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2012-12-23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0期
关键词:肾素那普利蛋白尿

李 雄 陈 婷 蔡 德 钟 智

1.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药学部,广东湛江524001;2.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广东湛江 524001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常见和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及水肿,晚期易出现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重在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的排出,延缓患者肾功能的损害。相关研究表明[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两种作用部位不同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剂,其能有效地降低系统高血压,还可减少尿蛋白排泄及延缓肾损害进展,故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因此本文笔者采用缬沙坦、贝那普利及两药联合对DN患者进行了治疗,以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 我院 住院的2型DN患者80例,其入选标准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关于诊断DN的诊断标准,按Mogensen[2]的DN分型标准诊断为DNⅣ期。排除因剧烈运动、发烧、感染、心功不全等导致蛋白尿增加的因素。入选患者4周内未使用过ACEI及ARB药物的治疗,入院后全部患者均停用了原来所用的降压药物。根据用药不同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贝那普利组,共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4~68岁,平均(41.4±10.6)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8.2年。第二组为缬沙坦组,共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33~67岁,平均(42.6±10.8)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8.5年。第三组为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组(联合组),共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32~66岁,平均(43.1±12.1)岁;病程7个月~16年,平均8.3年。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三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降血糖药和(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FPG)≤7.0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G)≤10.0 mmol/L。在此基础上,三组用药方法如下:贝那普利组:给予贝那普利10 mg/d顿服,1~2周后改用量为20 mg/d并维持;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80 mg/d顿服,1~2周后改用量为160 mg/d并维持;联合组:贝那普利10 mg/d+缬沙坦80 mg/d为起始剂量,1~2周后改用量为20 mg/d+缬沙坦160 mg/d并维持。三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3 检测指标

所有患者每天都检测血压(SBP、DBP)。采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电解质(K+)、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用比色法定量测定24 h尿蛋白,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均于治疗前后进行测定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前后各检测指标比较

三组血压、24 h尿蛋白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FPG、K+、BUN、SCr及Ccr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及24 h尿蛋白变化比较(±s)

表1 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及24 h尿蛋白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贝那普利组、缬沙坦组比较,bP<0.05;1 mm Hg=0.133 kPa

?

表2 三组治疗前后FPG、K+、BUN、SCr及Ccr的比较(±s)

表2 三组治疗前后FPG、K+、BUN、SCr及Ccr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时间 BUN(mmol/L)SCr(μmol/L)Ccr(mL/min)K+(mmol/L)FPG(mmol/L)贝那普利组27缬沙坦组26联合组27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2±1.5 6.3±1.3 5.9±1.9 5.5±1.8 5.8±1.4 5.6±1.6 89.4±12.4 84.9±11.2 85.3±13.7 82.8±12.1 83.2±10.7 79.8±10.8 73.8±11.1 70.9±12.2 75.8±11.5 73.2±10.9 75.7±12.1 71.0±12.6 3.6±0.5 3.7±0.3 3.5±0.2 3.6±0.2 3.7±0.4 3.6±0.3 6.6±0.6 6.5±0.5 6.5±0.4 6.4±0.7 6.3±0.8 6.1±0.6

2.2 三组不良反应比较

不良反应:贝那普利组5例(18.5%),其中,咳嗽4例,头昏2例。缬沙坦组4例(15.4%),其中,头昏2例,头痛1例,下肢酸痛1例,无咳嗽反应。联合组3例(11.1%),咳嗽2例,头昏1例。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Ⅳ期属于晚期糖尿病肾病,其临床特点是大量白蛋白尿(每日>3.5 g)或尿蛋白总量>0.5 g/24 h,可伴有水肿和高血压,而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标志性特点,有效降低尿白蛋白含量对延缓糖尿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及恶化、有效地保护肾脏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研究认为,糖尿病肾病时肾脏局部内分泌激素被激活,尤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是其发病的最重要因素[3]。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它选择性地作用于AT1受体亚型,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贝那普利在体内水解后成为一种竞争性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阻止AT1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2型(AT2)受体,使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减少,使血管阻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这两类药物合用在体内可选择性地扩张肾小球出球动脉,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跨膜压,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滤孔顺畅情况,进而减轻尿白蛋白的流失,防止蛋白尿引起肾脏进一步损害[4-5]。

本研究中笔者单用及联合应用两种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Ⅳ期),结果显示,三组治疗后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且联合组治疗后较单用药组效果显著,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两药联用在降压和减少蛋白尿方面效果更好,此作用可能与贝那普利、缬沙坦于不同的途径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而保护肾脏及血管有关。在FPG、K+、BUN、SCr及Ccr方面三组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药联用对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安全、有效的,但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上述观察指标。不良反应方面,因贝那普利能导致体内缓激肽增多,使P物质聚积在肺中[6-7],因此贝那普利组和联合组有咳嗽反应,而缬沙坦组无咳嗽反应。

总之,贝那普利与缬沙坦联用可产生互补作用,显著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压及减少尿白蛋白,延缓肾脏损害,保护肾脏功能,优于单一用药。但由于本研究观察例数不多,时间较短,因此,下一步研究有待大样本、长时间的观察,以明确两药联用的具体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1]黄颂敏,刘先蓉.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3-47.

[2]Mogensen E.Early glomerular hyperfiltration i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ics and late nephropathy[J].Scand Clin Lab Invest,1986,46(3):201-206.

[3]王成,娄探奇,唐骅,等.双重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慢性肾脏疾病血压蛋白尿和肾功能的影响[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6):401-403.

[4]黄颂敏,刘先蓉.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43-47.

[5]顾勇,赖凌云.肾素-血管紧张索系统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的新进展[J].中华肾脏病杂志,2004,8(3):221-223.

[6]王海燕.肾脏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6-57.

[7]黄晖,李明政,刘明铭.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3):71-72.

猜你喜欢

肾素那普利蛋白尿
TIR与糖尿病蛋白尿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刘光珍治疗肾性蛋白尿临床经验
付滨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及验案举隅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蛋白含量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的关系研究
AAV9-Jumonji对慢性心力衰竭犬心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落尔治疗快速房颤的疗效观察
特拉唑嗪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肾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258例
醛固酮肾素定量比值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探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贝那普利的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