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观察视野 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经验交流会发言选登(二)增强时代感、时效性,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2012-12-21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中国记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风作风河南

□ 文/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 耀

本刊上期刊登了中宣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经验交流会”的部分发言,本期继续刊发其余部分。

在“走转改”活动中,河南各新闻单位把开展活动与本单位工作实际相结合、与做好新闻报道相结合、与加强采编队伍建设结合,着力增进与基层群众情感联系、着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新闻文风、着力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着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探索了许多有效做法,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

第一,领导带头典型带动,发挥表率示范作用。全省各级宣传部门、新闻单位强化领导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媒体领导带头走、率先转、主动改,深入基层采访报道,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各省辖市市委宣传部领导也亲自带队、带头深入基层调研。

第二,发扬传统注重创新,增强活动的时代感实效性。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是新闻战线的优良传统,在“走转改”活动中,全省新闻单位既继承过去的经验做法,又结合各自定位和特色,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时代感、实效性。比如,河南电台、河南电视台、《东方今报》组织开展“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线行”大型采访活动,实行广播、电视和报纸全媒体联动报道。《大河报》选派80后年轻记者进驻郑州市4个社区,挂职3个月的“居委会副主任”,深度体验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大河网、河南手机报、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发挥即时、互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建立基层联系点,探索新媒体“走转改”活动的有效形式。

□ 2011年8月18日,新华社记者张月琳(左)在贵州盘县保田镇下保田村旱情严重的田间地头采访。(欧东衢/摄)

第三,突出报道集中刊播,为活动开展营造氛围。各媒体都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开设专题专栏,集中、连续刊播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展示“走转改”成果,形成一定的声势和规模。《河南日报》在重要版面开辟“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专栏,每期配发“记者感言”。河南电台、河南电视台、《东方今报》开设“来自中原经济区建设一线的报道”专栏。《大河报》开设了“80后,GO!——青年记者下基层”专版。《河南商报》将“身边的感动”“这个世界是由百姓构成的”“创富”等传统栏目统一纳入到“走转改”活动专题。各省辖市所属媒体也都开设各具特色的专题专栏。

第四,贴近群众关注民生,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在“走转改”活动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体验群众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满腔热情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彰显了新闻工作的价值。如安阳市属电台、电视台以“市政热线”“就业热线”和“乡村服务社”“法制进行时”“一帮到底”等广播电视栏目为载体,反映民生,服务群众。《南阳日报》、南阳电视台、《南阳晚报》推出“救助贫困大学生特别行动”,通过贫困生系列专题报道,共筹集助学金上百万元,帮助百余名贫困学子上大学。

第五,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确保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各媒体注意完善激励机制,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走基层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引导记者深入基层采写新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方便到基层采访的记者处理稿件,在集团内部网站上开设“走转改”活动专题,编辑记者凭自己的账号和密码,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登录到网站,写稿、传稿方便、快捷。走基层不走过场,转作风、改文风不搞一阵风,各新闻单位都建立了基层联系点,使活动固定化、长期化。

猜你喜欢

文风作风河南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