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2012-12-22洪永稳
洪永稳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论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
洪永稳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康德的哲学是在对近代英国的经验派哲学和大陆的唯理派哲学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企图调解两派的矛盾,以先验理念为基础,在哲学上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理性是其哲学的重要概念,尽管康德为理性划定了地盘,但理性仍然居于无上的地位,理性对认识、审美、道德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性;;知性;判断力;审美;崇高;二律背反
一、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理性主潮时代
康德的时代,科技发展,牛顿的经典力学三大定律在解释自然法则上具有无上的权威,人们普遍相信:科技理性能够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对理性崇尚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理性的蔓延在哲学上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认为从自明性的“我思”出发,才能够确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这种普遍必然性的观念是天赋的。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也认为,理性的本性在于认为事物是必然的,不在于认识事物是偶然的。莱布尼兹说:“只有理性才能建立可靠的规律”,“对于一个普遍的真理,不论我们能有关于它的多少特殊的经验,如果不是靠理性认识了它的必然性,靠归纳是永远也不会得到对它的确实保证的”,[1]49经验感觉获得的知识没有普遍性,人类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借助天赋的理性。
而这种理性的独断论遭到经验论者的抨击,洛克认为,人心根本就没有天赋的观念,他用“白板说”来证明“天赋观念论”的虚假性,他说“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心灵是怎样得到那些观念的呢?……我用一句话来回答是从经验中得来的,我们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导源于经验”。[2]7休谟则完全走向彻底的经验主义,他认为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知觉(perception),在经验中的人们不可能找到因果必然性的知识,因果必然性的知识不过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是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习惯联想规则所致。所有的科学知识成了人们的主观心理意识,而这样的心理意识由于它的经验性往往又是有限的、变化的。因此,人们对这些科学知识产生怀疑。也就是说,休谟不仅没有为科学知识奠定基础,反而瓦解了科学基础。并将认识论的根本内在矛盾尖锐地凸显出来了。休谟认为,理性有什么权利把事物想成是如果一个事物定立了,另外一个事物也必然随之定立,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在任何例证下都不是由先验的推论得来的;这种知识所以生起,完全是因为我们根据经验”。[3]28他认为理性是虚假的概念,理性的一切先天性知识都不过是普遍的经验而已。正如康德所说:“自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4]8
经验主义的观念论虽很好地说明知识的来源,但在说明抽象观念如何获得时又遇到困境。贝克莱解释说感知和观念是同等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感知不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从而又回到了感觉世界。因此,可以看出,从理性出发,能够获得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不能说明知识的来源。从经验出发,能够说明知识的来源,但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康德的哲学就是从这里开始,思考人类的“知识如何可能”,理性和经验在知识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二、康德对理性的定位
康德系统地分析了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他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失败归结为理性的危机,这种理性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人们在使用理性时没有对理性进行批判地考查,人类的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的界限、范围、对象。如果不对理性进行批判性地研究而滥用理性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二律背反的“先验幻象”之中,从而形成理性的危机。康德哲学的研究起点就是理性的二律背反,特别是自然与自由的背反关系。康德将世界分为现象界和物自体,两者之间的过渡用情感连接,现象界是知识的地盘,物自体是信仰的地盘,它是不可知的,情感领域是审美的地盘,它是连接现象界和物自体的桥梁。同时康德也把人的认识能力划为知性、理性和判断力。以表1表示:
表1 人的认识能力分析
知性对应的先天原则是合规律性,应用的范围是自然;理性对应的先天原则是终极目的,应用范围是自由;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是合目的性,应用的范围是艺术。感性通过先天的时空直观形式接受来自物自体的刺激,为知性的先天范畴提供经验材料,知性通过先天的十二对范畴及其先验原理对感性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但知性活动不能脱离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因而知性的作用不能超越经验现象界,对于经验现象界之外的物自体,将一无所知。理性作为人的心灵所具有的最高能力,其功能在于对知性的作用进行调控,完成知性的统一。康德说:“理性理念对我们的理智在经验上的使用毫无用处,我们在这方面甚至可以完全抛开它不管。不仅如此,理性理念同关于自然界的理性知识的公理相矛盾。然而尽管如此,我们对另外的一个有待于规定的方面却是必要的。 ”[5]132
但知性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把握现象界的东西,无法探究物自体的性质。但理性作为人的一种内在的追求无限可能的能力,并不满足于知性的限制,它追求经验的全体,追求绝对的无条件者,而理性的这种追求又没有自己的内在法则,它只能借用知性的法则追求超验的物自体问题,但知性的这种超越边界的行动并没有合法性,当理性运用知性的法则去追求超验地的物自体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先验幻象”,陷入到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中去了。而这二律背反中的正题和反题同样具有说服力。理性把知性的范畴用到现象界之外,所以理性的知识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二律背反是讨论理性学说的相互冲突以及冲突的原因。如第三个二律背反:
正题是:世界上有出于自由的原因。
反题是:没有自由,一切都是自然。
正题排除时空序列中的因果必然律而为先验的自由留下余地。反题则为了保持现象界的统一而拒自由于大门之外。两者对立的实质是正题跳出时间这一直观形式而给自由因果留下地盘。反题则执着经验时间条件而拒绝自由因果律。康德的洞见体现在他对这个二律背反的解决。
首先,他用“先验的方法论”对其原因进行解释,他认为,知识的先验原理只能够作用于自然界,才能够获得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他所强调的经验对象的实在性只是现象的实在性,它们连同时空直观形式对我们来说只是表现而不是物自体,从而将现象和物自体区别开来,如果知性先验原理超越了现象界去把握物自体,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二律背反。二律背反中的正、反题冲突在于双方把现象界混同于物自体,将超验的物自体和经验的现象界等同起来。
康德认为,“超验观念性”并不否认物自体的独立存在,而且又被视为经验现象背后的智性原因,并将称之为超验的对象,以便把可能知觉的全部经验现象归之于它,但它本身并不在时空中现实地被给予。像这样把作为物自体的超验对象与作为对象的经验对象区别开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又联系起来,就可以避免二律背反中正题将超验对象当成现象的对象而陷入独断论,又可以避免反题中执着于经验对象而放弃超越对象的范导而陷入怀疑论。先验方法论是解决二律背反的关键所在。
自由因果律适用于本体界,是人的道德实践不可缺少的,自然因果律适用于现象界是科学理论所必须的。也就是说,人在经验世界是被限制的,在本体界是自由的。这样,康德成功地解决了自由和自然的二律背反,两者都正确,正题说明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反题说明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矛盾就不存在了,自然和自由可以同时并存。
三、崇高中理性的作用
康德在他的本体界和现象界之间划定一块区域,作为连接两者的过渡带,康德称之为情感领域,是审美的地盘,康德想用审美来沟通现象与本体。在审美中,康德分析了审美判断的特征,即:审美是无功利的,与认识划清了界限;审美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的基础是人具有共通感;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突出了人是目的。正是因为审美活动是一种无功利的活动,所以主体在这里,放弃了在认识领域里的功能,即对客体的把握,同时,也不像在道德领域里那样,去奉行“绝对命令”,而与客体毫无瓜葛。在审美领域中起作用的是判断力,康德把判断力分为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鉴赏判断也就是反思判断,所谓“反思判断力是在特殊事物被给予的情况下,去为这些事物思考一个可以解释其形式和可能性的原理,由特殊上升到普遍”。[6]13
在对美的判断里,人的知性没有提供确定的概念,只是作为概念能力以一种不确定的概念参与自由游戏,所以康德说:“美好像被认为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的表现,也就是说与认识有某种联系。”[6]31同时,审美又离不开主体的思维,又不能完全脱开理性的影响。尤其在崇高中,理性的作用尤为明显。
由于崇高事物的无形式、无限性决定了它属于理性的范畴,因为在人的主观能力中,只有理性才能处理和把握无限的事物,理性是提供先验理念的能力,在伦理活动中,它要自发地提供意志自由等理念。一般情况下,在鉴赏范围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确定的理性理念。但在面对无形式和无限的事物时,参与我们的知性失效,无从把握,必须借用人的理性来参与,于是,只好以某种不确定的理性理念来处理和把握这种无形式的和无限的事物。因此,康德说:“崇高好像是一个理性概念的表现。”[6]90在《判断力批判》里崇高分析中,康德详细地论证了这种理性的作用。崇高涉及对像的形式是无限的,超越了人的主观把握的能力也可称之为无形式,这样的无形式是“不规则的无秩序”或“混乱”、“破败荒凉”。[6]23人凭知性难以把握,对象的体积无限大,威力巨大,不能完整直观形成合适的形式,在此知性毫无能力,想象力和知性不能自由和谐的游戏,内心产生巨大的恐惧,转而求助人的理性能力与理性协合一起。理性赋予想象力以无限性,从而产生崇高感。因此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现象”。[6]89这就说明崇高与人的理性相关联,好像是理性概念的表现。这就把博克的崇高之源在客体的形式移到了主体的理性。康德说:“辽阔的被风暴所激怒的海洋不能称之为崇高,它的景象是令人恐怖的;如果我的内心需通过这样一个直观而配以某种本身是崇高的情感,我们必须用好些概念充满了内心,这时内心被鼓动着离开感性而专注于那些包含有更高的合目的性的理性。”[6]90
康德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从量上对对象的把握,“我们把那绝对地大的东西称之为崇高”,这个绝对的大,康德认为是超越一切比较上的大的东西。但在自然界中,除了宇宙星空外都不是无限的,因此康德认为数学的崇高不在自然诸对象,而在人们的心里。“所以应该称作崇高的不是那个对象,而是那种精神情调。”[6]89自然对象即使再大都不能满足主体想象力进展到无限的企图,因此,只有主体能力才能容纳无限,只有主体的心意才能成为崇高。崇高的表达方式:“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出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6]89康德认为,对于自然界的崇高感实际上是对人本身使命的崇敬,经由一条偷换主体把对自己理性的崇高感移到自然对象上。感官无法把握对象的巨大,感官尺度的小与理性尺度的大不一致时,就产生一种不愉快,这不愉快又是合目的的。因为它激起了超感性的使命。它的激动是震撼的,它对于对象既拒绝又吸引,主体由痛感又转为快感。康德列举的数学的崇高的例子可以更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更清楚理解这一点:如那阴森汹涌的波涛滚滚的大海,那雷电闪鸣,风雨交加的夜晚,那山峦叠嶂,蜿蜒连绵的冰峰,当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境时,我们的知性力是不能把握的。我们感到害怕,产生痛感,于是我们转而求助于我们的内心的理性,理性和想象力相合终于战胜了面前的庞然巨大之物,唤起的是人的尊严感,人的理性能战胜一切,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伟大和崇高”,所以康德说 “真正的崇高必须在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客体中去寻求。”[6]95
对于自然界力学的崇高,是一种“威力”,这是一种动态的,狂暴的对象,好像随时吞没渺小的感性存在,如高耸下垂的岩石、滚滚的闪电与雷鸣的乌云、狂暴肆虐的火山等等。它们是可怕的,但人同样利用自己的理性战胜它们,对象的威力激发更大的精神力量,提高我们的精神维度,从道德和勇气上战胜对象。在巨大的威力的自然对象面前我们发现了我们理性的巨大尺度,在人类巨大的理性能力面前,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这种理性对于自然具有真正的优越性,因此康德说:“自然界在这里称作崇高,只是因为它提升想象力达到表述那些场合,在那场合里心情能够使自己感觉到它的使命的自身的崇高性超越了自然。”[6]102因此,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一样,乃在于人格的尊严和气度、人性的坚毅与不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理性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作为近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尽管康德对理性进行批判性地考查,限定了它的范围,但理性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启蒙使理性成为时代的主题。正如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所有形形色色的力量汇聚到一个共同的力量中心。形式的差别和多样性,只是一种同质的形成力量的充分体现。当十八世纪想用一个词来表达这种力量时,就称之为‘理性’。理性成了十八世纪的汇聚点的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7]3-4但是,物极必反,凡是过度将会产生危害,西方近代哲学对理性的强调,到黑格尔发展到顶峰,置理性于世界本体的地位,从而导致现代西方哲学的非理性主义的转向。
[1]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休谟.人类理解研究[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M].厐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6]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小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On the Position of Reason in Kant's Philosophy
Hong Yongwe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Kant's philosophy i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riticism and absorption of modern British experimentalism and continental rationalism.He attempted to medi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and based on the priori concept,conducted a"Copernican revolution"on philosophy.Reas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his philosophy.Although Kant delimited the domain of reason,reason still occupies a supreme position.Reason is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knowledge,aesthetics and ethics.
reason;intellectuality;judgment;aesthetics;sublimity;antinomy
B516.31
A
1672-447X(2012)02-0056-004
2011-09-29
洪永稳(1962-),安徽舒城人,黄山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西美学和文论。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