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2012-12-21邓秀梅

理论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大学生

邓秀梅,吴 铁

(1.西北大学,西安 710069;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 710061)

高校素质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邓秀梅1,吴 铁2

(1.西北大学,西安 710069;2.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西安 71006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界的共识。新时期我国的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及水平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

高校;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2010年颁布的“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素质教育关涉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要求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并强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1]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基于对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反思,从1995年起,我国高校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知识教育不太重视育人的片面做法,开始实施素质教育。十几年来,各高校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效果和经验,但是距离素质教育的目标还相差较远。许多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套路来进行,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大学生进行研究,没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和开展素质教育,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随着主体教育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推行,高校教育界开始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2]

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因此,其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手段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1952年提出的,他主张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即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作用的条件下,提高学生原有的智能水平,完善其独特性,促使其社会化,培养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3]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大会宣言就要求各个国家和高等学校的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包括参与教育重大问题讨论、评估、课程及其内容改革,制订政策与院校管理等等”,“以学生为中心”首次见诸联合国机构的正式文件,从此这一提法逐渐成为权威性的术语和全世界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4]

由此不难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将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在情感互动性、参与性和双向反馈等方面重视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教育内容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尊感、增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其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适应变化和学习,培养能终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人。然而,在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任何一种教育活动,如果没有参与者的个体自觉,教育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实践证明,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为人所接受,外部条件对人发生作用必须通过人本身的实践。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和一路升学考试的单调的学习经历,很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其观念和思维方式仍然沿袭的是通过学习成绩来衡量自我,他们注重实用性,表现出片面的功利性取向和短视行为。在长期的被动学习之后,他们不知道怎样面对其他的学习形式,如何主动学习。

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也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上有偏差:如有的学生认为素质的高低对他并不重要,他有硬关系就能找到好工作;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多读几本书;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唱唱跳跳等等。他们没有危机感,参与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更不会主动组织活动,使得高校的许多素质教育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提高广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认同感,增强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应该是开展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目前开展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无法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各个高校使出浑身解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采用各种形式开展素质教育,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大学生却不买账,反而认为学校没有做好素质教育这项工作。例如,2011年,余嘉以上海地区11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为对象,对大学的素质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学校文体活动的评价上,只有18.5%的学生认为丰富多彩,而印象平平的学生多达57.2%,甚至还有24.3%的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对学校学术氛围的评价上,学生认为很好和较好的只有27%,认为一般的高达57%,认为较差的还有11%。正如这位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素质教育的推进速度、质量水平与学生不断增长的、对素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5]

产生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心理的飞速成长时期,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也很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影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速发展,这些从小就接触网络的新时期大学生,网络中的各类资讯对他们的思想观点和精神世界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提升,由此形成素质教育的效果与学生期望值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一方面,高校的素质教育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参与素质教育的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教师的水平尚需提高,各种原因导致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内容和手段陈旧,教育效果欠佳。此现象要引起高校的重视,要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

3.高校素质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交流较少。大学生最终要进入社会,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也将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造社会。然而,当代很多大学生由于处于高校的象牙塔之中,对社会现实了解甚少,个体的理想和人生目标无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们不清楚自己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怎样发展和完善自己。熊汉忠在201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发现:对“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素质”的一题的调查结果差异很明显。在问卷所列举的16项素质中,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排在前三位的素质依次是:“沟通能力、专业技能、适应能力”;而“道德修养”(第9位)、“工作热情”(第11位)、“协作能力”(第12位)、“刻苦精神”(第13位)、“进取心”(第14位)等这些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则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6]在实行了十几年素质教育之后,这个调查结果说明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这种教育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应该引起高校和大学生的高度重视。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新时期高校素质教育的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能真正体现出把教育的目的指向人这一教育真谛,确保素质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素质教育改革、创新与实践应当以大学生为中心,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的载体、方法、模式,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参与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从战略和长远的角度出发,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努力做到在心理上接受,在行动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挖掘自我的潜能。

在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下,许多大学生忽视了自身作为教育主体的地位。高校要引导学生改变当前在教育认识上的误区,摈弃传统的“单向灌输” 的教育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广大学生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广泛运用学术报告、专家论谈、报刊、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尽可能地调动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差距,明确目标,增加成才的紧迫感和对素质教育的认同感。

国家和高校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来保障大学生参与素质教育。若想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进程,提高实效,就必须进一步坚定人们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念,加快与加强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政策与立法进程与活动,为其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7]让广大学生了解素质教育内涵即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和豁达的人生观 。[8]使广大学生明确素质教育并不是增加几门人文学科的课程或修完几门课程就完成了任务。素质教育也不在于学习多少知识,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只有调动了学生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使其从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化为一个主动的自我教育者,才会自主性参与、接受和认同,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和良好自我调节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

2.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组织和设计素质教育活动内容。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必须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成长阶段与水平的有机结合,使教育手段、措施和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发展的要求。但是目前素质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即使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往往是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自己组织设计的活动很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对活动的效果也不满意。学校可以搭建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设计活动,增进学生的做事能力,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达到能力的自我完善与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活动还可以增进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互相了解、互助合作,培养协作精神,发挥团队的力量为社会大众服务。

当今社会信息迅猛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他们学习、生活乃至将来工作所需知识的一部分,大量的知识要通过各种实践去获得,参与素质教育活动对他们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许多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形成了知识灌输多、实践体验少的特点,存在着知行偏离的现象,他们的知识大多数是书本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不要担心学生犯错误,即使是挫折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3.“走出去,请进来”,实现素质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无缝对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限于高校本身,必须打开校门,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联动,共同努力推进。[9]一方面要“走出去”,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在企业、科研单位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深入街道、社区、乡镇,推动科普宣传、扶贫助困工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请进来”,聘请社会各界先进人物作为兼职素质教育导师,请企业、团体进入大学校园,通过各种方式与大学生交流、沟通,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社会知识,引领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忧患意识,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素质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社会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一方面,社会实践的环境远比校内学习环境要艰苦,但是社会实践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若要有价值地生存和发展,要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就必须充分发展个性、增强自主性,而这种个性、自主性只有与群体意识、合作意识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能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也才能在未来社会实现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让学生走出去,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使他们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加快成熟,懂得人生艰辛、幸福不易,还会培养他们正确处世和进行社会活动的能力。

通过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出活跃、健康、交流的文化氛围,开拓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的变迁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与社会上各个阶层和团体的互动,熟悉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现行政策。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文化意识、服务意识、环境意识等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拓宽认识,增强其思想能力,启迪其智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一个创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素质提高过程。

4.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成为一种不可扭转的趋势。从世界的教育改革趋势来看,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改变。电脑已经使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重要的不是学生拥有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是否会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我教育能力是大学生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动力、能力、给养的基本途径,是大学生得以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自我教育能力表现为学生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能充分利用好书籍、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良好的学习机会,具有对新事物学习与认知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

我国学者欧阳康教授提出在素质教育中要注重“全员自育”的观点,他主张把传统的“全员育人”与“全员自育”相结合,强调以全员自育为主。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育人体系才可能发挥作用。他认为素质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外部信息向大学生内在心理和社会要素的转化,引导学生提高自我转化的能力,引领他们的思想进步,加速他们的成长过程,重视学生个体人生的体验与感悟。[10][11]

因此,在素质教育中要教导大学生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学习的自愿、自觉和自主,在学习中做到自我导向正确、学习设置合理、学习方法科学、自我监督到位和自我调节及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人生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善学能习,善于以所学知识、理论付诸实践,结合实际以学致用,以用促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追求学识和人格的不断进步。

[1]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1).

[2]李瑞贵.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及实施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64.

[4]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5]余嘉.“90后”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研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

[6]熊汉中.2012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J].新浪网,2012.

[7]苏君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阻滞因素与误区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7).

[8]周小旗.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6,(9).

[9]郭大成.继往开来 精研深践 全面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和水平[J].中国高教研究,2012,(1).

[10]欧阳康.生命意识 素质教育 人生境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2,(2).

[11]欧阳康.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实践导向[J].教育研究,2012,(2).

G641

A

1002-7408(2012)011-0106-03

邓秀梅(1965-),女,江苏徐州人,西北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理论;吴铁(1968-),男,陕西华县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务委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政策、干部教育。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