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平衡
2012-12-22江林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连清川在FT中文网发表文章,指出,自由与平等之间,充满了极大的矛盾,而整个欧美的国家政策重点,几乎就是在这二者之间寻找平衡道路的过程。连清川试图通过已故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朱特的论述来寻找答案。
连清川称朱特为“伟大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在2010年的遗著《沉疴遍地》中,朱特几乎都流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辉煌里。在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光环下,“信任、合作、累进税和干预主义的国家在1945年后的几十年里给西方社会留下了什么?简单的回答是:不同程度的安全、繁荣、社会服务和更加平等”。的确,在新世纪光临之前的五十年时间里,西方,尤其是欧洲,建立了一系列福利国家的模版,通过高额的累进税,强制性地在社会中制造了相对的平等,却并没有损害民主国家的本质。那是欧洲的黄金时代。
但是,今天的欧洲,以及美国,显然已经沉沦在新一轮的不平等的状态之中。在经过几十年的繁荣之后,福利国家几乎必然所带来的经济活力的丧失,导致了欧洲普遍的社会改革。而开启那个时代的是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他们的主要手段就是对国家所强制管制的许多政策松绑,允许企业进行自由竞争,并且,在许多领域中,将国家福利的包袱甩给了私营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在英国的布莱尔和美国的克林顿时期,这种政策登峰造极,的确带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空前繁荣,创造力极大激发,全球化狂飙突进。但是,这个时期同样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其一是社会的贫富分化再次加剧;其二是政府的角色退化,公共功能减弱。朱特写道,凯恩斯相信“如果资本主义的运作被缩小到仅仅是为富人提供变得更富的手段,那么,资本主义就不能生存下去”。
当然,朱特的能力并不仅仅止于怀旧的感叹和愤怒的指控,他要充当的是灭法时代的救世巫师。他的药方就是社会民主主义。国家作为公共福利的承担者,必须提供多数的公共服务,例如邮政和铁路;而经济计划,在民主的前提下不必担心被指控独裁,应该担任更大的作用;福利国家的前提是正确的,只是必须在自由的前提下进行。
如果简单地归结朱特的理论就是:保证竞争性市场的自由;政府承担多数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加计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实现相对平等。
连清川说,中国现在面临的局势是二战前和冷战后欧洲问题的总和,面临着自由赤字和平等赤字的双重困境。
今天中国的国家制度控制着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制度的几乎所有领域。它包办了所有的公共事务和大多数的经济事务。中国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把公共服务交由私营企业来经营,而是自始至终由国家来承担。在1978年之后看似有些公共服务交由企业来经营了,实际上仍然是由国家控制的国营企业来运行。
国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公共服务根本无从置喙,更无从谈到什么选择了。而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是否能够得到提高,关键在于公众是否有机会能够参与到整个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之中。显然,对于所有的公共事务,公众没有任何途径得以参与。
在缺乏自由的前提之下,谈公共服务应该由谁来提供的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朱特在其药方中提到铁路经营权的问题,他认为铁路应该由国家提供服务,因为私营企业罔顾了许多未能获得利益的少数人的需求。但这个案例恰恰说明了在中国这个药方是多么地令人恐惧:我们的铁路服务本来就是由政府提供的,但是它带给了我们7·23,带给我们奢侈动车,带给我们刘志军。
而我们的平等赤字同样地令人恐惧。朱特所描述的西方社会伦理衰退,自然是合理的。由于解禁政策的普遍施行,拜物成为了世界通行的宗教。所有世界的英雄人物都只苍白地剩下了一群灵魂空洞的企业家,无论他们发家的过程多么地暴力与无耻。但是那个社会里至少还有法律与公民社会进行平衡,而福利国家的百足之虫,依然庇佑着天下的寒士。
但是如今中国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十七、十八世纪的资本主义了。一方面我们是“英雄不问出处”,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带着原罪的情况下,国家放任残酷的丛林法则肆意横行,唐骏、禹晋永之流不受惩罚地成为致富的典型,以非理性的财富追逐刺激整个民族的金钱游戏,从而破坏市场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自由匮乏下的权力与资本的疯狂结合,无休止地吞噬中下层民众的生活资源,持续推动少数人不断上行和多数人不断下行。在资源分配的本身已经天然不合理的情况之下,再分配的机制并不是提供福利,而是提供少数人的优先占有权,平等形态自然日益恶化了。
巫师朱特在书中写道:极端不平等的社会也是不稳定的社会。不平等会引起内部分裂,而且,迟早会引起内部斗争,其结果往往是不民主的。
最后,连清川说,对于中国的前途,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幻想,却唯一没有这样的预言。崩塌社会的摧毁力是无方向的、随意的和狂躁的,它并不区分人群和阶层。所有人都是所有人的敌人。无人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