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人大选举中的政治冷漠与利益缺失
2012-12-21强舸
□强舸
基层人大选举中的政治冷漠与利益缺失
□强舸
“投好庄严一票”与投“好庄严”一票
从2011年底起,全国各地基层人大换届选举先后举行,近十亿选民选出了数十万名基层人大代表。然而,本次选举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声音,一则关于选举的笑话从一开始就在微博上广为流传的:
投票站挂出了红底白字的醒目横幅:“珍惜民主权力,投好庄严一票。”于是我领了选票在候选人姓名旁果断地画了叉,在下面端端正正地写上了“好庄严”三个字,并圆圆地画了一个圈,郑重地投入了票箱。回来的路上问邻居,“‘好庄严’是谁呀?”“我也没听说过,不过既然号召大家投他一票,一定错不了!”
表面看来,这则笑话近乎于天方夜谭,人们不可能会理解错“投好庄严一票”的真实含义,因而也就不会去投“好庄严”一票。然而,在后来全国多地的基层人大选举中,“好庄严”、苍井空等名字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大量选票[1]。这种情况尤以高校选区更为严重,北京、上海、广州、厦门多地的大学皆出现大量类似废票。以笔者所在的复旦大学为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市杨浦区003选区(复旦大学本科生选区)的选举中,有近10%的选票投给了“好庄严”、陈冠西、苍井空、小S等人[2]。
显然,这不可能是因为选民智商不足,真的看不懂“投好庄严一票”的意思而投错了选票,它体现的是选民政治冷漠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许多研究将这类政治冷漠的成因诉诸选民(特别是90后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他们普遍认为新一代青年大多强调自我中心,注重娱乐和消费,而不关心政治和社会;因而他们在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中才会既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也不知正确对待自己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对此,他们强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选举组织工作,让选民认识到选举的重要性,认真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力[3]。
表面看来,这些研究将政治冷漠的原因归结为参与者的素质和道德,似乎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如果说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是因为教育不够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教育和政治冷漠呈逆向关系,教育越多,政治参与热情就会越高。根据这一假设,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群体在选举中就会越冷漠。然而,一个显而易见的反例是,本次我国基层人大选举中,新闻和网络报道的出现大量废票的现象都是集中在大学选区,而为什么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大学生的工人、农民选区中没有出现大量废票?与之相反,众多研究和新闻报道均显示,在参与者普遍只有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村委会选举中,村民参与热情非常高,虽然村委会选举中还存在拉票、贿选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但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村民的政治参与是不冷漠的,“好庄严”这样的废票是绝不可能出现在村委会的选举中。从这一点看,教育不足用来解释基层选举中的政治冷漠是缺乏效力的。
进一步而言,诉诸素质或者道德,或许确实可以解释部分问题。但是这种简单的论断无法应用于指导具体选举实践工作,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意义。而真正对我国政治民主建设有益的分析,应该以民主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出发,深入分析现实问题,探索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设计要比诉诸素质批判更为有效,良好的制度才是保证高质量选举的唯一途径。
利益纽带构建不足导致政治冷漠
选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一整套关于权力、利益分配的运作机制,而选举则是保证这一机制运转的根本制度[4]。通过选举,民主赋予国家合法性,使候选人取得政治权力,让选民输出利益诉求。促使绝大多数选民参与投票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对自身利益的关心,而不是政治理想和道德[5]。因此,选民的政治参与是冷漠还是热情关键取决于选举过程中是否包含一套利益纽带机制,这套机制能将选民的利益和选民的投票行为连接起来,因而激发选民的政治热情高涨,使他们积极参与,认真对待自己的选票。例如,在村委会选举中,上海地区绝大部分村集体都有一定的资产,少则数百万,多则上亿,这些资产一般都是由村委会管理的,选出什么样的人来,这个人是否有能力,是否能够真心实意为大家办事,对村民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而“好庄严”等人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因此村民绝不会将宝贵的选票浪费在他们身上。
但城市人大代表选举则缺乏这套利益纽带机制,选民们感觉不到人大代表与自身的利益有什么必然联系。
因为,首先,在我国当前的城市治理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政府机构而不是基层人大,选民的利益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政策、法规和具体举措,而不是人大立法,人大立法本身也很难影响前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无限的政治热情会投向政府,政府的每一项大的人事变动都会引起热议,政府的每一项决定、政策、措施乃至一个标语、一个横幅,甚至官员的一句话也会引起热议,而人大和人大代表则乏人问津。
其次,由于我国自“文革”长期以来的历史原因,人大给选民留下了“橡皮图章”的印象。从当前的实际来说,这一印象并不正确,人大虽然比政府弱势,但也确确实实地发挥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功效,并且它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深入而不断加强。但这一历史印象的消除是滞后的,大多数选民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和选民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输出机制。当前候选人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围绕候选人出色的履历和优秀的素质展开,介绍的是候选人过去做过什么。但对选民来说,优秀的过去只是成为人大代表的必要条件,他们更关心的是候选人将来能为他们做什么。不优秀的人不能够成为人大代表,但是仅仅拥有优秀履历的人,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而将来能为选民做什么,在候选人的宣传中则很少见,选民无法得知候选人将怎样为自己服务,就如有选民在网上说的:“我都不知道他们当人大代表想干什么,我为什么投票给他们?”
因此,当选民的投票行为与选民利益缺乏关联时,选票对于选民也就不重要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有些选民就不妨选择用这张对自己并不重要的选票“娱乐”一把。
进而,这种“娱乐”行为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对国家来说,选举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仪式。在选举的过程中,国家获得合法性;在选举的仪式中,国家则要通过对选举仪式的营造,获得其神圣性。就如同西方中世纪国王的加冕礼和中国古代皇帝的封禅。在加冕礼上,教皇为国王戴上皇冠,国王由此获得上帝的授权;而在封禅仪式中,皇帝向上天请愿,进而得到天命。而在现代国家,虽然选民所选择的候选人未必能够当选,但选民参加选举仪式,就已经具备意义,它塑造出一种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投好庄严一票”意味着所有参选的选民对共同体的认同,他们的投票行为不仅仅意味着个人利益或是仅仅是为了让某个人当选,也意味着他们对国家本身的制度和规则的认同。而一些选民将“庄严的一票”投给“好庄严”则意味着他们通过不合作、戏谑的方式从个人角度试图解构国家获得合法性的过程。
但需要指出的是,少部分人的戏谑,并不代表国家在获得神圣性的努力上失败了,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投票行为已经体现了他们的认同,构建出了国家的合法性。而要求国家从所有人处获得全部认同,在多元社会是完全不现实的。从成熟民主国家的经验看,在美国,历次选举中米老鼠、超人、蝙蝠侠都会获得大量选票。
加强候选人与选民的利益纽带机制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建立利益纽带机制的基本逻辑出发,在不涉及制度框架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解决基层人大选举政治冷漠问题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在候选人协商过程中,应注重对候选人履职能力的考察和培训。虽然,当前的选举工作要求中,也强调对候选人的履职能力考察。但在选举委员会和选民代表的协商过程中,候选人的履职能力往往被理解成候选人的能力,特别是候选人过往经历中是否拥有足够出色的履历和他在本职工作中的业绩,而忽视了考察候选人对人大工作的了解程度,候选人的参政立场,候选人关心的议题议案、候选人打算怎么样为选民和选区服务等方面的考察。所以,经常导致“人大代表选举”变成了“先进工作者评选”,而选举过后,“先进工作者”们在本职工作中依然表现出色,但在新的岗位上往往无所作为。
因此,在今后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候选人考察和协商过程中,不仅应当考察候选人以往的工作业绩和能力,也应当加强对他的参政纲领、具体举措等方面的考察。同时,考虑到我国选举政治传统尚比较弱,选举委员会也应当主动为候选人开展一些关于人大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先进人大代表工作案例的培训,进一步促进候选人履职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人大代表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应主动和选民建立起利益纽带,成为选民输出利益诉求的渠道。目前的选举过程中,候选人很少向选民介绍他所关注的议案议题,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选举法禁止拉票的规定导致的,候选人因为被禁止拉票而不能向选民介绍自己的参政纲领,强调要废除这一条以改进选举效果。这一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从制度设计的目的上看,我国选举法禁止拉票是出于杜绝金钱政治的考虑,金钱政治在国外的选举中已经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在我国基层选举中贿选现象也层出不穷,因此选举法这一条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一条并不能过度解读为禁止候选人向选民介绍自己关注的议题议案,实际上,选举法并没有禁止候选人向选民介绍自己的参政纲领以及合法的政治承诺(例如多长时间接待一次选民,如何回应选民要求等)。此外,选举委员会也会组织相关宣传介绍候选人的情况和参选宣言。但是目前,候选人的宣传内容大多较为宽泛空洞,缺乏实质性内容。例如,许多候选人都反复强调自己政治可靠,拥护党的领导。候选人确实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但是拥护党的领导是每一个普通公民的基本要求,不能成为一个候选人参选宣传的主要内容。一个候选人参加选举希望能代表一定数量的选民,就至少要表现出比普通公民更强的政治素养和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
第三,在人大代表当选之后的履职过程中,当选代表应当经常地、主动地向选民介绍人大的基本工作,介绍自己所提的、所关注的议案议题。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在电脑普及率非常高的城市选区,这并非难事。相对前两项措施的短期,第三项措施才更为根本。一方面,虽然我国基层政府要比基层人大强势,但基层人大也并不如坊间所言就是一个“橡皮图章”,它在我国的政治运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大代表应当经常系统地向选民介绍所在人大近期的工作,包括人大对区域发展整体规划的制订,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审议以及对基层选民利益诉求的回应,让选民从整体上切实了解到人大的重要性以及和他们利益的密切相关性。另一方面,当选人大代表还应经常收集选民的利益诉求,提出议案,并向选民汇报他的提案情况,让选民从个体上能感受到他所选出的基层人大代表是能够代表他的利益的。如果能做到这两个方面,选民自然就会关注人大工作,并在下一次人大选举中积极参与其中。
注释:
[1]羽戈:《不甘沉默的大多数》,凤凰网2011年12月9日,h t t p://f i n a n c e.i f e n g.c o m/o p i n i o n/x z s u i b i/20111209/524 6579.s h t m l。
[2]数据由复旦大学选举委员会提供,但因为投票是按院系划分为不同分选区进行,其中一些分选区在计票时,将投给“好庄严”等名字的选票直接记作废票,未予统计。因此,文中数据是选举委员会根据部分分选区数据总体估算而来。
[3]谢俊红:《我国人大代表选举中高校学生政治冷漠的成因与对策》,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张树辉:《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探析》,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4]【美】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李柏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美】阿伦·李帕特:《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1945~ 1990年27个国家的实证研究》,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复旦大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D U YR2 0 12 0 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