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见新一届领导人的基层经历
2012-12-22廖逊
廖 逊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习近平同志在就职讲话中,以亲切质朴的语言,讲述人们最迫切的期盼,宣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表明其执政宗旨,是领着人民过好日子。两周之后,他又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作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的著名演讲,深情阐述了“中国梦”。两次演讲都令人耳目一新,燃起了国人新的希望。
笔者注意到党的新一届领导人的简历:习近平同志生于1953年,是“69届”知青,李克强同志生于1955年,是“74”届高中知青。两人的从政历程,双双起步于中国最基层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可谓当年治村,今天治国。有传媒发出“知青治国”之说。此说妥否暂且不论,然当年知青今日走向政坛,其最大优势,是起自基层。习近平同志在文革浩劫中,作为“黑帮子弟”下乡插队,时年不足16岁,先后写了8次入团申请、10次入党申请,屡遭挫折,却能在7年之内赢得当地农民的信赖。1975年还被保送进清华大学,这样的经历本身就冠绝一时。
若单纯论学问,从知青成长起来的年轻政治家们或许一不如解放前的众多宿儒大师,二不如解放初的留苏工程师;与后人相比,他们又不如当今的海归博士。然而我以为,他们这一代人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当今中国社会、洞察民情民需,写小说者能出大文学家,走入政坛的能出大政治家。习近平同志履历的最亮点,是除了乡镇,一个台阶不落。他既谙熟我国各级政权机器的关键环节,也会深知政府机构的沉疴顽疾;既知道一项政策经过层层“跑冒滴漏”,最后到基层能剩下些什么,也知道上上下下的干部群众都在想些什么,奔些什么。早在村里当家之时,他就懂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牵住牛鼻子,以最小代价收获最大效益。凭着基层历练的经验智慧和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对于新一届领导人驾驭今天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能力,我辈满怀信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宣示了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长风破浪会有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为我们吹响了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奋进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