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捕器形状对小菜蛾性诱剂诱捕效能的影响
2012-12-24章金明吕要斌林文彩张蓬军郦卫弟贝亚维张治军
章金明,吕要斌,林文彩,张蓬军,黄 芳,郦卫弟,贝亚维,张治军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有效的害虫综合治理依赖于严重为害前害虫种群密度的早期监测,传统的害虫监测手段主要有田间抽样调查、(黑光灯等)灯诱法、糖醋液诱蛾法等[1]。但是城乡环境变化造成的对诱虫灯的灯光干扰、诱虫灯对天敌存在的负作用、大量弱趋光性害虫的存在、糖醋液引蛾力下降及诱蛾选择性差等原因导致需要一种高效、专一性的害虫测报替代技术[2-3]。
昆虫信息素监测害虫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具有专一、高效、无毒、无污染、对天敌无害、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国内外对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研究都十分重视,越来越多的害虫信息化学物质 (如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被鉴定出来,人工合成并投入田间应用[2]。研究表明,性信息素监控和防治是否有效主要受大田气象条件、引诱剂载体、组分配比、诱捕器形状和诱捕器田间设置技术等的影响[4]。诱捕器形状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斜纹夜蛾的性信息素试验中发现各种诱捕器间的总诱蛾量可相差几倍至十几倍[5]。目前国内外在小菜蛾性信息素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其组分及比例已被详细研究[6-10]。国内从80年代开始就对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合成、剂型和田间应用等方面也开展了众多研究[11-17],并研制出了多个商业产品,但是与其配合使用的诱捕器研究却相对很少。为了提高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实际使用效果,明确诱捕器形状对其性能的影响,作者于2007–2008年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5种形状诱捕器诱捕效能,以期为成虫诱捕技术在十字花科蔬菜上高效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新式诱捕器提供一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诱芯与诱捕器
小菜蛾诱芯购自北京中捷四方科贸有限公司,载体为绿色天然橡胶 (含信息素时称为诱芯,为登记注册产品),反口半钟形,下口直径1 cm,高1.5 cm,每个重约0.75 g。
试验采用5种形状的诱捕器,分别为:①漏斗形诱捕器,分2部分,水桶部分高0.125 m×上口直径0.155 m ×下口直径0.130 m;诱捕器上部高0.10 m,由1个挡雨的圆板和中间有一个漏斗形开口的盖子组成 (漏斗口直径0.03 m);②翼形诱捕器,由上下2个长0.30 m×中间宽0.18 m×两边宽0.23 m的盒子相扣而成,上下盒子之间0.03 m;下盒子内装粘胶板;③三角形诱捕器,底部长0.24 m×宽0.18 m,横切面是边长为0.18 m的正三角形;底面同样装有粘胶板;④干式诱捕器,高0.23 m×直径0.13 m,上部东南西北4方向均有上下排列的2个小孔,下底部有圆形小孔可接2 L的可乐瓶或专用布袋;⑤水桶诱捕器,自制,高0.17 m×上口直径0.175 m×下口直径0.14 m)。
使用时诱芯放置在干式和水桶形诱捕器的水面上0.02 m处,在翼形和三角形诱捕器中距胶面0.01 m,在干式诱捕器中位于上部8个小孔的中间位置,水桶形、漏斗形和干式诱捕器内盛上一定量的自来水,水里添加0.5%的洗衣粉作为粘着剂。
1.2 试验方法
田间试验在杭州市余杭区志绿农业生态园进行,2次试验时间分别为2007年6月和2008年5-6月。供试作物为十字花科蔬菜甘蓝,品种为春丰甘蓝,面积均在5 hm2以上,试验时生育期为甘蓝生长盛期到结球期。诱捕器设置离甘蓝植株顶部0.2 m。试验设置了5种处理 (即5种不同形状的诱捕器),每处理重复3~4次。试验时各诱捕器间距离大于20 m,随机分布在大田中。
1.3 数据收集与统计
田间诱捕试验采用1或2 d调查1次的方式,调查时间为调查日早上8:00左右,按诱捕器逐一记录诱捕到的小菜蛾数量。试验数据用DPS进行分析,方差分析方法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原始数据不做任何转换。诱捕器诱捕性能的稳定性采用盛程发等[18]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各形状诱捕器单次诱蛾平均数之间的比值计算变异系数的方式来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表明,诱捕器形状对小菜蛾诱芯效能的发挥具有显著的影响 (表1和2)。
无论2007或2008年试验,5种形状的诱捕器诱捕效能均为翼形>水桶形>三角形或漏斗形>干式诱捕器。
在2007年度田间试验中,平均每日每个翼形诱捕器捕获202.71头雄蛾,水桶形为67.22头,三角形为61.02头,漏斗形为27.05头,而干式仅为1.49头,基本没有诱捕能力。其中每个翼形诱捕器平均每日诱蛾数显著高于其余4种诱捕器,诱蛾数分别是水桶形、三角形、漏斗形和干式诱捕器的3.02,3.32,7.50和136.15倍,前者与后4者差异达显著水平。单个翼形诱捕器1日最大捕获数为450头,水桶形为231头,三角形为235头,漏斗形为81头,干式仅有7头,均出现在6月7日(试验第1天)。在试验期间的15次调查中,翼形诱捕器与水桶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 (即倍数)为1.76~4.73,平均为3.21(≠3.02,按总平均比值计算,下同),变异系数 [(标准差/平均数) ×100%]为24.6%;与三角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为2.02~5.14,平均3.61(≠3.32),变异系数为21.1%;与漏斗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为 4.88~21.37,平均为 8.25(≠7.50),变异系数为49.6%。
在2008年度试验中平均每日每个翼形诱捕器捕获127.05头雄蛾,水桶形为36.33头,三角形为19.77头,漏斗形为22.71头,而干式仅为0.79头,依然没有表现出诱捕能力。每个翼形诱捕器平均每日诱蛾数显著高于其余4种诱捕器,诱蛾数分别是水桶形、三角形、漏斗形和干式诱捕器的3.50,6.43,5.59和160.82倍,前者与后4者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单个翼形诱捕器2日最大诱捕数为2 6 6头(5月2 8日),水桶形为3 0 2头(5月30日),三角形为152头 (5月28日),漏斗形为136头 (5月26日),干式8头 (5月26日)。在试验的13次调查中,翼形诱捕器与水桶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为 1.81~6.55,平均为3.79(≠3.50),变异系数为31.7%;与三角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为4.43~12.04,平均7.21(≠6.43),变异系数为29.8%;与漏斗形诱捕器诱蛾数的比值范围为3.75~24.50,平均为9.05(≠5.59),变异系数为74.8%。
表1 不同形状诱捕器对小菜蛾雄虫诱捕效果比较
表2 田间5种形状诱捕器诱捕的小菜蛾雄蛾数量
3 小结和讨论
对于害虫种群监测和防治而言,作为一种好的监测或防治工具必须具备对害虫“引得来,留得住”的性能。因此作为与信息素配合使用的物理诱捕装置,如何充分诱杀被性诱剂引来的成虫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标准。而且在同等条件下捕获害虫数量较多的诱捕器必然比其他诱捕器有更高的灵敏度或效率,这在害虫监测和防治时方具有实用价值。由于每种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是不同的,比如成虫的活动规律是不一样,这意味成虫的防治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理论上讲很难找到一种通用的诱捕器,即意味着每种害虫适用的诱捕器必须经过有针对性的严格的室内外试验。
目前国内外有关小菜蛾适用诱捕器的研究还不多,已有少量试验[19-20]认为水桶和粘胶诱捕器相对比较理想。而师迎春等[21]研究认为三角形诱捕器较好,并在改进国外三角形诱捕器的基础上发明了扁三角形诱捕器 (与正三角形比主要是节约材料),并申请了专利[22-23]。此次试验中选用的几种诱捕器形状参考了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发布的用于指导农民进行害虫性信息素防治的技术指南[24]。本试验中,5种形状诱捕器的诱捕成虫的能力差异显著,田间试验表明诱捕能力依次为翼形>水桶形>三角形或漏斗形>干式诱捕器。其中翼形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最好 (表2),显著高于其他4种 (P<0.05,下同),2007年和2008年2次试验期间累计诱捕量分别高达9 122头 (3个诱捕器)和13941头 (4个诱捕器),分别是水桶形 (3 025头和4 042头)、三角形 (2 746头和2 148头)、漏斗形 (1 217头和2 481头)和干式诱捕器诱蛾量(67和84头)的3.02,3.32,7.50,136.15倍和3.45,6.49,5.62,165.96倍;且相对于水桶形、三角形和漏斗形诱捕器诱蛾量倍数变动范围小,用变异系数表达,分别为24.6%,21.1%和49.6%。由于变异系数大小表明的是在此试验条件下诱捕器间诱蛾量的倍数变动范围的大小,即反映诱捕器间的性能稳定性[18]。因此翼形诱捕器不仅诱捕效能高,而且工作性能稳定。而生产上常用的水桶形诱捕器也具有很好的效果,以诱蛾量的比值计算,2007和2008年2次试验中水桶形诱捕器的总诱蛾量分别是三角形、漏斗形和干式诱捕器的1.10,2.49,45.15倍和1.88,1.63、48.12倍,翼形诱捕器诱捕效能显著高于后3者;而干式诱捕器诱捕能力很差,不适合用于小菜蛾的监测和诱杀。
[1] 昆虫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昆虫卷)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429-430,460-461.
[2] 杜永均.化学信息素在蔬菜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J].中国蔬菜,2007(1):35-39.
[3] 焦晓国,宣维健,盛承发.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植物保护,2006,32(6):9-11.
[4] 苏建伟,肖能文,戈峰.昆虫雌性信息素在害虫种群监测和大量诱捕中的应用与讨论 [J].植物保护,2005,31(5):78-82.
[5] 章金明,林文彩,吕要斌,等.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斜纹夜蛾雄蛾的诱捕效果比较 [J].浙江农业科学,2008(4):475-477.
[6] Chow Y S. Demonstration ofa sex pheromone ofthe diamondback moth(Lepidoptera:Plutellidae) [J].Ann Entomol Soc Amer.,1974,67(3):510-513.
[7] Chow Y S. Sex pheromone ofthe diamondback moth(Lepideptera:Plutellidae) [J].Bull Inst Zool Acad Sin.,1977,(16):99-105.
[8] Tamaki Y.Z-11-hexadecenal and Z-11-hexadecenyl acteact: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of the diamonback moth(Lepideptera:Plutellidae) [J].Appl Entomol Zool.,1977,(12):208-210.
[9] Koshihara T,Yamamda H.Field attractivness of the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of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L.)[J].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1978,13(2):138-141.
[10] Chisholm M D.Fieldtrappingofthediamondbackmoth(Lepideptera:Plutellidae)using synthetic sex attractants[J].Environ Entomol,1979(8):516-518.
[11]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小菜蛾性信息素的合成及初步添加生测试验 [J].昆虫知识,1980,17(1):16-17.
[12] 刘珣,小菜蛾信息素 Z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 Z-11-十六碳烯醛的合成 [J].昆虫激素,1984(1):46-51.
[13] 刘珣,张钟宁,孔杰,等.小菜蛾合成性信息素田间诱蛾活性 [J].生态学报,1985,5(3):249-255.
[14] 王维专,陈伟平,吕培均,等.性信息素对小菜蛾种群控制的研究 [J].植物保护,1991,117(5):7-8.
[15] 侯有明,庞雄飞,梁广文,等.性诱剂对蔬菜大棚小菜蛾种群控制效应的研究 [J].中国生物防治,2001,17(3):121-125.
[16] Chen Z L,Fang Y L,Zhang Z N.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of attractiveness and mating disruption efficacy of sex pheromone microcapsules for the diamondback moth,Plutella xylostella(L.)[J].Chin Sci Bull.,2007,52(7):797-802.
[17] 李振宇,谌爱东,章金明,等.不同性诱剂诱芯对小菜蛾引诱效果研究 [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324-327.
[18] 盛承发,苏建伟,王红托.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对棉铃虫雄蛾的诱捕效果比较 [J].昆虫学报,2002,45(2):271-274.
[19] 王香萍,方宇凌,张钟宁.小菜蛾性信息素研究及应用进展 [J].植物保护,2003,29(5):5-9.
[20] Michereff M F F,Vilela E F,Filho M M.Synthetic sex pheromone use for field trapping of diamondback moth males[J].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2000,35(10):1919-1926.
[21] 师迎春,郑建秋,徐公天.小菜蛾性诱捕器研制与应用[J].中国蔬菜,2005(1):55-56.
[22] 郑建秋,徐公天,师迎春.小菜蛾封闭式性诱捕器:中国,03277213.0 [P/OL].2004-10-20.http://www.sipo.gov.cn.
[23] 郑建秋,徐公天,师迎春.小菜蛾性诱捕器:中国,03277016.2. [P/OL].2004-10-20.http://www.sipo.gov.cn.
[24] Weinzierl R,Henn T,Koehler P G,et al.Insect Attractants and Traps..(2005-6) [2008-7-23].http://edis.ifas.ufl.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