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产业振兴的战略思考
2012-12-22李洪波
李洪波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海南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建设国际旅游岛,首先必须老老实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基础。下最大的力量,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绿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壮大产业实力。罗书记的报告,为海南产业振兴和发展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南产业振兴,既要重视增长的速度,更应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即使发展速度一时很快,也难以持久。记得海南建省之初,当时的GDP增幅达到36%,接近全国的9倍。后来全国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海南省GDP一下子跌倒低谷。这一起一伏使我们在深刻的反思中认识到,产业水平是决定经济质量的重要因素。经过周折,我们找到了海南产业振兴的正确路子,这是我们对海南发展规律一次认识上的重要升华,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海南的产业振兴既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又要有先进的产业水平。围绕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要努力提高各种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从而使海南的经济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升。
海南产业振兴,是一项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良好的、独特的资源环境是海南的优势,是不可替代的;而且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好、污染少,积极发展的潜力巨大,也是海南产业振兴的根本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特的资源、良好的环境,是海南产业振兴的基础,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海南过去、现在和将来发展的最大现实资本和潜在资本。海南省委省政府一再强调,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可见,海南的产业振兴,要追求的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以较高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自立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之中。
一、海南的产业振兴,必须建立在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基础之上,否则根基不牢
在海南800多万人口当中,500多万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事,如果农业发展不起来,农民不富裕,国际旅游岛建设就会黯然失色。
海南农业的发展方向不仅是高效农业,而且还应该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现代科学成果同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劳动密集型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具有产业生态合理、环境资源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海南发展生态农业,关键是强化生态系统内部生产潜力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资源和物种独特性、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物质循环利用与加工使农产品多次增值,形成持续稳定高产高效的多元化农业,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海南农业发展产业化大有作为。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运输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种养农户为基础,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有机地联结为一个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这既是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种经营方式,也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一般是按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农户这一运行程序进行运作,并在龙头与农户之间以利益为纽带,通过股份制、合同契约等方式,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就目前海南农业发展状况看,就是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起点,把产业链延长,加大农村经济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并向农副产品销售拓展。延长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科技含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延长生产环节,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延长加工环节,农产品的系列加工和精深加工是提高附加值的最佳途径;延长运销环节,实质是培育和开拓市场,疏通流通渠道,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加快海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良种良苗是农业科技的载体,推进农作物种子更新换代应该作为我省科技兴农的主要任务。要大胆改造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和耕作制度,大幅度增加农机、化肥等物化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使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扩大耕种面积和劳动力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
温家宝总理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海南建设成为冬季反季节瓜果蔬菜基地,为全国人民提供优质的瓜果菜。这是海南农业发展迎来的难得的机遇。海南每年出岛的瓜果菜已达300多万吨,产品已销售到全国100多个大中城市。今后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要抓好300多万亩高标准的瓜菜基地建设,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响海南农业的品牌。
“十二五”期间,海南农业将围绕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为主题,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夯实科技物质装备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主要任务是:一是以建设五大基地为核心,壮大优势产业。就是要抓好冬季瓜菜、南繁育制种、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畜牧业等五大工程,把海南建设成全国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丰富全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二是以促进产业融合为抓手,发展新兴产业。要重点发展热作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特色加工,加快推进东、中、西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园建设;三是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全省大、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加快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的农田,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四是以加快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为手段,提升科技支撑水平。要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改良、品种区域试验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查等重点环节,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五是加大培训农民力度,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要充分利用现行的农民培训体系和机制,加强培训农民,要开展科技培训、创业培训、转移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从业人员和农业服务体系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二、海南的产业振兴,必须加速发展新型工业
发展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把现代化的实现看作工业化的过程。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也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罗保铭书记在省第六次党代会上指出,发展新型工业是海南壮大经济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尽管海南有幅员广阔的农村,但是最终还是要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工业在海南积极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农业也就是农业的工业化,工业是贸易的“发动机”,旅游业也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崛起的。经过建省以来的努力,海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为原则,坚持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依托我省优势资源和独特区位,建成了一大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项目,我们看到了海南工业化令人振奋的前景。到“十一五”末,海南工业增加值已达到380.78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24%,工业已成为带动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石油天然气化工、林纸一体化、汽车及配件、制药、矿产资源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取得积极进展,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在发展新型工业中,海南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发展,在西部以发展洋浦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带动昌江循环经济工业区、东方工业区以及老城开发区;在北部海口,以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区,依托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围绕支柱产业的上下游领域,不断延伸产业链,强化园区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海南新型工业化发展,始终坚持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工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双赢。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推进企业和项目资源能源回收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海南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未来五至十年,海南的发展仍需以经济高速增长率和结构的高变动率为基本特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是: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向规模经济要效益;产业水平由低到高,向科技进步要效益;产业关联由松到紧,向结构优化要效益。
“十二五”期间,海南要抓住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以园区为载体,以港口为依托,以高科技为引领,以节能环保为前提,推动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向园区集聚,要借助洋浦,引进大企业、大项目,积极发展油气化工,确保21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100万吨多功能片材、汉能25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竣工投产,抓好中海油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站线、海南炼化60万吨聚酯原料等续建项目,加快海马30万辆汽车、苗利1000兆瓦光伏完整产业链,福山气田100万吨油气等项目的达产进程,确保金海浆纸160万吨造纸二期、中海油精细化工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力加快100万吨乙烯及炼油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把洋浦打造成国家级石油化工新型产业示范基地。要引进高新技术和企业管理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在澄迈、东方等地兴办高科技企业园区,提高工业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对效益好、技术先进、符合环保园区的工业项目实施重点倾斜的产业政策。对那些经济效益好,产值高,但存在严重污染的项目,坚决不能上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工业增长的速度。要营造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发展新型工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型工业与基地产业融合发展,做大规模,做强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以战略性新型工业为带动的结构合理集群式布局,配套完善的工业体系,积极探索有海南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三、海南的产业振兴,还要加快发展海南特色旅游
旅游业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无烟工业”和“朝阳产业”,目前已成为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的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有关产业的边缘组合,它的发展以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并带动和促进这些相关产业,使整个国民经济增值,这种增值具体表现为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海南旅游业有一定的特殊性,既有优势又有劣势。优势是旅游资源相比国内旅游市场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劣势是旅游的目的地远离国内市场。因此,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的措施是要强化海南的旅游特色,构造海南特色的旅游产业结构,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这种特色的知名度。
海南旅游业优势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优势。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处于热带岛的省。岛内自然风光、文化古迹、民族风情、珍稀动物、热带雨林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椰风海韵”特色的热带海滨风光,景色十分迷人。全岛1800公里的海岸线,绝大多数是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质海滨沙滩,其中,亚龙湾、石梅湾、香水湾、海棠湾、龙沐湾,其沙质洁白松软,海水清澈见底,一年四季无冬;其资源品味,比之美国的夏威夷、印尼的巴厘岛、泰国的芭提雅、澳洲的黄金海岸丝毫也不逊色。二是地理优势。海南地处西太平洋环形带上,周边多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他们与海南的空中距离一般在三个小时左右的航程。这些年来,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旅游消费势头十分旺盛。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既是海南旅游业的竞争对手,又是海南旅游产品最易拓展的客源市场。海南年均气温25℃左右,四季无冬,气候宜人。全省各旅游景区景点全年全天候开放,无旅游淡旺季之分,是观光度假者最易选中的旅游目的地,具有十分强大的竞争优势。三是环境优势。海南的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全岛四季郁郁葱葱。岛内四周临海,海边空气清新,负离子密集,全省空气质量常年均保持优良,许多中外游客称赞海南是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是当今世界上罕见的一块未受污染的旅游仙境。四是政策优势。海南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其他特区更“特”的优惠政策。1988年建省之初,十万人才过海峡,海南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点。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确定海南省为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要把海南岛建设成与夏威夷群岛、巴厘岛、普吉岛相媲美的世界一流的休闲度假岛屿,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海南度假旅游;同时让更多的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旅游产品和优质服务。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规划目标,到2015年,海南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达到8%和47%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45%以上,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标准全面接轨。根据国家批复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规划目标要求,海南已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今后在注重旅游发展规律,追求最大效益的同时,还应注意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统一。旅游生产力布局和资源的配置,主要依据生产导向及旅游者流向和流量来定。旅游市场目标的选择,应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要以达到多元化扩大旅游客源为目的,逐步加强旅游业中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间的产业联系,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以保证旅游生产能力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投入的各种资源的作用。在积极开拓国际旅游客源的同时,加大开拓国内旅游资源市场的力度。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今后要积极培育以森林旅游、邮轮游艇、医疗保健、会展赛事、民俗风情等为重点的旅游新业态,高标准地建设一批主题公园、风情小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旅游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要借助国务院批准成立三沙市的有利机会,加快三沙市旅游市场的开发。
[1]海南省水务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报告[R].
[2]海南省农业发展与改革“十二五”规划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