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召之力
2012-12-23韩方明
文/韩方明
中国正在崛起。无论是在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等方面,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中国经济总量已是全球第二,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债主。可现在为什么还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二等国家”?金钱的数量能不能代表中国的实力?
许多人认为:金钱的多寡不是国家强弱的唯一象征。而道德感召力的深厚才是一个国家永远雄踞于世界的力量源泉。
古人云:“道德不厚者,不可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烦大臣”。道德感召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既是维国之力、兴邦之力、安民之力,同时也是成功之力、共生之力。
在英国的丘吉尔庄园,书写着丘吉尔的一句名言:“一个伟大的国度,一定也是一个道德的国度”。一个国家的道德感召力不仅要飞扬于外,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感召力透达民心,美誉于内,能够促使民众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和制度,倾心尊重和遵守,并为之自豪和骄傲。
道德感召力是化解社会矛盾甚至国际矛盾的润滑剂。在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显,民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增多。政府尽管在竭尽全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前进,但民众理所应当地对政府要求和期待更高。
短板理论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是否强大,关键是看他最缺陷的地方并且是否有弥补的方法。一个社会的民众对政府的评价,不仅要看它做了多少好事,而且也要看它做得最糟糕的那些事。“一美遮百丑”的做法最终都是站不住脚的,若期冀“以钞票换选票”,更是行不通的。
1840年的中国GDP是大英帝国的六倍,天下第一,但中国社会却开始走下坡路。如今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成为天下第二,但人均收入仍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水平。
归根结底,道德应落实到民众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之中,而不是停留在标语和口号上面。
要让中国成为一个受国际社会尊重的大国,中国的各级政府就要把自己锤炼成为德高望重、深受国内民众尊重和信赖的政府。
不论对内对外,政府的决策者、执政者们都要凸显出高超的道德感召力。在国际关系中,中国不应扮演张扬的强势角色,不能因为暂时在经济总量上占据优势而摆出趾高气昂的姿态;在国内,对待民众更不能耍强势政府要员的威风。要以人为本,敬畏人民,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实施民主,倾听全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平衡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达成新的适应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的改革共识,让人们过得幸福,过得体面,活得尊严、活得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