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零信息”回应加剧公众疑虑

2012-12-22肖潘潘

人民周刊 2012年7期
关键词:争议性饥渴民意

| 肖潘潘 |

面对争议性事件,相关部门能够介入调查、作出回应,这种直面民意的态度,相较于那些“躲猫猫”式的处理,确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好不容易回应了,可网友、公众还是不买账,这又是为什么?

“打太极”式的回应,不是真正的回应。不针对疑问的回答,南辕北辙的反应,左腾右挪的说辞,哪怕再怎么洋洋洒洒,再怎么情真意切,都不会得到公众认可,也不会使民意止沸。至于那些故意忽略关键性问题,就匆匆忙忙作出的回应,即使赶上了“及时”这班“首发车”,也有可能只是一班开往“不满意”的“地铁”。

“零信息”甚至“负信息”的回应,是对公众智商的挑战。如果无视群众的“信息饥渴”,甚至在这份饥渴之火上“添柴加薪”,相关部门的公信力危机就不可避免。那些没有针对性、没有实质内容的说法,以及“王顾左右而言他”,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闲话,导致更多的疑问产生。各种疑问不断叠加,到一定程度,当事的部门自然不堪重负。

回应不仅仅是开一场发布会,或者发一则通告。事实上,回应不能“解渴”,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回应效果缺乏考核机制。公众满意不满意,没有反馈渠道和考核机制,无法影响回应者的“官帽”,回应就会流于形式甚至沦为“坏事变好事”的自我表扬。

猜你喜欢

争议性饥渴民意
休闲运动的争议性反思:从时间到生活方式
为什么骆驼能长久忍受饥渴
我是一块铁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争议性的产生
饥渴
道格?里曼的“个性化”电影
争议性材料在历史课堂中的使用——以抗日战争的教学为例
直接民意、间接民意及司法应对——分类学视角下对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再审视
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