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小人物” 写出“大故事”

2012-12-22马凤华

中国记者 2012年8期
关键词:天津日报小人物好人

□ 文/马凤华

走近“小人物” 写出“大故事”

□ 文/马凤华

天津日报传媒集团十报四刊一网的编辑记者们,一直致力于走近“小人物”挖掘“大故事”寻找“真感动”,报道获得读者和网友的认可和共鸣,用小善大德叠加起了天津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的新高度,凝聚起推动天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近期,佳木斯“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杭州“平凡英雄司机”吴斌等人的事迹,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获得百姓的喝彩和尊重。而在天津,同样有这样一些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坚守、践行着崇高的社会美德,诠释着平凡背后不平凡的意义。

新闻因好人而感动

好人报道人情味浓,容易打动人心。2011年,《每日新报》推出“平凡的力量”人物专版,在全市范围内寻找好人善举,讲述他们平凡又震撼人心的奉献故事和生命华彩。近一年时间里,新报记者满怀责任和感动,发现报道了34位“身边好人”的平凡感动,很好地弘扬了天津人的精气神。

他们中有:不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两点多便起床清扫村里12个公厕的静海县67岁大爷魏元领;带领社区姐妹办起爱心大姐服务站、爱心妈妈志愿者俱乐部和兵妈妈拥军服务队,被大家公认为“不嫌儿女多”的社区志愿者于丽霞……

为倡导好心好报,今年春节后《每日新报》还专门组织了“天津道德楷模港澳行”活动,组织34位天津道德楷模,乘坐“每日新报号”飞机,实现去香港澳门旅游的梦想。天津航空特意安排“每日新报号”执行任务,开创了这架冠名飞机从天津直飞香港的第一次。

上述列举内容,只是天津日报传媒集团报道过的众多好人中的个别案例。《天津日报》“津门好人榜”专版,每周一期,已坚持两年多。如今,打开集团各家报纸,凡人善举,真情故事,新风扑面。

以人为本“走转改”

当前媒体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结构性的互动已经基本形成。“走转改”是应对今天媒介形态、社会潮流和社会趋势转变而采取的重要的活动形式和新闻实践。

天津日报传媒集团采编团队以人为本“走转改”,深入街道里巷、边远山区,贴身采访富有生活气息的普通人,挖掘、展示普通劳动者的岗位风采,嘘寒问暖、感受民生,围绕群众关心的话题,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

为让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普通大众唱新闻主角,集团要求记者眼睛向下、俯下身子,真诚地和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用发自肺腑、知冷知暖、有喜有忧的群众生活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以带有现场温度、打动人心的力量,记录现场阐述观点,文风清新朴实,报道可读可信。

凌晨3点,早早起床的记者冒雨出发,匆匆赶往和平区环卫局清扫二队普通环卫工人刘玉英的作业路段……从凌晨4点至晚上19点,记者与刘玉英共同经历了大雨、暴晒等种种艰辛,一条不足两公里的街道,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刘玉英下班了,记者还随其回到家中,了解其家庭生活状况,直至22时刘玉英一家休息,才结束一天的采访回家。

这是“快报记者走基层·走近‘小人物’”系列报道中的记者贴身采访的一个场景。2011年以来,《城市快报》联系市内六区环卫局,以每一个环卫清扫队为基层联系点,安排1至2名记者赴环卫队蹲点,与环卫工人同劳动同生活,进行深度调研,体验式报道环卫工人的真实工作生活状态,讲述他们的可敬可爱。

“暖新闻”释放正能量

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扶不起的老人”事件等,持续拷问人性冷暖。其实,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时,公民对道德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容忽视。在天津这座千万人口的大都市,不乏这样一些人:心有大爱,自觉把个人幸福追求与时代事业担当紧密相连;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在帮助他人中收获幸福;立足平凡、追求崇高,认认真真做好分内事;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更有一些人,他们敬佩好人,愿意学好人、做好人、帮好人。

当大多数人都希望好人多,愿意做一个好人时,“走转改”报道拿出更多的新闻版面聚焦身边好人,就是在回应民间声音和价值诉求。

在这个价值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爱心与责任,始终是人性最绚丽的底色,始终是心底最坚实的认同。好人报道在全社会营造出了提升道德自觉、凝聚精神力量的浓郁气氛。

《新金融观察报》)

猜你喜欢

天津日报小人物好人
好人就在身边
探索传播规律 创新党报理论宣传理念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西游新记
好人
天津自贸区媒体形象建构——以《天津日报》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为例*
为什么“好人”的另一半也会出轨?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