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思考
2012-12-23陈中奎徐星
陈中奎,徐星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思考
陈中奎,徐星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辽宁大连116001)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弄清少数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基本要求及有效途径。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它并不是人们头脑中自生的,而是后天通过受教育而逐渐形成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动摇的现象,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已成为当前社会建设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很有必要弄清这部分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部分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其中,“利”是动力的源泉;“知”是增强动力的杠杆;“情”是动力的助燃剂。三个动力要素是浑然一体的,在构筑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缺一不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分析,目前,一些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过时论”、“怀疑论”和“无用论”之说。
一是“知”的角度——“过时论”。“知”主要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水平。信息时代的纵深推进,多元文化的猛烈冲击,使得“90后”的部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间精力投入太少,不再热衷于探讨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研究的热情也不断消退。认知程度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其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过时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和平建设时期似乎已无用武之地;有的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存在也只是暂时的,无需关注太多,做好实际工作即可;甚至有的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是过去的篇章了。
二是“情”的角度——“怀疑论”。“情”主要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起,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阶段,从来就不缺少争议和非议。正是早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奠定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基础,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战士。改革发展的新时期,部分大学生存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怀疑论”。具体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并未消亡。他们认为,当年说“资本主义业已垂死、腐朽、丧钟即将敲响”,但时至今日,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也没有“垂死”的迹象,甚至发展势头正盛。第二,社会主义实践与理论有差距。有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当前收入分配现状不一致,共同富裕并未实现,而且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第三,信仰者形象受到冲击。改革新时期,个别党员干部腐化变质,本应为民谋福祉,却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
三是“利”的角度——“无用论”。“利”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初,就是先指导工人群众认识本阶级的利益,进而认识全人类的利益,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号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指导中国工农群众认识到自身作为被压迫者的不平等地位,实行土地革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才有了人民战争的全面开展,才有了工农大众义无反顾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和意志。而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的需求已从“集体”转向了“个人”,在信仰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意识、功利化倾向。“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选择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开始让位于切实的个人生活和对前途的权衡。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奉献性、高尚性、超越性理解远远不够,认为它没有实际作用;甚至有的以谈论理想信仰为可笑的事;有的积极加入党组织,也仅仅是为谋取工作,获得实际利益等等。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基本要求
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错误认识的原因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对此,我们应遵循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知”的深入,注重“情”的内化,运用“行”的力量,化解主观上的困惑,强化客观上的认同。
一是内容上,促进“知”的深入。要重视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认知。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再到苏联解体,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实践层面,共产主义似乎都陷入了困境。人们本能地没有怀疑进入共产主义的方式有无问题、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无问题、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方式有无问题,而是怀疑“共产主义”本身有问题。留下的思想残余时至今日仍挥之不去,出现政治教育避而不谈、理论研讨束之高阁,个人信仰选择讳莫如深。因此,推进“知”的深入,信仰教育就需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置于学习的首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原则,使青年学生明确:共产主义是一个理论体系,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完整体系;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形态,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基础之上;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它不是建立在对未来的幻想和空想的基础之上,而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对此,毛泽东曾讲过:“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1]664马恩也曾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实状况的现实运动。”[2]40
二是目标上,注重“情”的内化。要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世界观改造是根本。世界观改造得越彻底,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越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苦大仇深的工农群众较为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但他们要成为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必须通过理论学习进行世界观的改造;而一批非工农出身的各阶层人士,也须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在1919年创立的《湘江评论》的发刊词中表示并不赞成暴力革命,主张呼声革命、无血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坦露,“心境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正是封建军阀和蒋介石一系列的反动行径和对共产党人的血腥屠杀促使毛泽东的世界观转向了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于“八七”会议提出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理论。此后,每遇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毛泽东都以其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引领工农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心,《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实践告知我们,世界观的彻底改造是战胜任何困难的思想武器,是坚定信仰走正确道路的根本精神动力。
三是方法上,运用“行”的力量。当前部分大学生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鲜明、功利倾向突出等信仰特征意味着纯理论与逻辑相结合的信仰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其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信仰教育的方法上要注重“行”的力量,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置于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首,不仅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和发展上,也体现在信仰教育艺术方面。1938年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详细分析了日方和中方的情况,概括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有力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树立了国内民众抗战必胜的信心。我们今天开展信仰教育也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用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前景;用惩治党内消极腐败的决心和勇气告知大学生党自身建设取得的进步;用抗震救灾、亚丁湾护航等重大急难险重任务的圆满完成显示我们党的坚强领导。“行”不但表现在理论宣传上,更要体现在自我“践行”上。毛泽东说:“有些青年,仅仅在嘴上大讲其信仰三民主义,或者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不算数的。”[1]566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在引导大学生践行中,加深其对信仰的理解和情感,坚定信仰,而不是离开信仰。
三、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途径
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在信仰目标的确立和对象的选择上要体现层次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上要借力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形式;在鼓励个人自觉践行上,要尊重个人主体意识,倡导“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一是以“知”为基础,区分层次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是在终极价值目标上给人们提供一种动力和支柱,但这种终极关切决不是宗教式的对一种悬空比岸的关怀。信仰有生活信仰、道德信仰和终极信仰之分,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也有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别。我们过去忽视了信仰的“层次性”结构,使信仰脱离现实生活基础而变得虚无缥缈。“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就必须充分确认它的层级性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把共产主义这种终极社会理想具体地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信仰和生活信仰之中,使之具体化为人们全部行为的具体动机,从而使它不但具有终极理想的感召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3]现阶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层次性表现为:整体上,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把“为共产主义奋斗”落到实处,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的时候,始终追寻一个共同理想。此外,大学生中的党员队伍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定共同理想的基础上,树立最高理想共产主义信仰。
二是从“情”入手,理论宣传要真实形象。理论宣传必须充分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宣传要真实朴实。宣传应把视点对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聚焦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还原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实例、汲取新鲜营养。对典型的宣传要切忌“高、大、全”。近来,“当代雷锋”郭明义事迹的宣传就是颇为成功的例子,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个新时代雷锋式的楷模,赢得了各界认可,尤其是在大学生中间受到热烈追捧,郭明义微博“粉丝”已突破650万。语言要形象生动。语言通俗形象,我们始终要向毛泽东学习。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描述快要到来的革命高潮时这样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的一个婴儿。”[4]毛泽东以具体、鲜活的比喻给受教育者以自信的启迪和激励,使人热血沸腾、充满期待和自信。为此,理论战线的教育者要融入群众生活,善于运用身边人身边事讲述“大道理”。
三是从“利”出发,倡导“个人”与“集体”的融合。多年来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失误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集体价值并用集体主义代替了个性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尊重和促进个性自由的发展,不是背离了共产主义的方向,而是日益趋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要使共同理想能够有效转化为个人信仰,关键在利益上要打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联系,促进‘个人’与‘集体’的融合。”[5]要持续深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由物质层面的自我满足转为精神信仰层面的自我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荣誉制度,从制度上落实荣誉是社会和个人的最大共同利益;加强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在强烈对比中明确主张个人利益与实现社会利益不可分离。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施惠玲.中国社会转型信仰危机的历史过程与克服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0,(3).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侯惠勤.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4).
G641
A
1002-7408(2012)-06-0056-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11BKS0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中奎(1983-),男,江苏盐城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与教育;徐星(1969-),女,辽宁大连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学现实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