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重回北大
2012-12-22
在世界银行工作的最后日子里,林毅夫像平日里一样忙。今年5月的一天他来到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这里正在举办一场他的新书《解密中国经济》研讨会。像往常一样,林毅夫在很多国外的学者面前,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这种争论曾经发生在林毅夫出席过的很多国际会议上。面对着对中国经济的质疑,甚至是中国崩溃论,他总是站出来发表不同见解。
2008年5月31日,林毅夫正式离开北大前往世界银行就任。4年之后,他回到北大,又回到了学术生活里。
北大师生习惯称呼他为“林老师”,世行同事们以前习惯以他的英文名字“Justin”称呼他。去世行之前,他为自己在华盛顿即将需要安置的家,提出过三点要求:“每天上班路途,不得超过15分钟;环境要安静;需要自己能支付得起。”世行员工正常工作时间为早晨9点到下午6点,而林的工作时间基本在早晨8点到晚上8点,晚上回到家中继续完成工作或整理研究。
世行人力发展网络首席经济学家Arie1Fiszbein说:“Justin在世行任职的4年里,永远在拼命工作着,他是世行惟一一位没有休过假的人。然而,每一次与他重逢,他精神抖擞的风貌,总会给人们留下错觉:Justin一定从哪个海边刚刚度假回来啦!”当然,他有解除疲劳的秘密,他买了两把电动按摩椅:一把放在了世行的办公室,供大家享用;另外一把放在家中客厅。
偶尔,他也会陪夫人去看电影,他看了新上映的《复仇者联盟》,同事问他“电影好看吗?”他却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因为自己坐在电影院里睡着了。”
林毅夫说,世行办公室里的那些书籍,他一定会打包带回北大。“我比较喜欢看经典的东西,像《老子》,看过至少100遍,而《道德经》已经读过好几百遍了。”
有很多人都问林毅夫为世行带去了什么,他的答案是:4年前刚到世行的时候,就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高中生,突然到一个大城市来上大学,那充满了期许,充满了兴奋,希望自己也能尽最大的力量把工作做好,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心情。至于他的成就,他认为该由别人来评论。
最初到世行,林毅夫有很多不适应,在北大,他是学者,比较自由,而世行是一个国际发展机构,是一个官僚机构,他成了一个官员。
在世行欢送会上,世行行长佐利克再一次讲述了当初在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候选人中,为何选择林毅夫。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位置,一直由欧美世界轮流掌管,佐利克行长认为应该在世行65年的历史里,起用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而这位经济学家一定要在世界经济学界有很高的名望和作为。
佐利克对林毅夫的背景情有独钟——林毅夫70年代在台湾拿了MBA学位,然后来到北京大学获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硕士学位,最后又进入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博士学位。20世纪下半叶经济学领域的所有重大进展,几乎都与芝加哥学派有关,他早期在芝加哥大学得到的系统训练,至关重要。
林毅夫在任内4年里走访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他到世界银行的第一个星期就到非洲国家去访问了南非、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他到非洲国家去了一共14次,是到非洲去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最深刻的印象是,所有贫困的人追求都是一样的,都希望有一个比较好的未来,都希望子女可以生活得更好,都希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林毅夫小时候在台湾接触到的人是这样,1979年他到大陆来所接触的人也是这样。
虽然林毅夫抱着改变贫穷的理想去世界银行上任,然而,在他2008年6月上任之后,世界经济经历了一系列突变。石油危机、粮食危机,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这个来自中国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备受考验。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也拉开全球的股市崩盘的序幕。当时的世界银行,对这场金融危机也展开了讨论。林毅夫提出了与许多经济学家不同的看法。在世行的讨论中,有一些人认为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危机,而林毅夫则指出它的影响会非常深远,事实证明,这场金融危机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严寒,并且蔓延到了世界经济的各个角落。
在众人眼里,林毅夫是风采照人地度过了他的每一个时刻。
1979年,他离开父母,离开了怀着第二个孩子的妻子陈云英和3岁的孩子,在没有与家人告别的情况下泅渡海峡,只身来到大陆;1987年,他获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在中国物质不富足、学术环境还不开放的环境下回到中国。
林毅夫没有局限在自己的立场看待周围、看世界。来到北京后,他以自己在台湾得到的MBA系统训练,突破大陆人的常规思考,审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了芝加哥大学,又以对台湾、对中国经历的验证,比较中西经济学。林毅夫曾是军人,军人的磨炼让他勇于面对无法预料的未来。“我是非常幸运的人,我感谢这个时代,正是因为这个波澜起伏的大时代,给了我们许多机会。”他曾这样说。
台大有位校友问他:“假如当初没有到内地,你现在的情形会如何?”林毅夫回答:“对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不会去假设。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是,无论如何,我都会努力去工作、去做人。”
6月15日,北京大学举办严复经济学纪念讲座,主讲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斯蒂文·杜尔劳夫教授。林毅夫出现在了听众席。
这是林毅夫回归北大之后参加的第一个学术活动,他时不时记些笔记,讲座完毕也向杜尔劳夫提了问题。讲座结束后,林毅夫上前与杜尔劳夫交谈,握手。他不再是官员,回归了学术生活。同事说,他既有变化,也有不变的地方。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说,他感觉到林毅夫的变化,他能用更高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北大教授姚洋则表示,林对学术的追求一点也没有变,他有一种非常好的学术精神,他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