水平整体提升。在部分区域尝试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新建学校干部教师配备培养模式,实施“名校孵化”工程,为新建学校“高位嫁接”储备人才。
进一步深化新区学校与天津市名优学校的“共同发展协作”,对协作学校开展检查、评估和指导,深度推进联动协作发展工作。进一步深化“区内名校带动工程”,通过“强弱联姻”、“校际联盟”、“新老联体”等形式,确定一批联动学校,发挥区内名校、优质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一般校、边远校和新建校快速发展,共同提高。进一步深化“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加快推进天津市南开中学、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昆明路小学和小金星幼儿园来新区办学的后续工作。
我们深知,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础工程、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我们将以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大潮中,搞好教育的改革、创新,不断激发教育活力,打造教育创新的“发展极”,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十大战役”、“十大改革”,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师形象,应是魅力四射的:热爱教育的不懈追求,奔放不羁的激情,渊深海阔的人文底蕴,儒雅谦和的性格。他的本色是总能对文学的语言敏感异常,他的创造是总能让平凡的课堂生机溢荡。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但我愿尽一生努力去追求。
●教师的幸福是身心的健康,是精神的高贵,是心灵的丰盈,是富有生命张力的精神活动。
董瑞庚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朋友,他用他特有的方法和魅力深深影响着我和我的学弟学妹们,让我们念念不忘,终身受益。
我与董瑞庚老师的人生轨迹相交于1998年7月。当时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夹着教案,走上讲台时,他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放下教案,他是我们的高三班主任。课堂下,他文质彬彬,积极乐观;讲台上,他意气风发,情志昂扬。他声音洪亮,富有穿透力;他语言幽默,饱含感染力。在他的课堂上,你只能用心听,眼睛随着他的手势和表情移动。董老师说,富有穿透力的声音是唤醒学生人格心灵的一种方式。那种情景,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回忆起来,依旧让人觉得温暖。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有一种激情在燃烧,他的生命饱含着一种向上的力量。董老师的这股“向上”精神,并不囿于书声朗朗的教室之内,而更倾注在处处风声雨声的社会现实之中。那时,他常常鼓励我们看《中国青年报》和《杂文选刊》,因为这一报一刊常常针砭时弊、述恶扬善。身为语文教师,他深知语文课除了作为培养学生读书识字的工具性手段,肩负的更重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并作出独立的判断。
在教学和生活中,董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尽量把工作做到完美,追求“至善”的人。作为他的学生,我们在潜意识里无法不受他的言行影响。只是,不仔细省察,我们很难直观地发现这些影响的痕迹。这很大程度上又是因为董老师那种“如水”的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方式。水的力量,在于包容和从容,董老师对此一定有独到的认识,否则他当年不会对我那样宽容。在晨读课上,我也阅读高三语文课本。但更多的时候,我捧读的是一本已经发黄的《唐宋词选》,另一本是《余秋雨文集》。每当如此,董老师俯身看一眼便会转身离去,不会像有些老师那样将书没收。他的这种容忍和信任,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无形中会提高自觉性。老师,其实不需要讲得太多。他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得当,自然会像水流一样静静流向台下的学生,并长久停留于学生的心底,滋润他的学生们以后的道路和人生。这样的老师,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也终将为人所称道。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便是如此吧。
这就是董瑞庚老师——“向上”是他的生活态度,“至善”是他的人生追求,“如水”则是他的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