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动荡还将继续发酵
2012-12-23刘宝莱
刘宝莱
刘宝莱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副会长,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
仍然中东地区持续动乱。该地区广大人民为寻求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仍在不断探索并经历着变革的震荡与阵痛。
埃及、突尼斯、利比亚、也门等阿拉伯四国转型之后,通过议会民主选举建立了民选政权。尽管如此,它们国内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解决,经济滞后、民生凋敝,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眼下,各国政府尚拿不出一个较为务实的经济发展规划。治安恶化,社会沉渣泛起,盗贼横行,打砸抢烧,宗教、族群械斗增加,政府权威、公信力大跌,许多人还被“革命情绪”笼罩,动辄上街游行示威,弄得人心惶惶,无心工作。
10月12日,埃及首都开罗出现街头暴力,数千名支持和反对埃及总统穆尔西的示威者发生肢体碰撞,大打出手,造成了110人受伤。此外,约旦爆发示威,要求国王下台。由于政府宣布家用燃气和汽油价格分别被调高53%和12%,从11月13日开始,约旦国内出现动荡。近来,以色列空袭加沙,并大兵压境威慑巴勒斯坦哈马斯,使动荡的中东地区局势更是雪上加霜。
持续长达20余月的叙利亚危机迄今未见缓解,流血冲突不断,暴力、爆炸事件时有发生。叙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物价飞涨;部分高官叛逃,一些官兵哗变,直接影响军队的士气和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反对派正在走向联合。11月11日,叙各反对派组织同意组建议会式反对派领导机构“叙利亚反对派和革命力量全国联盟”,选举穆瓦兹·哈提卜为主席,并发表“多哈宣言”,包含争取国际社会承认、组建临时政府、不与当局对话、推翻现政权等12项内容。
迄今,阿拉伯国家联盟和一些西方国家已承认该联盟。反对派武装力量也有较大发展,但在未获得大规模外国军援或直接军事干预的情况下,难以扭转战局。目前,叙执政当局依然能控制局势,政府军仍占优势,掌握着战场的主导权。叙问题的外溢效应日趋明显,殃及黎巴嫩和土耳其等周边国家安全。
伊朗核问题也在升温。美国等西方社会对伊重新拉紧“绳索”,逼其就范。他们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决议,加大对伊制裁,剑指其经济命脉——能源和金融领域,使其货币大幅贬值,经济严重受损。与此同时,美国多次出动航母,同伊舰对峙,并在国际上最大限度地孤立伊朗。以色列对伊喊打声也甚嚣尘上。面对重重压力,一方面,伊方主动提出恢复六方会谈,以缓解伊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另一方面,伊积极备战,加强陆海军演,试射先进导弹,对内多管齐下,稳定经济形势。
2012年,地区伊斯兰政治势力崛起,举世瞩目。各国伊斯兰力量以政党面目出现,参与议会民主选举。其中,伊斯兰力量在突尼斯、埃及、摩洛哥总统或议会选举中胜出,在利比亚、苏丹、毛塔、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的议会中赢得了重要席位,在也门推动南北分裂,在黎巴嫩间接掌控政局走向,从而出现了伊斯兰色彩增加、世俗主义及其生活方式受到冲击的趋势。在对外政策上,阿拉伯转型四国独立性增强,改变了旧政权一味亲西方政策,并在大国间纵横捭阖,“向东看”势头明显。
一年来,美国仍掌握中东事务的主导权,但主导能力大不如前。地区局势变化并未沿着美国等西方社会设计的“民主”轨道发展,反而使得与西方存在结构性矛盾的伊斯兰势力崛起,甚至掌权,地区人民反美情绪高涨。9月,一部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美国影片激怒了全球穆斯林,有3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上街游行示威,以示抗议。愤怒的利比亚班加西民众袭击了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美国驻利大使史蒂文斯遇难身亡。这充分凸显了美国中东政策的失当。
2013年,中东地区的动荡局面会继续发酵,将呈现常态化、复杂化、国际化。阿拉伯转型四国政治、经济、社会等热点问题均难以迅速解决,包括约旦在内的其他国家政局也不容乐观。地区转型将是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有时甚至发生反复。叙利亚、伊朗问题将继续升温,美国等西方国家将更侧重加大制裁,但也不排除对其军事干预的可能。巴勒斯坦问题仍是中东问题之核心。巴以冲突预示着中东将出现新危机,但在国际社会有关各方的压力下,以色列有可能同意与巴方恢复和谈。地区伊斯兰势力会有大的发展,其政党执政后,可能带动伊斯兰宗教改革,对地区乃至世界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美国绝不会放弃中东。然而,美国如不改变其中东政策,将会事与愿违,失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