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忠”道“义”

2012-12-21姜龙飞

世纪 2012年3期
关键词:伦理观忠义伦理道德

■ 姜龙飞

1956年9月,中共开八大,米高扬带苏共代表团参加,遇上彭德怀。

“‘米高扬同志,’彭德怀像尊铁塔,近在咫尺地墩实在这位苏共代表团团长面前,以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纯朴性,不拐弯不打结地当面诘问:‘为什么斯大林生前你们都喊他天才、英明、万岁,可他死后你们又骂他漆黑一团?’”

这是我从权延赤的一部纪实长文《龙困——记贺龙》中看来的。短短百来个字,至少传达了两个人的价值观。一是彭德怀的,二是作者的。两个人推崇的是同一种以忠诚为最高境界的价值观。

权延赤插叙道:“米高扬脸红了,这一问关系到政治人物的政治品质。”“政治”这个字眼太敏感,我这里撇开不谈。与其说忠诚与否是政治问题,倒不如说是伦理道德来得更妥贴,也更“安全”。

伦理的好处是可以把人放在同一个层面上理论。

时至如今,我们中国人的伦理观依然没大变,权延赤的文章就是明证:背叛是不能容忍的,逆臣必天下共诛之。

正统伦理观所强调的忠诚,通常是由下而上的情感所指,一般是不对等的;只听说臣忠于君,没见过君忠于臣。君之所忠,充其量是社稷、天下这些极其含糊的抽象物,连“人民”这种实指的对象也是要被剔除的。

所以民间往往不爱单挑一个“忠”字,而是把“忠义”二字连在一块儿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忠。奈何忠得极端,寻常人等少有这个承受力。而“义”是双向的,你有来情,我有去义。义者,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也;士为知己者死也。义的基础是投缘,是相契,首先有彼此的情感沟通,有交流和默契,然后才有义。因此,义是很符合市民阶层、或曰平民阶层价值观的伦理道德。江湖义气、哥儿们义气这些个概念,虽然听起来下三滥,甚至为黑社会所钟爱,却大大地拥有市场。

义字的市场之广大,且不说那些无以名载的,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爆得大名、口碑了得,被黎民百姓世代颂扬讴歌的,就多得不胜枚举。其中要数关羽的名头最响亮。

关羽为人,首重义气。他的重义,非同一般,不是单纯的以义论义,而是在忠、义不能两全时,弃忠尽义。这和传统的、以忠为上选首选的伦理观大相径庭。

《三国演义》使“义”临驾于“忠”之上,是平民意识高涨的结果,他们觉得“义”要比“忠”来得更实惠,更有利于自己。在《三国演义》漫长的成书过程中,这种发自勾栏瓦肆的意识,侵淫并厚积为一种颠覆性的文化需求,于是假罗贯中之笔,将其理想化、实证化了。其中的微妙在于表现出一种和正统的伦理观相悖的价值取向。然而一部小说又哪里当得了如此重负,最终还是玩不过大权在握的统治者,结果忠和义被他们一并掳了去。忠义纠结一体,全为弄权人所驭。自宋至清,历代皇室不仅赐封关羽“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等一大堆头衔,还曾把《三国演义》钦定为贵族青年的必读书,其用意真是再明白不过了。只要你效忠,可以不问手段,不计德行,无视世间一切伦理。以至从古到今,不论男女老弱,写效忠信和告密的人总是前赴后继,不绝如缕,且毫无道德亏欠的心理障碍,也就可见这种奴化教育的收获之彰著啦。

猜你喜欢

伦理观忠义伦理道德
玉米转录因子ZmbHLH91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应答
传话游戏
数据挖掘技术在内河航道维护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新的伦理道德文化的迁移与重塑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析董仲舒“五常”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主义伦理观的反思
从红色和白色看中日两国的伦理观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医患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