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系
2012-12-21陈其胜
陈其胜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岳阳414006)
略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关系
陈其胜
(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湖南岳阳4140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探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线;实践原则;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一探索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切实发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导向、思想引领和方法指导作用。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历程
实事求是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形成、确立和发展的正确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真实地记录了我们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客观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逻辑。
1.“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趋于自觉。实事求是思想是同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正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思想倾向,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倾向。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在党内曾一度占据统治地位,它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了的巨大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为了反对教条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明确提出了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一条是“唯上”、“唯书”的保守路线,一条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111-112“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115强调这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116毛泽东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概念,论述了思想路线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中国革命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标志着我党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觉探索。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地位的确立: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走向成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过程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走向成熟。
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从世界观的高度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科学论述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938年10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了系统而深刻的阐述,毛泽东在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概念,提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2]522从思想上开始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唯物而辩证的阐释,赋予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形态。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全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被全党共同接受。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努力倡导的党的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最终确立。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基础,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问题。我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正确思想方法引导下,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局面: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开辟了中国革命新道路,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创新: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突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恢复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根据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深刻内涵,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深度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遗憾的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艰辛但没有获得理想效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邓小平经过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确立实事求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地位,把党的思想路线变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探索,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在探索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历史飞跃及理论构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巨大变化,赋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以与时俱进的新要求,提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丰富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深化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可以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能够沿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深化,都得益于实事求是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内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它规定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规定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内在关系,表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前提,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的思想追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它具有真理的“普遍性”,提供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与方法,解决了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苦苦寻觅而又无法解决的“中国往何处去”这一根本问题。然而,“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因此,不管是中国的革命还是中国的建设,既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公式,更不能墨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践告诫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左”倾盲动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者,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绝对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不对中国特殊国情作深入研究,不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只能导致中国革命的挫折和失败。历史也雄辩地证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领导中国革命摆脱困境并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引领中华民族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说是正确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深刻认识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基础上,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从根本上说是正确处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科学判断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内容上说,就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实事求是的途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实际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忽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任何理论,也离不开生动的实际,脱离实际,理论就不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关系作过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820对于“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毛泽东强调:一方面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研究和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在实际运用中形成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实事求是:蕴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理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表现形式上说,就是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族文化的关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实事求是作为核心,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在于它以民族形式出现,与中国优秀文化有机交融,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2]534“实事求是”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典型命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4]801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典型命题解释马克思主义,又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和原则改造“实事求是”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正是这种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时,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价值目标看,就是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理解、掌握、运用,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强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离不开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要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为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毛泽东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5]任何一种理论,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任何一种理论,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不断丰富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通俗的理论、朴实的语言、多样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向广大工农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大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人民群众实践的思想武器。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运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活力
实事求是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根本的实践原则。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方法,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解放思想:破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认识障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包涵了“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基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解放思想,就是要扫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障碍,激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活力。解放思想遵循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邓小平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6]解放思想的前提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之基、立国之本,这个“老祖宗”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从客观现实和实践出发,探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反对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左”的错误思想、右的错误思想,排除各种习惯势力、主观偏见、思想僵化和盲目崇拜等的干扰,敢闯敢试,勇于突破。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第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第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第一个重大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2.从实际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必须扎根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核心的就是把握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但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7]才能发挥其强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面、准确、深刻把握中国国情,“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633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事实上,从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平方式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以中国特殊国情作现实依据,以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基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鲜明的实践特色。
3.与时俱进: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色,保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旺盛的生命力。与时俱进,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理论上与时代同进步,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要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检验和丰富这一伟大学说。坚持与时俱进必然要求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伟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保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思想活力,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4.求真务实: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根本的就是求真务实,把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更具创造力。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把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相结合,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主体。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革命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制定正确政策和采取多种措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真正激活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增添了创造力。毛泽东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当作一切言行的最高标准;邓小平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融为一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作为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目标和宗旨,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目标。
结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回顾历史,我们看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就沿着正确轨道前进,反之,就遭遇挫折甚至失败;理性审视,我们得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发展的互动性、思想内容的融洽性、实践要求的契合性;立足现实,我们坚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导向和科学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必须不断提升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境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础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
D61
A
1002-7408(2012)011-0067-04
陈其胜(1963-),男,湖南华容人,湖南理工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