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监管别“里外不是人”

2012-12-21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36期
关键词:瘦肉精监管部门科学化

食品监管别“里外不是人”

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面对政府监管部门的频繁抽检,光明总裁郭本恒满腹“牢骚”。他说,去年监管部门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这么抽(查)会抽死人啊!”

抽检多了,企业抱怨。抽检少了,民众抱怨。政府监管部门似乎一下子进退维谷,变得“里外不是人”。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平心而论,大至食品安全,小至乳品安全,之所以令民众不放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监管的放松甚至缺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又在于监管失灵。

去年媒体报道瘦肉精事件时,有一个镜头至今记忆犹新。只花了200元钱,就让严密科学的检疫制度失灵,120头猪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三大证明全部买到。生产“毒胶囊”的企业也被不断抽检,但抽检的产品是企业提供的样品。只要企业出点钱,掌管着“认证公章”的部门,就会毫不犹豫地盖上无机食品认证的大印。如此监管,弄虚作假,危害更甚。

即使监管没有搞权力寻租,也应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不在数量而在质量。在一些地方推行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常常陷入这样一种怪圈:食品安全问题一起,民众呼吁加强监管时,便提高监管次数,集中轰炸。食品安全焦虑初歇,监管就放松下来。这体现的乃是一种僵化的被动治理思维,实质仍是一种不负责任。因为如果监管本身存在着管理漏洞,监管再频繁也无用。如果监管本身很“优质”,监管频繁则是扰企。

监管需要成本,企业接受监管,同样需要花费成本。就拿抽检来说,作为监管的一个具体形式,抽检过于频繁,对于良心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种无谓的伤害。因此,政府监管部门更应当着眼于监管本身,提高监管的科学化水平。事实上,以前曾有过“免检”制度,也就是对那些良心企业、抽检无一次不合格者,推行“免检”。然而,这一好制度被潜规则抹了黑,或成一些监管部门寻租的工具,或令企业放松自我要求,最终使一些“免检”成了坑人的代名词。因此,确保监管的科学化,一个重要方面仍然在找到防范官企勾结的有效途径。

还有一些监管,由于标准不高,导致监管次数再多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隐藏的问题根本查不出来。比如近年在食品中出现一些神奇的化学名称,直到问题出现后才为人所知,才加强对此类物质的检测监管。再比如,去年媒体报道双汇公司自己有十八道检验,却不包括瘦肉精检测。这些情况表明,监管的标准必须领先于问题的发现,领先于民众的期待,应及时关注食品安全领域有毒、有害物质的变化,及时前置检测关口,把危险排除在食品入口之前。

监管者的自我管束提高了,才能防止权力寻租。监管的标准严了,才能有效排除危险。监管的手段科学了,才能提高监管效率,减轻企业负担。这正是企业和民众所期望的监管。

猜你喜欢

瘦肉精监管部门科学化
流翔高钙,实现葡萄科学化管理助农增收
扬州江都区推进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
监管部门严查直企退换货
瘦肉精(硫酸沙丁胺醇)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分析
党建科学化的内涵探析
统战工作科学化:一个整体性叙述
天津市场猪肉中瘦肉精含量的调查与分析
指纹自动识别技术在公安监管部门的应用
“瘦肉精”产销网基本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