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万千望白云——《鳌山白云》与南山文化
2012-12-21关义秀
□关义秀
以白云入诗,文学史上不乏其人。李白的浮云蔽日,写奸佞蒙蔽君王;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慨叹世事茫茫;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表现了一个政治家高瞻远瞩的胸襟。
元朝大诗人王仕熙的《鳌山白云》也写白云,被称为崖州八景诗之首。
青山宛在海之东,赑屓浮云逐晓风。
直上有如香吐兽,横围还似带彩虹。
寻仙武帝身难到,断足娲皇迹已空。
绕谷穿岩飞不定,沧波无际雨蒙蒙。
鳌山即今南山,神话传说中,鳌是南海一只巨大的怪物,头生得似龙非龙,头颈像龟,尾巴却像大鱼。六只大鳌是龙王的子孙,它们却不听管教,在南海行凶作恶,搅得人畜不得安宁,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驯服了它们,并令六鳌化身为鳌山,从此,鳌山就成为一座有着神秘色彩的名山,跟佛、道结下不解之缘。唐代著名高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去弘扬佛法,遭到狂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十四天,最后在鳌山西北麓登岸。他将海水打湿的经卷在岸边的坡地上晾晒,这块坡地便被崖州人称为“晒经坡”鳌山与鉴真和尚的传说也随之代代相传。
千百年来,鳌山吸引着多少目光,南宋时,吉阳军(崖州)知军毛奎,就游览鳌山,写下《小洞天记》,还留下许多石刻;清时,崖州书院助教孙元度写了《鳌山探胜记》,以其具体的游踪,展示了鳌山的地理形胜,让人如临其境,目睹它的海山奇观的迷人特色。孙元度还引用旧闻,说鳌山中的大小洞天,“为宋太守毛奎升仙处”。这就更增加了这座龙山、圣山的色彩。
鳌山距崖城南二十里,枕海壁立,气象雄伟,有幽洞之奇,石磴层叠,古木交荫,万仞泉水,清冷可掬。然而,鳌山可写的景物多,王仕熙为何着笔于白云呢?
一年四季,鳌山祥云缭绕,气象万千。白云不失为鳌山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鳌山作为一座圣山,它跟洁白的祥云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自古以来,白云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一个主题,如上面提到的王维诗作便是一例。王维写终南山白云,王仕熙写鳌山白云,可为类比。在这首诗里,诗人把白云作为圣山的一种象征物来写,借浩瀚的大海衬托鳌山的气势,借相逐的晨风写猛壮有力的浮云,可谓下笔千钧。他也借大山写白云的灵动。“直上有如香吐兽”,状写白云如香烟缭绕,有如神兽;“横围还似带彩虹”,则写出彩云如带如虹的神采。这里所写的其实是圣山有代表特征的祥云,它有别于李白等人笔下的白云,这营造了圣山的氛围。
虽然鳌山远在天涯海角,但它是传说中的龙山、圣山,即便如求仙好道的汉武帝也不能涉足其间,古帝王女娲折断鳌足支撑四极也没有留下踪迹,这反而能够见出时空的旷远,显出它的神秘。诗人在诗中引用这两个典故,其实是从侧面说明鳌山是仙山,是佛道文化的发祥地。
所以,该诗对于南山佛道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但是,诗人是个被放逐之人,他再达观,也没有王维那种闲适心情,流淌不出《终南山》那样的诗情。他倒是触景生情,在写景中融进了蕴积在心底的人生感悟,笔触显得飞动而苍凉。“绕谷穿岩飞不定,沧波无际雨蒙蒙。”阴云飞动,烟雨迷蒙,此地气象的变幻,使人联想到虚幻缥缈的仙境,也让人想到人生飘浮不定,这是诗人流露出来的人生喟叹。
总之,《鳌山白云》一诗,既传承了南山文化,形象地反映了南山作为佛道文化发祥胜地的地位,又在其中寄寓人生感慨。全诗富于想象力,颇为大气,充满浪漫色彩,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之前,宋代崖州知州毛奎对大小洞天的开发做了许多工作,并写了《大小洞天诗序》,但其影响不如王诗深远。
从王仕熙以后,南山和大小洞天成了后人歌咏的题材。明朝被誉为岭南巨儒的钟芳、明广东提督学政张习、江西临江府同知王佐等人都有咏颂南山的传世诗作。清朝崖州知州嵇震写了同题诗作:“岿然秀岭海之隈,日射金鳌霁色开。云似苍梧常突起,山疑蓬岛忽飞来。中藏蛟蜃虚无市,时露神仙缥缈台。独向最高峰上立,青莲何处思悠哉?”崖州知州钟元棣写了《鳌山叠翠》:“一山横海镇中流,翡翠屏开护此州。破晓烟云飞岭岫,入秋岚影罩城楼。云堆螺髻千层耸,雨洗峨眉半壁收。如此佳名如此景,问谁拾级到峰头?”咸丰时期内阁中书吉大文写的是:“乱峰如剑插高冥,列作边城镜里屏。仙掌春晴溪草绿,石船秋雨野苔青。啼幽鸟入烟中塔,拾翠人登树杪亭。海上金鳌谁出首?戴来山色到南溟。”清康熙年间崖州知州郑懋昌也写了王仕熙的同题诗:“层峦浮玉几玲珑,片片银铺淡抹中。鳌岭幽人堪晤对,此心应与白云同。”
沧海桑田。昔日的南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山寺奠基暨南山佛教文化区动工典礼于1995年11月11日在南山隆重举行。那仿古盛唐风格的大型寺院居山面海,融佛教文化、园林、观光于一体。接着,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佛事工程的海上观音历时六年,在2005年4月15日建成,她脚踏莲花宝座,一面手拿莲花,另一面手拿经书,还有一面手拿佛珠,智慧、和平、慈悲三尊化一体。她108米高,标示一个高度。蓝天白云,瑞草瑶花,天地一片祥和。这祈福胜地,放飞了多少人的美好愿望。这或许是王仕熙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