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阴正方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80例
2012-12-23王棉娟河北农业大学医院保定071000
王棉娟 河北农业大学医院(保定071000)
厌食是指小儿非疾病因素而出现食欲不振,不欲进食,甚至拒食这种情形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的疾病才符合所谓的厌食。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饮食不知自节,食滞积久多成疳积,疳久积热内伤脾阴,脾阴乃脾之营也,行使着濡润脏腑四旁的功能。脾阴不足则肾精生源、生长发育必受影响。故脾阴虚所引起的小儿厌食症不容忽视。清·吴澄从虚损出发,倡导用“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的理脾阴法。笔者采用理脾阴正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取得显著的疗效。
临床资料 在门诊就诊患儿中,采用腹部B 超、大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排除有器质性病变而导致的厌食,收集到80例功能性的厌食病病例,辩证均为脾阴虚证。采用随机对照,一组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平均体重为21.5Kg;其中轻度13例,中度24例,重度3例。另一组为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6.9岁;平均体重为23.7Kg;其中轻度17例,中度21例,重度2 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程度分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小儿厌食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制定小儿厌食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症疗效标准》[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小儿厌食症评级法。
治疗方法 对照组 采用西医治疗方法:锌剂可以使味蕾细胞迅速再生,改善味蕾的敏感度,又能提高消化功能。选用葡萄糖酸锌颗粒(国药准字H33022339,浙江杭康药业有限公司),1~3岁,1包/日;4~6岁,1.5 包/d;7~12 岁,2 包/d,均于饭后半小时服用。
治疗组 理脾阴正方(太子参5~10g,紫河车3~5g,白芍6~8g,山药、莲肉各8~15g,茯苓、橘红各6~10g,扁豆、陈米各10~15g,荷叶蒂3~6g,甘草3g)为基础加减,伤食明显者加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开胃扶脾寓消以补;伤阴者加生地、石斛滋阴生津,加酸枣仁与白芍合用酸敛缓肝防木克土,有酸甘化阴之功;腹胀明显者加薏苡仁、砂仁与扁豆、茯苓合用益脾渗湿防水滞留,达补而不滞之效。诸药合用共奏滋脾养阴,健脾益气之效。中药汤剂每剂服用1~2d,于饭后30min服用。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患儿食量恢复至病前正常或同龄儿童正常食量,体重增加>0.5kg,兼有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患儿食量恢复至病前的2/3或同龄儿童正常食量的2/3,体重增加0.25~0.5kg,兼有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患儿食量恢复至病前的1/2或同龄儿童正常食量的1/2,体重增加0.1~0.25kg,兼有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患儿食量及体重无明显改善,兼有症状无明显好转。
治疗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组40例治愈13例,显效22 例,有效3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必较经Ridit分析差异显著性,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症状观察 临床上选取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面色、腹部胀满、夜卧不安、手足心热、大便、舌象、脉象或指纹主、次症状观察,临床积分比较,治疗组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与对照组比较积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
体重变化观察 治疗组体重增加为0.67±0.58Kg,对照组增加0.18±0.19Kg,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有显著临床意义。
治疗结果通过疗效观察,治疗组理脾阴正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的总有效率95%(P<0.05)明显优于锌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通过症状观察,治疗组用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体重变化观察,治疗组体重增加也优于对照组,说明理脾阴正方加减治疗小儿脾阴虚型厌食症有显著疗效。
表1 主、次要症状临床积分比较
讨 论 脾阴乃脾之营也,行使着濡润脏腑的功能,因小儿“脾常不足”生理特点,加之小儿常饮食不节,长期偏食,或家长片面给以高营养滋补厚味之品,易耗劫脾胃津液,致使脾阴受损,脾失运化,脾失濡润,形成了小儿食欲不振,不欲进食,甚至拒食等厌食症脾阴虚型的病症。清·吴澄《不居集》谓“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吴氏指出补脾虚当辨阴阳,养阴宜分脾胃。脾阴虚则营阴不足,濡养无权,失其融化升清功能,证见则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不调(便秘、变溏或先坚后溏)、舌红少津、苔少或无、口干唇燥;伴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手足心热、脉细无力等临床表现。胃阴虚失其润纳和降功能,证见胃中嘈杂,见食则呕,口干呕吐,或大便秘结,舌质鲜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症。故脾阴虚治宜甘淡升润,滋脾养阴;胃阴虚治宜甘凉润降,清养胃阴[2]。脾阴虚以清补为要,四君中参芪术草等多偏补脾胃中之阳,而不及脾中之阴;而四物等滋腻厚味多滞腻,易助湿碍脾,脾胃难以胜任,加之小儿脾胃本自薄弱,运化不及,临床治疗时如纯补则易于壅阻而碍滞脾运,过重又易于克伐而损伤脾气,强调“燥润合宜,两不相凝”为治疗原则。临床应用吴氏的“芳香甘淡之品,补中宫而不燥其津液”理脾阴法治疗脾阴虚的小儿厌食症。
吴氏的理脾阴正方选用甘淡平和之品为君药,重用山药、扁豆、莲肉、陈米芬香甘淡平和,滋脾养阴,健脾益气;太子参性平味甘补气生津,气阴双补,适用小儿长期服用,紫河车,气血双补,填精补髓为臣药;佐以白芍、酌加酸枣仁酸敛缓肝防木克土,有酸甘化阴之功,陈皮、茯苓、扁豆,腹胀明显者酌加薏苡仁、砂仁益脾渗湿防水滞留,与君药相配,要滋润中寓运通,使其补而不滞,使之归于正化而不滋生痰湿。芍药、甘草合用健脾胃,滋脾阴。与君药相配,甘能补益中气,酸能生血,气又能生血,酸甘同用可以化生营血,故有酸甘化阴之功,能滋阴分,益脾胃,此皆取其化出之性以为用。使以荷叶蒂轻清芳香之品,有升举清阳之功而不伤阴助火,健脾气以生升提之源,升脾阴以润上涸之燥,津布则脾阴自能濡润脏腑,手足心热之症状自销,乃深谙升提散阴之补脾阴之大法也。具有补而不燥,滋而不腻,行而不滞的特点。共奏滋脾养阴,健脾益气之效达到治疗小儿厌食的作用。小儿厌食虚损日久,气血精髓皆亏,临床上必影响小儿的阳生阴长。吴氏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单用草木无情之物难以奏效,务必用血肉有情之品紫河车,气血双补,填精补髓[3]。山药、扁豆、莲肉、紫河车药食相配,顾护胃气,作用缓和,可以久用,对于脾胃虚损日久,免受虚不受补之嫌,为方剂配伍及现代临床治虚损证开辟了蹊径。方中莲肉味道带涩,可收敛止泻;伤食明显者加鸡内金、山楂、麦芽、神曲开胃扶脾寓消以补;口干唇燥明显者加生地、石斛滋阴生津。
临床上对于小儿厌食症的分型为单纯的胃阴不足型或多偏胃阴不足的脾胃阴虚型,治疗也偏重治胃,多以甘凉润降,清养胃阴为主,或少佐以补脾之品,往往疏忽对脾阴虚证全面、系统的治疗。笔者通过临床观察理脾阴正方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脾阴虚型治疗效果显著,也补充了小儿厌食症临床分型的不足。又现代实验研究显示: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关键因素,胃动素为胃肠激素的一种,脾阴虚血清胃动素含量下降,理脾阴正方可能通过增强营养物质供给促胃动素合成,起到提高胃动素含量的作用[4]。
脾阴作为脾脏的物质基础,是受脾气的化生、升提和脾阳胃阳的温煦才能发挥其作用的,脾阴虚证的出现常常建立在脾气虚和脾胃阳气不足的基础之上。此外,脾气的运化功能有赖于脾阳、脾阴的共同作用,故脾阴的不足必致脾运失职,脾气衰少,所以说脾阴虚的基本特点是脾阴气不足。脾阴之证在临床上表现十分复杂,应灵活机动进行治疗。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90-291.
[2] 王棉娟.脾阴虚渊源及论治初探[J].陕西中医,2011,32(2):251-252.
[3] 濮正琪,董 娟.吴澄的脾阴观[J].陕西中医,2008,29(12):1648-1649.
[4] 宋雪娇.理脾阴正方对脾阴虚证大鼠血清胃动素含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