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执政党建设

2012-12-22孙长来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2年5期
关键词:政党公民利益

●孙长来

公民社会视野下的执政党建设

●孙长来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公民社会体现利益多元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和推进基层民主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正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

公民社会;政党;市场经济;善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基础上的公民社会迅速发展壮大。新成立的社团,组织形式、主体构成,活动内容都呈多样化。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尽可能地反映公民的政治需求,以及如何运用公共权力为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服务等,都要求党必须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否则将不利于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一、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点

公民社会的英文表达是civilsociety,许多学者也译作“市民社会”。古典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是指建立了政府的文明社会。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公民社会的近现代含义。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全部社会生活严格地分为公与私两部分。国家(或叫政治社会)属于公共部分,私人部分叫做公民社会,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毫无疑问,这种含义的公民社会,是作为国家概念的对应面出现的。它是个人根据自己和彼此的物质需要自愿结成的社会经济联合。它以个人活动和个人交往为内容,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言论、结社、迁徙和安全等社会行为关系。公民社会成员可以参与国家生活,国家却不可以侵犯公民社会领域。公民社会的立足点是人的自由权利。它强调的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和对国家制约与监督的积极作用。

公民社会有自己的特点:一是公民社会是相对于国家的社会生活领域,二是公民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各种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利益集团、志愿性社团、社会运动等,三是公民社会有一整套价值理念和规范。

(一)公民社会体现利益多元化。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阶级、阶层、集体、群体的博弈中实现的。国家和政府通过协调、调和各方利益,保持社会的健康运行。与此同时,党的功能也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和综合公民多元化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展开。

(二)公民社会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必然外化为社会组织的多元化。多元化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壮大,不但对政府权力形成强有力的制约,而且提高了社会组织自身的参与能力,一些权力从国家权力中分离出来,变成公民社会自主自治的一部分。公民社会不再只是公共权力服务的对象,也越来越成为行使公共权力的主体之一。

(三)公民社会必然带来法治要求。无论是权力的授受关系,还是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活动,或是公民利益的协调、博弈,特别是对权力的约束,都必须按照大家认可的规则来进行,才能保持社会不致因为冲突而难以存在。这样,作为这种规则体现的法律,就成为控制社会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法律解决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对各种不同利益的调和,因而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各个个体和组织的活动,包括党的活动,都要服从法律的规范。

(四)公民社会培养了宽容精神。利益多元化使公民社会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可能通过满足一种和几种利益而压制其他利益的方式来解决。公民意识的突出体现,就是在主张自身自由自主权利的同时,也承认别人和自己有同样的权利。

二、党对公民社会兴起的理性回应

现代政党理论研究认为,政党是一种“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介和调节机构”[1]。简言之就是:一方面,它是沟通公民社会与公共权力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它是公民社会控制公共权力的延伸。结合对公民社会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党对公民社会兴起的回应主要表现在:

(一)及时综合表达群众的利益。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必然产物。它相对于国家、政府的独立性,是无法阻止的趋势。公民社会意味着大规模利益诉求的增长,而利益诉求必然寻找表达的形式和渠道。其结果就是大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以及新的沟通信息渠道的出现。这些新的组织、手段、形式,成为民众实现民主参与的有力工具。政党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益表达功能和利益综合功能。所谓利益表达功能,就是执政党尽快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达出来的过程。所谓利益综合功能,就是党及时迅速地把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加以综合,变成党的政治主张,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集中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运用公共权力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政府和政治权力不应再直接介入。 “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形成过程至今也没有完结。我们党应该在更多的领域里,不断拓展民主渠道,由过去“代理型”的“人民当家作主”逐渐转变为“领导、支持型”的“人民当家作主”,或者说从过去更多地是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走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三)积极培育、鼓励、引导公民社会的发展。吉登斯在指出不可避免的公民社会重建的趋势时,就指出了它可能带来的问题。“公民社会的复兴实际上是危险的而不是解放的。因为它可能会促进原教旨主义的高涨,与增长的潜在暴力结合在一起。”“各种内在的瓦解倾向可能又一次变得强大起来。”[2]在他看来,强调个性化可能导致“文化碎化”,而文化碎化意味着社会瓦解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且,分散和瓦解的倾向只是公民社会可能会带来的倾向之一,还有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也都会在各种场合有所显现。公民社会和随之而来的各种民主要求的扩张,肯定会使政治领域的供求关系出现某种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危机。所以,我们党还要加强对公民社会的控制和引导。只有通过运用公共权力控制和科学引导,才能保证公民社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利用公民社会监督权力、预防腐败。国家作为不可缺少的社会管理工具行使公共权力,而公民社会作为相对独立的力量,提出对国家的要求,并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这是因为失去权力的制约必然导致腐败。“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3]这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提出的一个著名政治公理。法国著名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也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4]所以,尽管我们国家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还不高,但公民社会的各种主要特征已经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公民参与政治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公众越来越习惯地把执政者和政府的活动当作提供公共服务看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是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公民社会就成了监督、制约国家公共权力的独立的重要力量。

三、公民社会视野下执政党建设的若干思考

政党只有在体现足够民意时,才有可能对公共权力施加影响;民众只有在拥有足够的力量使政党不得不反映其诉求时,政党才可能处在反映民意的恰当的位置上。特别是在一个政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如果民众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政党提出要求,那么政党很可能脱离群众,而被公共权力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社会、政党和公共权力就会失衡,政治体制就无法按照民主政治的要求运行。

(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公民社会。今天,人们对民间组织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从原先的以否定和怀疑为主,转变为以肯定和支持为主。全社会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公民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官员应当对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的战略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积极鼓励和支持合作的态度。要进一步完善法规,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管理,更多地给予培育和扶持。各级政府应当广泛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鼓励它们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努力营造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5]

(二)要注重扩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力争达到善治的境界。所谓“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是政府与公民共同对公共生活实施管理,国家(政府)与公民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善治的基本要素概括为:1.合法性(legitimacy),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合法性程度越高,表明人们对公共权力越信任,善治的程度就越高。2.透明性(transparency),即政治信息的公开性。公民越容易获得信息,就表明透明性越强,公民越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对公共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善治的程度就越高。3.责任性(accountability),即与某一特定职位和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占有该职位或在该机构中工作的人员越能履行其相应的职能和义务,善治的程度就越高。4.法治(ruleoflow),法治程度越高,善治的程度就越高。5.回应(responsiveness),即公共机构和管理人员要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必须是负责的。在这一前提下,反应越及时,善治的程度就越高。6.有效(effectiveness) ,即管理的效率。管理越科学、灵活,同时又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管理成本,善治的程度就越高。[6]

善治要求政府对民众的要求有更多回应,这也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考验。首先,虽然相当一部分公共权力转移到社会组织,但政府仍然负有协调的责任。这意味着政府对那一部分并非自己直接行使的权力运行得好坏仍应保持灵敏的反应。其次,高度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使任何信息都有迅速传播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政党政府不一定能在信息传递中始终掌握主动权。政党政府只有始终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始终保持良好的回应,在民众中保持足够的信任度,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三)要切实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党应当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向公共权力提出要求,并以此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达到不脱离公民社会、防止政党官僚化的目的。由政党对国家权力进行控制,是政党政治的通则,但这种控制以不改变权力运作的法理关系为边界。要严格依法执政,既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以党压制公民社会的发展。实际上随着人们对民主产生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政党执政的科学性、有效性也将产生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下大力气探讨民主政治条件下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问题。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协调各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设法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力量集合起来,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四)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公民社会对党和政府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为措施得当,就容易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反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难,甚至会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危害社会团结和稳定。因此必须尽快对其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完善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

[1]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A Framework for Analysi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6,plix.

[2][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康绍邦.政治名言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俞可平.党政官员应鼓励、支持公民社会发展[N].北京日报,2011—6—13.

[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D26

A

1009-928X(2012)05-003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闸北区委党校副教授

■ 特约编辑:胡中良

猜你喜欢

政党公民利益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I Love You, Dear China
利益与西瓜
十二公民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