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灾难与宗教的价值——对自然灾难的人文关怀

2012-12-21

党政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灾难科学技术人类

闵 丽

自然灾难与宗教的价值
——对自然灾难的人文关怀

闵 丽

近年来,各类突发性的严重自然灾难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在巨灾面前,科学技术的预测和防范手段因其有限性而受到人们的质疑。科学技术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状态,根植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困境,即人类认识能力与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和理性指向对象(自然界)的无限性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境况使人类始终面临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宗教信仰的内容由于具有完满性、本原性、规范性和超验性等特征,因而它能给身处逆境中的人们提供一个不可证伪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与之对应的行为准则和奖惩办法,以慰藉受挫的心灵,帮助人们重树生活的希望、勇气和信心。这便是宗教之所以能够始终与人类生活形影相随的根本原因。

自然灾难;宗教信仰的特性;宗教

自2004年印尼发生大海啸之后,又相继发生了中国汶川地震 (2008.5)、海地地震(2010.1)、智利地震 (2010.3)、冰岛火山喷发 (2010.3-5)、日本“3.11地震与海啸”(2011年)、土耳其地震 (2011.10)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难。这一系列灾难先后吞噬了60余万人的生命,伤残更是不计其数,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这些巨大的自然灾难,现有的科学技术暴露出明显的不足。因为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人类既难以准确预测更不能控制灾难的发生,从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这使科学技术的有效性甚至人类的认知能力受到某种质疑。在严重自然灾难频发之际,对于广大灾民而言,关于灾难的缘由需要解释、恐慌的心灵需要安顿、绝望的生命需要拯救。在科学技术的效力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宗教信仰便成为解释灾难缘由、安顿恐慌心灵、拯救绝望生命的一种方法,并在灾民中得到更大认同。来自灾区的调研报告表明,部分灾民因灾难而成为宗教徒,而原来的宗教徒则在灾难之中更坚定了原有的信仰。①事实表明,具有一定解释、慰藉功能的宗教,与处于自然灾难中的人之间存在更高的相关度。那么,灾民为什么需要宗教?在灾难中宗教影响扩大的原因究竟何在?

一、自然灾难与人的生存境遇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内部的变动对其自身而言无所谓好坏,因而也就无所谓灾难与否。但是,对依存于自然界的个人和族群而言,自然界的任何显著变化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其生存状况。其中,自然界的某些重大变化,如暴风雨、地震、海啸、火山与泥石流等,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大的危害,因而被人类视为“自然灾难”。人类从诞生以来,灾难性的自然变化便始终存在,人们亦无时不在寻求化险为夷的方法。人类认识与克服自然灾难的活动从属于主客体关系的范畴。在人 (主体)与自然 (客体)之间,始终存在着认识与被认识、控制与反控制、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是古今中外每一个体及其族群所面临的、且无法绕行的共同根本问题。个人及其族群的生命延续过程,主要由一系列满足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组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预警和规避自然灾难,以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已创造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迄今为止,人类仍然面临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即人类认识能力及其工具理性的有限性,与理性指向对象 (自然界)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所谓工具理性,即理性的工具化,是指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地发明与运用具有更高效率的工具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是其重要的物化形态。工具理性的有限性和认识对象的无限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以下后果:第一,作为工具理性对象化的科技手段,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重大自然灾难的发生。自然界尚未成为人类理性所能完全掌控的对象,即人类无法完全把握自然界内部运动的无限因果关系链条,从而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趋势,当然也就难以准确预测和控制重大自然灾难的爆发。这一后果导致人类始终面临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威胁。第二,自然灾难发生之后,科学技术难以完全消解灾难给人带来的恐慌、畏惧、痛苦、无助、绝望等负面心理感受。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用理性思维方法认识世界,它强调客观性原则,既排斥脱离客观实际的各种主观设定,也排斥直觉、想象、情感、“顿悟”等把握世界的非理性思维方式。科学技术这一理性化特征,使其缺乏缓解、消除人的内心恐惧、哀愁、痛苦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手段。

人类为了不断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境遇,总是希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借助物质技术手段,谋取更多更好的生存资料。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拓展和优化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但受人类自身认识和控制外部世界能力的局限,一旦发生突发性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家毁人亡,人们也极易陷入世事难料的无奈与沮丧之中。这是人类苦难之所以形成的重要根由,也是人类真实的遭遇和生存境况。人的这一生存境遇,迫使人们重新确认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自身能力的局限性。这便是宗教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和深刻的现实依据。

二、宗教信仰的特性

未被人类认识、驾驭,且威胁着个人和族群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之力,常常被赋予神秘性、神圣性等属性,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这是宗教信仰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所谓宗教,即个人或族群对超越于人类自身能力之上的神秘力量的意识与回应。宗教以信仰为基础,具有不同于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意识形式的特征。概括地说,除无神论宗教 (如印度佛教)以外,中外历史上诸多有神论宗教都具有以下相近或相同的特性:其一,完美性。宗教给人呈现并确证人的能力所无法企及的万能者,并描述一个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诗化世界。在万能者创造和居处的世界 (如道教的仙境、佛教的净土、基督教的天国等)中,没有贫困、暴力、疾病、痛苦、死亡等俗世中令人畏惧且力图逃避的灾难存在,因而是不存在任何缺陷的圆满世界。其二,本原性。宗教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本质以及人的命运等问题的阐释体系。在该体系中,宗教设定了一个现象之外的本质、结果之先的原因、推动万物运动的不动者。也就是说,宗教是从终极、本原的维度,阐释现象界的成因与变化趋势的。其三,规范性,即宗教以特有的思想观念体系为标准来规约信徒的言行。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真理观、价值观、道德标准与审美观等思想观念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信徒评判“真”“假”、“好”“坏”、“善”“恶”、“美”“丑”的标准。在宗教信徒看来,经验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是本原性存在者的创造物,这种创造物因其暂时性、条件性和相对性而被视为假象、空无,唯有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终极者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因此,在宗教徒看来,肯定终极力量存在的认识被视为真理,而关于现实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则是相对的、暂时的;本原性存在者全能、全善,它不仅创造世界万物与人类,也能消弭人类遭遇的各种灾难,因而是“好”的、“善”的;以信仰为圭臬,其言行即美,反之则丑。每一宗教的真理观、价值观、道德观及其审美观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从而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完整、特殊的思想信仰体系。此外,为了激励信徒强化信仰,各种宗教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奖惩体系,如末日审判、天堂地狱、生死轮回等说教。为了趋利避害,信徒必须接受所信仰的宗教的指引。其四,超验性。与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不同,宗教主要求助于超验与想象的思维方式。具有无限性和终极性特征的宗教信仰对象,无法被科技手段检测或个人的感官直接认知,而只能依靠臆想或逻辑推演证明其存在的真实性。信徒只能凭借宗教信条的指引,在想象中勾勒关于超验世界的图景,并体悟神灵的启示。①摘引笔者在《对话宗教与灾难》(笔谈)中的一段话。学诚、王卡、郑筱筠及本文笔者参加了笔谈。笔谈内容刊发于《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4期。

宗教的上述特性,使其社会功能、影响社会生活的具体方式,有别于文学、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即宗教能够更直接、强烈地影响和控制信众的思想和言行。对于身处逆境、面临生死祸福转折的灾民而言,宗教关于灾难与救赎的思想,具有科学与意识形态话语所不及的影响力。

三、宗教信仰在灾民精神生活中的价值

对遭遇灾难的人而言,宗教因其自身特性而具有独特的功能。由于宗教给人呈现了一个万能者以及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诗化世界,因此对身处苦难中的人具有重要的慰藉作用。万能者的存在及其拯救能力为生者提供了继续生活的勇气,也为死者设计了一个往生的美好世界。各种宗教都以自己的方式描述了消除灾难、获得幸福的途径和方法 (如基督教的善行、道教的炼丹术等),因而能帮助身处逆境的人们,重树摆脱灾难的希望、勇气和信心;在宗教看来,存在于人类之上的超然力量,不仅是现象界的本质、一切变化的根源,也是人的命运的终极裁决者。宗教的宿命论与因果循环论的言说方式,有助于缓解人们在逆境中产生的恐慌、无奈和茫然无措的感受,帮助人们明了突发性灾难的必然性和终极根由,并形成适应重大灾难的心态及其应对方法,以摆脱灾难带来的痛苦与纷扰,安顿困惑不安的心灵;在宗教语境中,是否践行某种宗教信仰的真理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信徒能否进入诗化世界的前提条件。由于宗教借助天堂地狱、生死轮回等说教来规劝人们弃恶向善,因而能有效地引导人们践行宗教信条,并在这一过程中使人获得皈依之后将被拯救的安全感;由于宗教的诗化世界在彼岸、在未来,人们无法直接获得关于彼岸或未来的体验,因而它难以被证实或证伪。宗教的这种超验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回避对其信仰的“真”、“假”质疑,以减少信徒的困惑、增强其信心。这也是宗教能够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对处于逆境、面临生死祸福转折的灾民而言,具有完满性、本原性、规范性和超验性等特性的宗教,能够给人提供关于灾难缘由的独特解读,因而有助于慰藉灾民惶恐的心灵,帮助人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念。由于宗教具有独特的解释功能与慰藉功能,因而灾民需要宗教,宗教也能在灾难中扩大影响。可以说,宗教之所以普遍存在于人类每一族群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释世界的认知体系,以及化解灾难的方法设计,从而给命运多舛的人类昭示出生存的信念、原则和方式。

千百年来,宗教是谬论还是真理,从来不乏各种见解和争论。但是,宗教始终与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人类族群形影相随的客观事实,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变。即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理性主义思潮不断扩散的今天,宗教仍然存在,而且信教人群甚至还有扩大的趋势。之所以如此,源于现在的科学技术及其对应的价值体系,仍然无法完全解释变动不居的世界,并提供预测、控制自然灾难发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频频发生于诸多国家的自然灾难及其巨大的破坏力,迫使人们进一步反思人的理性能力的有限性问题,重新检示人类现有行为方式的合理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功能的宗教,便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出来,并对当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这一现象说明,从“真” “假”维度考量宗教现象,并用科学实证方法否定宗教及其存在价值的做法,是无用且无益的。如果说,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在压缩宗教生存空间的话,那么,科学技术所面临的更多问题、特别是突发性重大自然灾难的不断增加,以及科学对准确预测、控制这些灾难的功能缺失,则扩大了宗教的生存空间。

科学技术与宗教各有其优长,也都具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缺陷。因此,对待两者都应持包容的态度,应肯定两者之间某种程度的功能互补关系。果如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便能得到更充分的显现。

G122

A

1008-9187-(2012)01-0122-03

① 参阅刘宁、张海滨《灾后宗教文化恢复重建的紧迫性、重要性及基本原则——来自5.12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调查与思考》闵丽主编,《灾难与人文关怀》第325-340页,巴蜀书社2010年1月出版。

2008年度四川大学哲学社科重点项目“宗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闵丽,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 成都 610064。

马国祥〕

猜你喜欢

灾难科学技术人类
雷击灾难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