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老人与海鸥》教学实践与体会

2012-12-25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马艳梅

天津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乐谱海鸥情景

■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 马艳梅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首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退休老人,十多年来,每到冬天,就天天步行到翠湖畔去喂海鸥,与海鸥相伴,风雨无阻,和海鸥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依依不舍地为老人送行。我们从中感受到动物的灵性,以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动人图景。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句子的意思,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重点是练习浏览课文,快速提取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神态以及海鸥动作的重点词句,揣摩写具体的方法,在诵读中得意又得言。教学难点是体悟表现老人与海鸥深厚感情的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堂上,我尝试采用“情景引探”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情景引探”是指教师创设相应的情景,借助问题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想象等方式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是知识产生或使用的具体环境,“问题”是学生在情景中探究并想要解决的对象,“探究”是学生在情景中自主进行的各种学习活动。这一教学过程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教学中,我注意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创设“趣”“疑”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认为,一堂新课成功与否,导入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如果教师用一个小故事、一段声情并茂的影像或一首歌曲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讲《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先在幻灯片中出示老人的雕像,并深情地说:“同学们,这是昆明市翠湖畔的一座铜像,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是昆明市市民自发捐资为一位老人所雕塑的。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为什么会获得如此的殊荣呢?他和海鸥之间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到翠湖畔,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吧!”这段声情并茂的开场白,为学生有效地创设了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下子就融入对课文的探究中。

二、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古人云:“学贵知疑。”学习中有了疑问就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随着对疑问逐渐深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讲《老人与海鸥》一文时,我巧妙地设计了两个富有探究性的问题。研读第一部分课文时,围绕老人爱海鸥的事例和对老人细致的描写,提出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画出最能体现老人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语句;边读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老人喂海鸥、与海鸥相伴写具体的。研读第二部分课文时,围绕对海鸥的动态描写,提出问题:浏览课文第15到第17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海鸥动作的语句;想想海鸥为什么这样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探究、思考、体会情感。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时,我适时点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巧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想的骏马在崭新的思维空间驰骋,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促使学生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1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就能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个“信息源”。

我在讲《老人与海鸥》一文时,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概括段:“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让学生读后,我问:“读了句子你想问些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先后提出了多个问题,如:“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十多年了,老人是怎样喂海鸥、与海鸥相处的?”等等。我顺势抓住学生的问题,导入下面的环节:“是啊,能和海鸥成为亲人应该不是普通人,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作者只写了十多年来的一个普通冬日里,老人喂海鸥、与海鸥相伴的情景,让我们走进课文找一找、看一看吧!”这样,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得以真正的发挥,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课文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展开,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创设想象情景,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通过想象,学生思维的空间由狭小变得广大,由简单变得复杂,由单一变得丰富。想象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

创设情景,营造想象氛围,让学生在想象中探究。《老人与海鸥》一文中,“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对这一句的理解是重点,而“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理解起来又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先引导学生:“你们见过乐谱吗?乐谱是什么样?”意图是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这句话中乐谱是指什么?音符是指什么?”学生结合实际想象探究,理解到“乐谱”就是海鸥起落吃食的空间,“音符”就是起起落落的海鸥,吃食的海鸥飞成动态的乐谱。我继续引导:“一般的乐谱是作曲家写成的,这个特殊的乐谱是谁完成的?”学生联系喂食过程可知,海鸥依老人喂食动作的节奏起起落落,是老人指挥海鸥共同创作了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从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默契、和谐。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想象,补白课文隐含的内容。文学作品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读者去发现、填补。正如“接受美学”创始人伊塞尔所言:“我们只能想见文本中没有的东西,文本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那一部分给我们想象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的成分,没有文本中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对课文的“空白”处带着自己的个性色彩去捕捉和补写,开启和激活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老人与海鸥》一文的第18自然段是一个省略号。我认为这个省略号是值得品味的,如果处理好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海鸥对老人表现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感。为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当学生理解完上面几句描写海鸥动态的句子后,我设计了一段配乐引读,当学生情感升华到最高点时,我适时安排学生通过想象补白这段内容,并创设情景:“当我们抬着老人的遗像离开翠湖边,越走越远时,海鸥们……”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色彩去想象和续写海鸥的动作,填补课文的空白,激活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迁移训练了写具体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更深地体悟了情感。

五、带着问题朗读,聆听作者的心声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齐读、配乐引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的效果。《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海鸥送老人”这部分是最让人震撼和感动的,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先是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探究,品读描写海鸥动作的词语,想象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学生体会不到的难点,我适度点拨,再指导朗读,以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情感,升华情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又设计了一段配乐引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使学生完全浸润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尽情地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海鸥对老人的那份特殊的情感。

六、设计开放性作业,强化自主探究的实践性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可能成功。”如何设计开放的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有所收获呢?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要求,其次要开放作业的形式。在讲授《老人与海鸥》一文后,我在幻灯片中出示了两项开放性的课后作业:第一,阅读《老人与海鸥》的原文——《寂寞鸥灵》,或登录作者邓启耀的博客,继续了解老人与海鸥间更多的故事。第二,“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带着游客游览翠湖公园时,站在老人的塑像前,你会如何讲解?”开放的作业内容,既与教科书内容相联系,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接轨”了社会活动,学生有了自由驰骋的学习空间,在实践中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在“情景引探”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我努力尝试着,为学生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把“引”和“探”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让语文课瞬间走进学生的内心,在学生的心田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乐谱海鸥情景
山之高
霸道海鸥谁能治
情景交际
是你一直想着我
“海鸥”展翅 “美好”起飞
乐谱:放飞梦想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