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012-12-23李德刚

理论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资本家恩格斯生产力

李德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李德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他们的经济效率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主要有三种:生产效率、周转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效率是基础,缺少必要的效率,公平问题将无法真正解决。在当前中国,我们需要关注公平问题,但也要高度重视效率的取得。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效率观;启示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中,效率对公平起基础性作用。没有必要的效率,公平将无法真正实现。缘于此,改革开放后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意生产力的发展,但尽管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公平问题依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使效率在其与公平的关系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呢?对此,我们有必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并从中获取必要的启发。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效率观的。在他们看来,效率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效率,它可以有两种表述,一是同样的投入,包括资本、劳动、时间等,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二是生产同等数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投入更少。他们讲:“劳动生产率等于用最低限度的劳动取得最大限度的产品,从而使商品尽可能变便宜。”[1]98他们认为,因为资本主义的“效率”,才使得“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2]277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量涌现,进而使得“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77

资本主义之所以有效率,或者说资本主义之所以热衷于对效率的追求,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是由于两个基本原因。一是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竞争是个人或群体、组织等为了取得、实现有利于自身的目标或地位而与自己的对手之间展开的一种争夺状态。有竞争就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竞争中的成功者可能将会拥有更加有利于自身的机会,而失败者则可能使得自身状况更加不利,竞争“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老是在它耳边催促说:前进!前进!”,[2]358它“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2]114从而释放出他们自身的能力,进而提高效率。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由竞争之外没有别的规则、别的权威可言”。[2]163二是由于对利润的内在追求。马克思认为,资本尽管在表现形态上和货币一样,但其运作方式却改变了“商品——货币——商品”的顺序,变为“货币——商品——货币”,即资本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得到额外的货币,或者说是为了获得利润。为了获得利润,资产阶级积极投入资本,建设厂房、购置机器、雇佣劳动者、改进技术等等,“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7]274对利润的无限追求推动资产阶级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效率,这正如马克思所讲,“高额的利润激起对更多利润的贪欲”。[3]446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经济效率可以具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生产效率。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低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4]225当各个资本家在自己所经营的领域千方百计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得整个资本主义在生产某一特定商品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即实现了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种是周转效率。资本家投入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本的增殖部分,即利润,但资本的增殖是在资本的运动中实现的。资本家必须促进资本周转不断进行,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马克思指出,“对资本家来说,他的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回到它原来形式的时间。”[5]309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影响着资本的周转速度,进而影响到资本家投入资本的回收速度。“资本的周转期间越短,——从而它的再生产期间在一年内更新的间隔时间越短,——资本家原来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迅速地转化为工人为补偿这个可变资本而创造的价值产品(此外,还包括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资本家必须从他个人的基金中预付货币的时间就越短,他预付的资本,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相比,就越少。”[5]335也就是说,资本周转时间越短,资本家投入的资本的效用就越大,资本的利用就越有效率。第三种是资源配置效率。马克思认为,出于对利润的追求,资本家会非常注意配置自己手中的诸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以使其发挥最大效力。以生产资本为例。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等量的生产资本被配置到生产不同产品的部门中,其所能取得的利润率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资本家投入资本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资本家会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适时地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利润率暂时更高一点的部门。经过一段时间的投入、转投等措施,最终将形成整个资产阶级接近平均地瓜分整个的利润总量,即每个资本家可能得到的就是平均利润。马克思指出,“平均利润率是由于竞争形成的,因为竞争使资本由利润不足的生产部门转移到有超额利润的生产部门”,[6]17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资本家“通过资本从一个部门不断地转移到利润暂时高于平均利润的另一个部门来实现的”。[6]231从效率的角度看,平均利润的出现,标志着整个资产阶级手中的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二、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效率观的现实观照

经济效率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没有它,社会将无法发展,统治阶级的统治也将无法持续。经济效率自身没有阶级性,但不同的阶级统治下的经济效率将必然打上其阶级的烙印。对此,我们应该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必要的思考。

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效率越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就越接近垂死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努力提高经济效率的主观目标是自身对利润的追求,为此他们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能。但是,无论怎样努力,他们不可能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为他们不参与生产,不能与生产资料自动结合。相反,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彼此之间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日益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这支队伍在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第一,随着工人工资由计时工资向计件工资的转变,大量产品可以不再需要在资本家的厂房里生产,妇女和儿童加进了产业大军,进一步挤压了工人队伍,使得产业后备大军更加充盈,“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3]693第二,资本主义竞争也不断地分化资产阶级队伍自身,使得部分资本家被抛入无产阶级队伍。“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3]831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且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他们不能占有生产资料,他们的劳动与其劳动成果是分离的;资产阶级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无产阶级的劳动。这是明显的不公平,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就会极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积聚。因而,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资本主义经济效率越提高,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就越垂死,直至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取代。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运动的结果。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社会制度的更替要以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较高的经济效率为基础,“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在这些国家的每一个国家中,共产主义革命发展得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因此,在德国实现共产主义革命最慢最困难,在英国最快最容易。”[2]241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发生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甚至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尽管在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通过其掌握的政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剥夺剥夺者”,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公平,但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毕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束缚使得它所能实现的“公平”必然还会带有“资产阶级法权”色彩,这是因为“‘正义’、‘人道’、‘自由’等等可以一千次地提出这种或那种要求,但是,如果某种事情无法实现,那它实际上就不会发生,因此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7]325社会主义要实现公平,但现实的这种低水平的“公平”绝不是其发展目标,尽管“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8]305为此它需要在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无产阶级的最高理想是将来实现共产主义,而这种理想制度实现的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产品极大丰富,在分配上能够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不再为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发愁,更没有人为了更多占有产品而绞尽脑汁,“谁如果坚持要人丝毫不差地给他平等的、公正的一份产品,别人就会给他两份以资嘲笑。”[9]670这种状态或理想的实现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保证经济效率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效率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邓小平曾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0]116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对现实社会主义建立基础的科学反思。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我们自己的发展,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经济效率,社会主义就没有前途。即便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不断的争论。对于究竟如何更加有效地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保障充分的、公平的市场竞争。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效率观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生产之所以有效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竞争。出于对利润的无限追求,资本家们在市场中千方百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通过竞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效率的整体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来讲,它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10]63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并且,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也要求其要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对此,资本主义运用市场竞争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做法可以为社会主义提供借鉴。但是,由于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的较高经济效率导致了两极分化,成为资本家天堂的建造工具,严重违背社会公平,使得效率与公平失衡。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大多数人翻身作了主人,这能够有效规避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效率所带来的弊端,但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追求经济效率的同时,要保障充分的、公平的市场竞争。一方面要强调起点公平。起点公平是指公民在实际生活中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并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它是权利平等在现实中的体现。在经济领域,机会平等意味着每一个微观经济主体拥有平等的市场准入机会。承认起点公平,就是承认自由竞争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强调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是指以起点公平为前提,公民参与各项活动公开透明,不允许任何人通过不正当手段干扰、控制既定合法程序,并以此牟取个人私利。在经济领域,它意味着任何市场主体,只要它遵循价值规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都能够得到应该获得的经济利益。总之,只有保障必要的公平竞争条件,市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有机会发挥,经济效率才会出现,才会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不断增长。

第二,允许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诱导资产阶级提高经济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利润的追逐。马克思指出,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所有者。以后他还必须同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3]621为了利润最大化,他们联合起来,发挥手中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总量的增长。这对当代中国是一个重要启发。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来,并且公有化程度非常高,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都成为公有,每个经济主体手中能够自由支配的生产要素只有自己的劳动力,因此,按劳分配基本成为唯一分配方式。但即使这种分配也要经过政府强大的调控干预,最终出现所谓“大锅饭”。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和人们的觉悟还没有极大提高的条件下,这种分配的结果只能压制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平均主义”在所难免。“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1]146因此,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调整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这种变化的推动下,除了按劳分配依然是分配方式的主体外,经济主体手中不同的诸如资金、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有机会参与分配。邓小平曾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372在笔者看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关键就看社会各经济主体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在当前中国,允许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一方面等于承认了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保障了在生产力发展不足的条件下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第三,提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并加强经济管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出于竞争的压力和对利润的狂热追求,资本家总是努力提高经济效率。这种努力使得他们时刻注意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3]424“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64纺织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改进等极大提高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典型事例也一再证明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正确性。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我们的中心工作,为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受到启发,不断增强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一方面要注意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改革开放的平台,积极推进与全世界各国经济技术交流,取长补短,掌握、消化、吸收当前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增加自身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健全鼓励科学技术转化的政策机制,完善科学技术转化的实践平台建设,为这种转化工作提供必要的现实条件。同时,我们也应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管理也出生产力的思想进行必要反思。根据他们的观点,经济领域的管理工作尽管没有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能够把现有的经济条件有效组织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实现物尽其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有效的经济管理能够协调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进而缩短周转时间,提高单位资本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有效的经济管理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资本、土地、劳动力等各个生产要素能够得到高效使用。尽管当前我国对于管理理论的研究非常重视,但明显不足的是我们更多地注意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在研究成果上较多地注重了翻译、引介西方的管理理论,而自身对于管理的较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相对稀缺。管理理论没有阶级性,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引用相对成熟的西方管理思想,但毕竟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环境、背景等都有其相对特殊性,因而我们应该注意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探索有效管理路径,借以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更好发展。

四、结语

作为对早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的认真观察和理论总结,形成了他们的经济效率观。尽管在他们逝世后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也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但他们的这种提高效率、发展经济的思想没有过时。在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种种问题,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为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效率观,从中汲取必要的精神营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人民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人民出版社,196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闫生金]

book=13,ebook=13

A 81

A

1002-7408(2012)06-0091-03

李德刚(1974-),男,山东临沂人,哈尔滨学院教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政治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资本家恩格斯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