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研究
2012-12-21朱迎春
朱迎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研究
朱迎春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建设创新型新疆不仅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加速新疆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区域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创新型省份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尚未过半,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影响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最主要的短板。
创新型新疆;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
走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新疆不仅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实现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加速新疆工业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区域差距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新疆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坚持可继续发展,充分利用全国科技资源,加快知识应用和技术转化,积极营造优越的创新环境,着力提高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新疆的本质是在发展过程中要选择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它更多强调的是发展过程,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全面、客观地反映新疆创新能力建设的真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型省份指标体系为基础,对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进行评价,对建设创新型新疆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加快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提高新疆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出政策建议。
1 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1.1 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是基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制的创新型省份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借鉴了《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洛桑报告》)的指标设计理念,参考了《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等报告以及江苏、浙江、北京、天津等省市关于创新型省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1-4]。具体指标选择主要强调了地区共性,但并不排斥不同地区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见表1)。
1.2 评价方法
用于评价的对比基准有标准值、目标值以及基期值等。本研究采用的评价基准是目标值,即每项指标确定创新型省份应该达到的水平。评价方法主要运用统计学中的加权平均综合指数法。通过指标的实际值与目标值相比获得各个指标得分。指标分值测算分成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各项二级指标值与设定目标值之比乘以100,得到每项指标的“初始分”。其次,“初始分”中所有大于200的指标得分修改为200,其余“初始分”不变,这样便得到各指标的 “计算分”。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个别指标因 “初始分”过高而对总体评价结果造成的偏差。第三,“计算分”按等权重求简单算术平均,结果即为该省份的综合得分,称作创新指数。每项一级指标所属四项二级指标“计算分”按等权重求简单算术平均,结果即为该一级指标得分。“初始分”反映了一项指标与创新型新疆建设要求的接近程度。如果“初始分”大于100,则说明该项指标已超过创新型省份应当达到的水平。
2 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结果与分析
评价结果显示 (见表2),2008年新疆综合创新指数为41.0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36,位居全国第23位,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尚未过半,距离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建设创新型新疆,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应成为新疆长期坚持不懈努力的目标。
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环境五个要素的得分情况来看,知识创造得分最高,为60.97,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14位;企业创新得分最低,仅为17.5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位居全国倒数第二位,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影响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最主要的短板。
表1 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评价指标体系
从二级指标得分情况看,每万名R&D人员国内科技论文发表量、每万人口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以及每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三个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五和第七位,是相对具有优势的指标。除此之外,大部分指标是建设创新型新疆的劣势指标,特别是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例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后3位。
表2 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评价结果
2.1 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是创新型新疆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经费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由于新疆地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兵团人口在新疆总人口中占据较大比例等多方面的原因,新疆在人力资源数量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位居全国第5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3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将会对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带动和支撑,但新疆人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区间、民族间、行业间以及兵地间分布极不平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仍然非常严重。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市场对从事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及研发活动没有形成较大的需求。每万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仅排在全国第25位。此外,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两个指标得分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均排在全国第29位。研发人员匮乏、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研发实力的主要瓶颈。因此,建设创新型新疆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不断增加创新投入,特别是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投入,促进人力资源的均衡发展。
2.2 知识创造
在五个要素中,知识创造全国排名最为靠前,这主要归功于人均国内科技论文产出能力的绝对优势。每万名R&D人员国内科技论文指标在20个指标中得分最高,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排在全国第2位。这与该地区R&D人员主要集中在学术部门有关。2008年,新疆地区R&D人员分布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累计占到该地区总数的46.5%,而全国平均仅为26.8%。虽然新疆地区国内科技论文产出效率较高,但是国际影响力不足,每万名R&D人员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仅位居全国23位。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地区学术部门整体研究实力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2008年,新疆有普通高等学校32家,其中仅有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为“211”高校。110家独立科研机构(不含转制院所)中只有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为国家级研究院所,且半数以上的科技机构属于研究力量较弱的农业科学领域。因此,对于新疆学术机构而言,今后的工作重点应着力于增强特色领域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论文产出能力,专利产出能力较差,无论是人均申请量指标还是拥有量指标全国排位均在20位之后。
2.3 企业创新
在整个区域创新系统当中,企业应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考察地区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考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对于新疆地区来说,企业创新是五个创新要素中最为薄弱的环节,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指标排名较为靠前外,其余三个指标均分别位居全国后两位。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的比例得分仅为1分,是20个指标中得分最低的指标,也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指标。可见,新疆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尚未显现,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新疆大多数企业目前仍处在资本积累期或转型期,企业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有关。2008年,新疆大中型工业企业R&D人员仅为4346人年,R&D经费投入为1.2亿元[5],位居全国倒数第4位和倒数第5位,分别仅为西部地区的3.3%和4.6%。高技术企业也仅有32家,位居全国倒数第4位。因此,新疆地区应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作为建设创新型新疆的主要突破口。
2.4 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揭示了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从创新绩效评价结果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具有一定优势,位居全国排名第13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分。但新疆依旧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过分依赖能源资源开采。2008年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燃料加工业产值就占到工业总产值的52.8%[6]。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资源浪费、综合利用水平低、深加工能力差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综合能耗产出率和环境污染治理指数的得分仅为25.5和62.3,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0分和16分,居全国第24位和29位。由此可以判断,目前新疆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传统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非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新疆是典型的绿洲经济,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不足,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步伐,发展节水农业,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排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创新型新疆最根本的要求。
2.5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土壤和基本保障,直接决定着创新系统的整体效率。新疆创新环境得分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全国位次仍较低,排在23位。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各个省份都充分认识到创新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已将其摆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位置。从反映创新硬件环境的指标来看,万人口互联网用户数指标为88.88分,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分,位居全国第7位。但从反映创新软环境指标来看:政府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指标得分为32.5分,位居全国第18位;金融机构贷款占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指标得分为83.77,位居全国17位;企业资金占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指标得分仅为18.51,低于全国平均值75分,排全国第28位。可见,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有限,资本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力,产学研各方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应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新疆创新环境建设的重点。
3 结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新疆综合创新指数为41.08,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尚未过半。研发人员匮乏、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新疆研发实力提升的主要瓶颈。知识创造要素虽然在全国排名较为靠前,但科技论文国际影响力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建设创新型新疆最为薄弱的环节。当前,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节能降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建设创新型新疆最根本的要求。
综上,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快创新型新疆建设进程,提高新疆地区创新能力。
3.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科技投入
人才问题是建设创新型新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不仅需要新疆地区的自身培养,同时更需要更新思路、转变观念,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整合全国的科技资源为我所用。一是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鼓励高等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充分利用国家大院大所、高校以及各省市人才培训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支持同兄弟省市之间开展科技人才相互挂职交流锻炼,特别是加强农牧区实用人才和民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充分利用“全国科技支援新疆行动专项”合作平台,以项目为纽带,吸引高层次人才、专家来新疆从事研发和技术服务。四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双职双薪、多职多薪,建立双套或多套人事关系等特殊优惠政策,鼓励跨地区、跨部门的人才共用。五是深化收入分配、表彰奖励、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采取一系列明显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如提高待遇和津贴等),吸引和留住人才。
3.2 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知识创造能力
第一,突出优势,搞特色研究。鼓励新疆高校和科研院所将自身优势与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及地理位置等相结合,加强民族工艺、民族文化、民族医药等民族特色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在特色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突破性成果。第二,重视合作研究和互动交流。以内地一流高校对口支援新疆高校为契机,积极开展资源利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科研项目的合作研究。采取区域重大项目联合攻关、校际师资团队互借、科研资源共享等多种举措,推动新疆兵地高校的互动交流,提升新疆高校整体科研能力。第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自治区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以省区合作的方式建立重点学科,培养和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科研团队。第四,支持新疆科研院所与国内大院大所联合重组,举全国之力重点支持农业科学领域科研机构的发展。鼓励大院大所在新疆设立分支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扶持建设一批与优势资源开发密切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基地。此外,新疆政府和科管部门可以针对特色产业建立民族特色研究所。
3.3 培育本地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央企为龙头,充分发挥油气、煤炭等能源资源优势,培育炼油产品、高档石化产品、煤制天然气以及化肥等领域的本地生产企业。逐步构建起从能源资源开采到产品加工,央企与地方企业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扶植优质棉、粮食、优质水果以及牛羊肉等优势特色农副产品的生产与精深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市场的棉纺织品和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本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更加强调企业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能力。一方面,支持企业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另一方面,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项目委托、共建实验室等办法,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重点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生物医药、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此外,可以考虑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自治区内外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选派一批科技骨干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进驻新疆科技型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和生产中的问题。
3.4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新疆多语种技术优势,针对中亚市场和新疆本身产业发展的要求,引进龙头软件企业,发展适于多民族语言的电子计算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多语种电子商务平台,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面向中西亚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和出口软件研发基地。另外,凭借新疆煤炭、硅矿产、太阳能等方面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特色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
制定“科技兴贸”发展战略,扩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充分利用新疆紧邻中亚的地缘优势,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依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和“中亚科技合作园”,引领新疆高新技术企业开拓中亚市场,通过贸易带动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口岸地区抓紧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并以“乌洽会”为契机,扩大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特种机电产品等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3.5 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提升创新绩效
一方面,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战略性重组、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广泛采用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油、有色金属、纺织、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把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种子工程、平衡施肥技术以及精准灌溉技术等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大农业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构建高效、高值、绿色现代农业体系。同时,扶持和壮大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延伸特色产业加工链条,提升资源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将过去单一的资源型原材料及初级产品生产向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和资源的综合利用转变,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换。
另一方面,采用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在发展资源深加工业的同时,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和综合利用率。将“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的单向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型经济模式。
3.6 营造与优化创新环境
目前,举国援疆的态势已基本形成。创新型新疆的建设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尽快建立以鼓励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政策体系,为自主创新营造优良的政策环境。而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新疆对《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只是以发文的形式传达给地方,并没有整体推动。因此,自治区政府应尽快推动与执行《规划纲要》实施细则中有关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抓紧制定和出台与实施细则相配套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各种政策,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将保证财政科技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纳入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建立自治区政府创业引导资金、给予税收优惠、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培育本地风险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等科技资金投入薄弱的领域流动。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此外,通过各类科技计划、自治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重点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等途径鼓励产学研合作。
[1]The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0—2011[D].Switzerland:SRO-Kundig.,2010.
[2]http://www.imd.org/research/publications/wcy/Factors_and_criteria.cfm.
[3]Directorate-General for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of 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9[D].Belgium, 2010.
[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The Evaluation and Policy Suggestion o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ve Xinjiang
Zhu Yingchu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Beijing 100038,China)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ve Xinjiang are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achieving the grand goal of innovative country,but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accelera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Xinjiang,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reducing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realiz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indicators of innovative province,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innovative Xinjiang is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novative Xinjiang is less than the half and the lack of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orporation was the main reason which impacts o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Xinjiang.
Innovative Xinjiang;Innovation resources;Knowledge creation;Business innovation;Innovation performance;Innovation environment
新疆科技厅委托项目“科技支撑引领新疆跨越发展战略研究”。
2011-07-08
朱迎春(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管理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指标。
F427;F061.5
A
(责任编辑 谭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