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漠化贫困区自我发展动力分析:需要、危机和目标

2012-12-25吴坚宁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危机感石漠化贫困地区

●吴坚宁 吴 丹

作者:吴坚宁,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室教师;吴 丹,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行政学教研室教师,邮编:53000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然而,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仍然贫困落后,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滞后。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明确将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成为我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在新的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创新思路,寻找扶贫工作新突破点,探索一条新途径,这是形势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一、石漠化贫困区的发展需要与内驱力

(一)石漠化贫困区的发展需要

石漠化地区石多土少,洼地多,灌木难以生存,当地农民只能在石缝“碗一块,瓢一窝”的地里种植玉米,交通设施滞后,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极其缓慢,严重的地区甚至已威胁着人的基本生存。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划分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那么石漠化贫困地区仍然徘徊在“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阶段。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个地区要“生存”必然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只有那些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才会够影响当地政府的行为(制定地区发展规划等);一个地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需要(如解决本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发展到复杂的需要——自我实现(如实现建设国际性大都市宏伟目标);当一个地区的低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的满足后,才会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地区持续努力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实中,一个地区满足了最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了老百姓最基本生存需要,这是最起码的。但是,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必然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石漠化贫困区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中央的扶贫政策,带领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认真分析贫困地区发展的需求,努力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这是调动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积极性的根本所在,与此同时要引导、激励其更高层次的发展需要。

(二)发展需要是内驱力的源泉

一个地区发展的需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对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诉求,表现在地方政府、村委会谋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诉求和需要的程度或热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展经济的意识形态与行为的基本动力,是地区自我发展的基本动力。这种诉求和需要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产生,推动地区努力奋斗,最终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当原有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构建的目标得到实现),会建立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可以是暂时的,也可能是长期的。随着新的需要产生(重新制定新的目标),就会打破旧的平衡,产生新的一轮推动力,驱使本地区继续采取行动,力求得到新的满足与平衡。这个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某个地区经一段时期努力,解决了基本温饱问题,进而萌发新的发展需要,确立起新的发展目标,如此类推地由低层次的需要往高层次需要发展。当然,由于地区之间差异,它们实现自己不同层次需要的目标所花的时间也不同,有的解决温饱问题可能仅花了3年时间,而实现小康却得花30年时间。综上所述,地区的发展总是从“平衡——冲突矛盾(比如,落后的生产力与宏伟发展目标的矛盾)——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原因就在于它的内驱力——发展需要。

当一个地区资源逐渐大量消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满足感进一步增强,发展势头开始减弱,即发展内驱力开始下降,发展出现“高原现象”。当发展出现了“高原现象”,如果缺乏内驱力推动新一轮经济实现新跨越,“高原现象”时间过长,就会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地区要持续发展必须克服“高原现象”,那么从主观上要求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研究(内因),客观上需要外界(更高一级的部门)的激励、调控(外因),“自我反思总结”和“激励调控”的过程如果遇到一些关键事件如国家重要领导人视察,获得“全国文明城荣誉称号”等,那么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就会重新审视,重新制定发展规划,不得不修订新政策,在这种矛盾冲突中感受到一种“推动力”,实际上就形成了这个地区发展的内驱力。

二、石漠化贫困区的危机感与精神动力

(一)忧患意识是强大精神动力

危机感是指人感受到周围存在的危机,是一个人进取心的源泉,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危机感,就会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终被淘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感。石漠化贫困区如果固步自封,闭关自守,没有危机感,必然长期滞后于时代,有了忧患意识,就会有危机防范和预见意识,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比如,加强水利建设,一旦发生洪灾就将可减少损失;也会明白不抓住机遇赶超跨越,政策一变将会永错良机的道理。这种忧患意识在外就体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危机感越强,精神动力越大

贫困地区具有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清社会形势,在强烈的危机感中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劲头。有危机意识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可激发解决问题的动力,甚至可降低损害程度。心怀忧患意识利于积极迎接挑战,增强危机感利于抓住机遇。可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危机感才能更好把握诸如外来资金的投资、外来公司进驻的机会,很多地区就因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白白断送发展的好时机。

贫困地区当地政府要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贫困地区的基层领导干部要肩负起发展的重担,带领干部群众奋勇直追,脱贫致富。有危机意识才能抢抓机遇。要紧紧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及扶贫开发工作带来的大好时机,依托本地资源环境等优势条件及发达地区的帮扶资金、技术和项目,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本地经济发展,推动各项事业发展;有危机意识才能更好地改革创新。落后地区要实现跨越性发展,需要处于基层一线的乡镇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时富有创新意识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和魄力。在抢抓机遇的过程中要克服生搬硬套外地发展的方法,敢于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善于在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总结规律、寻求解决工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践总结中挖掘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三、石漠化贫困区的发展目标与牵引力

(一)目标是一种无形的牵引力

发展目标为我们指明奋斗方向,它具有强大的牵引力,一般来说,目标越远大越清晰,其牵引力就越强。训练中的跳高运动员,在他面前放置一根横杆约束他,让他不断地超越,横杆也就不断升高,一定范围内,运动员就会跳的越来越高。再有哈佛大学一个非常著名的25年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如下表3-1:

表3-1 哈佛大学25年跟踪调查结果表

由上可见,发展目标是一种无形的牵引力,是主体前进的动力,它会拉动主体不断向前。要促进石漠化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激活其自我发展动力是根本,而制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就是自我发展动力的牵引力。当地政府和群众应该共同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构筑共同愿景,共同艰苦奋斗,实现目标。

(二)目标牵引力可以克难攻坚

广西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民族村弄着屯是瑶族聚居的自然村,典型的大石山区贫困村屯。根据笔者2012年5月21日亲身走访和调查,这里四面环山,地窄人稠,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语言不通,与世隔绝,2000年前屯内未有一人外出务工。2004年6月以前,弄着屯没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们出行只能通过一条用无数青石块垒砌而成的石板路。村民韦建光辛辛苦苦养大一头猪,为了把猪拉到集市上卖,韦建光花了80元钱雇请村里8个壮汉从早上5时出发,爬过5座山头,绕过4道山梁,再走上7里山路,直到上午9时多,才把猪抬到集市上。

修路成为弄着屯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可修通这条路必须越过4道山梁5座山头,并且80%的路段要穿崖而过,整个工程设计造价预算达80万元,这对于人年均纯收入不足800元的弄着屯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为筹集修路资金,村委主任韦庆伦多次跑上级部门寻求资金资助,但由于马山县本身就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财政非常困难,无法安排资金。韦庆伦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在外闯荡多年的经验,他借鉴其他山区乡镇修路的做法,决定把所筹集到的资金用在购买炸药、钢钻、钢钎、小推车等修路必需品上,然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再困难也要修通这条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公路。在韦庆伦影响下,全屯老少共同上阵,新路一寸一寸地向外延伸。2004年6月24日,弄着屯锣鼓喧天,全长5.7公里的弄着公路顺利建成通车。韦庆伦和乡亲们投入3.2万个工日,创造了马山县修路史上奇迹——一个17万等于80万的奇迹,这就是目标愿景的强大力量。

四、激活石漠化贫困区自我发展动力的途径

(一)给予适度扶持,激活发展潜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实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尤其在石漠化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逐步地、最直接地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生命健康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同时能够激起贫困地区人民提出更高需要。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还可以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让他们意识到只有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才会越高,催生他们谋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2.上级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一套合理的奖罚制度,为了激起有关部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对表现突出的单位、部门或个人进行表彰,给予物质与精神的嘉奖,对工作效率低下甚至违反扶贫政策原则的,应给予一定的惩戒;为了激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对表现突出的示范村给予更多资金上的支持,并颁发荣誉证书或锦旗等作为精神奖励,并加大媒体舆论的宣传支持,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增加招商引资的机会。这样可激发扶贫有关部门和地方群众主动性,发掘更大的发展潜力,激发更大的前进动力。

(二)培养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

石漠化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其特点就是石多土少,洼地多,灌木难以生存,自然环境恶劣。以广西的石漠化地区为例,这些地区缺水少土,旱涝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土地生产力下降,广西现有坡耕地99.3万hm,占总耕地面积的38.4%,坡耕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按每年平均每公顷侵蚀模数45吨计算,全区坡耕地流失耕作土壤4480万吨,相当于每年流失表土层4.5mm。这样就导致土层减薄,肥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石山区人民群众只能在石缝“碗一块,瓢一窝”的地里种玉米,用材、烧柴十分困难,农业、畜牧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生活十分贫困。因此,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石漠化地区生存环境保护,更重要是加强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自觉保护环境,同时,让他们意识到面临的生存危机,诱发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

贫困的成因十分复杂,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文因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石漠化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既与自然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还与人们主观的思想观念和国民教育状况紧密相连。以典型石漠化地区贵州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4年全省人口3900多万人,少数民族占37.8%,全省88个县,50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占城市人口85%,全省农村初中每年60万左右的,70%不能升入高中的,能够升入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继续读书的,初中毕业以后占了20%左右。整体文化素质低下,所以很多群众缺乏自我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所以,坚持“扶贫先扶智”,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帮扶,努力提高当地人口素质,让他们真正意识到,社会在发展,不前进,就后退,前进慢了也是退步,激起他们的危机意识,激活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这才是真正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

所谓“走出去,带回来”就是走出去学习,带回来经验,增强危机感,激发自我发展动力。国家应该重视贫困地区农村带头人(比如村长,村委书记)的教育培训,设立专门培训资金,将贫困地区带头人集中起来,进行文化教育培训。定期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增强危机感;到脱贫致富示范村学习成功的经验,激发新思路,使他们干劲更足,动力更强;回到村里带领群众谋求发展,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进行正确引导,建立共同目标

前文提到的马山县弄着屯修路的事迹也充分表明,党员是群众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面对贫穷落后,弄着屯的瑶胞不等不靠,在没有资金修路的情况下,韦庆伦等党员同志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组织34名党员群众,到广西七坡林场做了几年的砍伐工,当群众赚了一些钱后,他又号召群众回家修路。韦庆伦与当地群众战天斗地,用了3.2多万个工日修建了一条越过6个山头、造价80多万元的村级公路。由于公路80%的路段都是穿崖而过,又是通往山外唯一的沙石路,屯里的共产党员因此被群众称为“瑶山脊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要激活贫困地区自我发展动力,必须充分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把贫困地区的人力物力整合,将群众的精神动力激活。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基层党组织是激活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自我发展动力的重要力量。

。对石漠化贫困地区进行客观考察评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引导当地群众,共同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石漠化地区各村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有的适合搞特色农业,有的适合引进工业,只有深入调查,作出客观评估,才能明确发展目标。一方面,大多贫困村资金短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比如,石漠化区国家级贫困县马山县民族村村委会的8名干部成员中,只有2名受过大专教育,其余6名全是初中文化水平;另一方面,仅凭政府包揽制定发展目标,就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因此,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深入基层,加强对当地村委会、村民的合作,帮助他们共同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并把目标细分到每年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可行的,能够实现的,能给当地群众带来实惠的,才能真正起到牵引作用。对于已明确的目标,有关部门定时进行督查,加强沟通,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确保目标的实现。

[1]徐琨琳.广西石漠化危害与治理对策[J].矿产与地质,2006,(8).

[2]谭琳琳.帅传敏.张先锋.农村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3).

[3]夏向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3).

[4]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

[5]翁旭欧.朱建平等.激活内生动力发展各有新招——欠发达地区加快展片断[J].今日浙江,2010,(15).

[6](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谭贤楚.“输血”与“造血”的协同——中国农村扶贫模式的演进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8]鲁建彪.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扶贫路径选择的理性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猜你喜欢

危机感石漠化贫困地区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鲁甸县石漠化发展趋势及综合治理对策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等不起的危机感
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