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走基层 更要建基地
2012-12-21经济日报总编室魏永刚
文/《经济日报》总编室 魏永刚
翻开近期《经济日报》,“走转改”报道无疑是版面亮点。
“走转改”活动正在促进日常报道的变化。“走转改”正在渗透到日常报道中,成为大家自觉遵循的采写原则。如专版是《经济日报》版面构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稿件偏长、材料味浓、时效性差是多年来我们在努力克服的“顽疾”。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不少版面编辑主动深入基层,自觉采写调研式报道,版面清新起来,内容鲜活起来。
“走转改”活动也给舆论引导方式带来了新变化。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发扬传统优势,在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上更加注重调研。编委会提出记者要围绕经济生活去蹲点,围绕经济问题走基层,围绕经济报道改文风。报道以调研采访为基础,以基层见闻为素材,回答热点问题,避免了说教味,更加贴近读者。
“走转改”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青年记者增强自身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采访对象一起乘坐5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往返数千里。这样的故事在“走转改”活动中不断涌现,我们清晰地感到,一种扎实深入的采访作风,正在报社蔚然成风。
我们对“走转改”也有一些思考。
第一,既要走基层,更要建基地。要把走基层当做建立自己认识基地的好机会。基层并不仅仅是田间地头,也不局限于工厂车间,基层应该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前沿。许多成功记者的实践证明,把基层当作基地,是提高认识、深入群众的必经之路。
第二,既要有新闻意识,更要有问题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是区别记者认识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问题”是指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时代主题。我们要抱着解决这些问题的热情,到基层去发现人们在实践中的探索。只有胸怀全局,才能在实践的最前沿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第三,既要记录见闻,更要记录时代。衡量见闻是不是新闻,能不能成为新闻,记者头脑中必须要有时代的坐标。比如到农村走基层,我们要发现的应该是在市场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条件下,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探索。
第四,既要打造新闻精品,更要锻造新闻理想。我们要把在基层体会到的感动转化为服务人民的自觉行为,转化为深入群众、转变作风的自觉行动。同时,每一个记者的感动和自觉,要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转化为新闻媒体的集体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