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讨

2012-12-23王芳邢亮

理论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王芳,邢亮

(1.烟台职业学院德育部,山东烟台264670;2.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讨

王芳1,邢亮2

(1.烟台职业学院德育部,山东烟台264670;2.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文化性的缺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文化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得到充分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的魅力增强吸引力与说服力、以文化的品质提高感染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形式。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指导,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具有文化魅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文化品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具有文化特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文化型教育模式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适应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进一步增强,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反思

1.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1]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而其意识形态理论包括哲学、道德、艺术等则属于文化范畴,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兼具文化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通过文化传承过程而进行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这种文化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就是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上,就是突出先进文化,提升文化品位,体现培养目标的人本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上,就是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凝聚文化力量、引领文化方向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思维观念和意识形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上,就是提升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文化素质,增强教育的共鸣性、魅力性和实效性。文化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内在地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以文化方式达到教育的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不能片面地强调政治性而忽视文化性,抹杀思想政教育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培养完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2.文化性缺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彰显其应有的文化特质,而文化性的缺失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首先,文化本身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在特质;文化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种普遍性特征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文化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润物无声、影响深远、感染力强。缺失了文化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成为苍白无力的僵硬说教。其次,大学生诸多思想问题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直接反映。经济全球化带来西方意识形态的全方位渗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背离的西方政治信仰、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政治方向迷失、价值观念混乱、个人主义盛行、民族自豪感下降等。传统文化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方式,将传统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意识,体现为人们的具体行为,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人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多层需要显现,引发新旧道德价值观的融合与扬弃。再次,文化型的教育模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性的必然要求。文化冲突引发的思想问题需要文化型的教育模式,现实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因文化品位缺失、文化魅力不足而影响教育质量。表现在片面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目的的目标定位,片面地采取单向性、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较多地使用领导讲话、统编教材等政治资源而忽略生动活泼、寓教于无形的文化资源,导致人们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枯燥的政治说教的错误认知,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了文化“化人”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吁求文化性的回归。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特点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历史地看,大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时代文化的消费者和未来文化的创造者。时代地看,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需要文化的滋养,教育需要文化的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文化载体成为苍白的说教。尤其是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体现要比一般社会群体要求更高,充分体现文化性、提升文化品质、彰显文化特质,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增强吸引力,分析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增强说服力,根据大学生的文化层次提高针对性,依据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升实效性,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文化熏陶、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实现“教育过程实质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2]

大学生成才的时代特点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始终强调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体现文化性的要求。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提出“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文艺作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3]邓小平同志提出“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4]江泽民同志强调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软实力”。[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主动权的争夺正在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吁求。

二、构建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文化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得到充分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的魅力增强吸引力与说服力,以文化的品质提高感染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形式。

1.坚持以文“化”人理念,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理论指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方针、策略和措施。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以及系统理论的宏观指导。

树立以文“化”人、德以文“化”的理念。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建设文化型教育模式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融政治价值与文化价值于一体,在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健康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突显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增强吸引力与感染力;树立文化渗透、寓教于无形的理念。增加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文化因子含量,做到春风化雨,滋兰树蕙;树立育人者先育己、立人者先立己的理念。提升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增强人格魅力;树立因势利导、服务育人的理念。针对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文化需求较强等特点,为其提供文化品位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树立教育隐性、效果恒久的理念。根据文化影响的渗透式、深刻化和持久性等特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构建文化育德模式,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2.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具有文化魅力。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构建文化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师文化素养是重要保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是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中应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和知识涵养,加强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储备,提升知识厚度与文化高度,增强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及以文“化”人的能力,通过他们富有文化魅力的言行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塑造健康人格,实现全面发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政治觉悟,更要有渊博的人文、社科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由于事务性工作占用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他们总体上偏重于学习如何进行人际沟通和管理技巧,较少系统性地阅读经典理论书籍,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能用一些现成的观点进行说教式的工作,无法融会贯通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切实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文化艺术修养,才能准确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真正从思想灵魂上引导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3.融思想性与文化性于一体,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具有文化品位。“隐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它的隐蔽性,是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的,因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充实文化元素,凸显文化品位,具备隐蔽性和渗透性,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感染性和实效性。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内容要增强传统优秀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等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8]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大学各门课程,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文化品质,达到春风化雨润心田的教育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日常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活动集娱乐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文化活动的形式体现,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蕴涵于其中的思想内容的熏陶。日常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增强文化特质,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和以文“化”人的有机结合,以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根深叶茂。

4.以文化载体为教育平台,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具有文化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人们进行教育,以达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9]以文化载体为教育平台,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也是文化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

以精神文化为载体,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灵魂。“从大学精神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元素来看,主要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属于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这些精神文化元素着重体现和申明一所大学的价值诉求。而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则属于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它们实际上是从实践的角度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践行大学的价值诉求。”[10]以大学精神文化为载体,应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

以物质文化为载体,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载体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环境及文化体育设施等。良好的大学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楼一台等,都能传递文化信息。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管理理念、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际,不断强化大学物质文化的审美性、特色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要求物化到校园物质环境中去,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11]

以制度文化为载体,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导向。制度文化载体是高校在法规、行政、道德层面上建立起来的折射大学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道德约束等的总和。制度文化作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规范大学生行为的载体,通过指导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等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确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卓有成效的重要保障。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渗透到各项管理制度中,通过制度文化“所具有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作用,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精神氛围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致达成深层次育人功能”,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要求。

以虚拟文化为载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领域。虚拟文化载体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与现实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虚拟文化载体以其全球性、即时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征,成为传播文化思想、开展舆论斗争的新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文化载体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应在虚拟世界中有“声音”、见“画面”和出“文字”,占领虚拟文化制高点,掌握虚拟文化主动权,变虚拟文化载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渠道,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领域。

[1]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185.

[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26.

[6]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7]邢亮,王芳.从高校德育的层次性谈实效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9]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特征和功能[J].求索,2005,(5).

[10]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7).

[11]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6.

[责任编辑:宇辉]

book=10,ebook=10

G 641

A

1002-7408(2012)-06-0072-03

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11 J D S Z 1044)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芳(1965-),女,山东威海人,烟台职业学院德育部教授,主要从事德育研究;邢亮(1965-),男,山东威海人,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