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坪头水电站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稳定分析及加固设计

2012-12-20庞明亮田启文

水电站设计 2012年3期
关键词:进水口凹槽安全系数

庞明亮,张 敬,田启文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72)

1 前 言

坪头水电站为单一发电工程,无灌溉、防洪等综合利用要求,电站开发方式为闸坝引水式开发,主要建筑物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和厂区枢纽三大部分组成。首部枢纽位于柳洪沟下游650m附近,建筑物从右岸至左岸依次由右岸挡水坝、三孔泄洪闸、一孔冲砂闸及进水口等建筑物组成。闸顶高程915.00m,最大闸高38.50m,闸线总长约115.00m,各建筑物均为混凝土结构。进水口布置在河床左岸,其前缘线与拦河闸轴线呈120°夹角,由拦污栅、明渠渐变段和正方形引水隧洞段等建筑物组成。

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位于闸址进水口上游约30.0~40.0m、1 043.00m高程以上,在地形上为一小冲沟,组成物质为古滑坡堆积的块碎石土,坡面天然坡度35°~45°。目前,变形土体已存在明显的拉裂缝,稳定性较差,在暴雨的条件下,有可能失稳。由于该土体位于进水口上方,高程相差约150.0m,如其失稳,失稳土体将直接冲击进水口,且下冲势能巨大,对进水口形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电站的安全运行。

2 变形土体地形地质条件

柳洪沟下游侧坡洪积变形土体在1 043.00m高程以下为基岩陡壁,以上为覆盖层斜坡。在1 043.00m高程以上发育有一凹槽,凹槽上游侧在1 043.00~1 100.00 m高程,地形坡度为25°~35°,1 100.00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为10°~15°;下游侧在1 043.00~1 130.00 m高程,地形坡度为30°~40°,1 130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为15°~20°;后侧(缘)在1 043.00~1 125.00m高程,地形坡度为35°~45°,1 125.00m高程以上,地形坡度为15°~20°。该凹槽陡坡段顺河长120~150m,横河宽110~160m。目前已变形坡洪积土体就处于凹槽内中心部位,其分布高程在1 043.00~1 103.00m,顺河长30~45m,横河宽90~100m。天然条件下受降雨冲刷,在凹槽内1 103.00m高程以下土体已出现浅表蠕滑变形现象,浅表部分土体沿凹槽沟心呈牵引式下滑至美姑河内。在凹槽后侧陡坡靠沟心1 102.00~1 103.00m高程可见多条拉裂缝,拉裂缝一般长3~5m、宽5~10cm,可见深度大于2m,裂缝两侧存在明显错台,高度一般在数厘米间。在后侧1 118.00~1 120.00m的高程可见个别拉裂缝,拉裂缝一般长1~2m、宽2~5cm,可见深度大于0.5m。虽在凹槽后侧1 118.00~1 120.00m高程可见个别拉裂缝,但在凹槽上、下游侧均未见有拉裂缝等变形迹象。

凹槽内除变形土体外,上部陡坡为古滑坡堆积的块碎石土,结构较紧密,其间夹较多的大块石、孤石,细粒土含量较高。在已变形坡洪积土体的后侧(即1 103.00m高程以上)布置了两个钻孔,勘探揭示处于凹槽顶部的覆盖层厚18~30m,其组成物为古滑坡块碎石土,结构较紧密,其间所夹的细粒土层厚2~4m,视倾坡外,倾角约4°,土体内未见地下水。岩层层面倾坡外偏上游。前缘变形土体以古滑坡堆积物为主,部分为经后期物理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坡洪积堆积物,其在1 103.00m高程以下,厚度小于10m,结构较松散,后缘1 102.00~1 103.00m高程存在明显的拉裂缝及错台,变形土体总体上处于浅表,并发生于雨季,变形表现为前缘土体牵引式蠕滑,规模较小,局部土体沿凹槽沟心滑落至美姑河中。降雨后在沟心土体内有细股状地下水出渗,估算凹槽内1 102.00~1 103.00m高程拉裂缝以下,目前已蠕滑变形的土体约有3 000m3。

3 稳定性分析

3.1 设计标准

根据水工建筑物边坡等级划分标准,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为Ⅱ级边坡,在采用极限平衡方法稳定分析时,其设计安全系数不低于表1规定的数值。

表1 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控制标准

3.2 失稳模式和计算剖面

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在地形上处于一凹槽内,坡面天然坡度35°~45°。在1 043.00m高程以下为基岩,凹槽顺河宽30.0~40.0m在1 043.00m高程以上为覆盖层,组成物质为古滑坡堆积的块碎石土,凹槽顺河宽逾100m。覆盖层厚5.0~30.0m,根据钻孔资料揭示,覆盖层为古滑坡体块碎砾石土,其中下部为砾石粉砂土,黄褐色粉砂土约占50%~70%,下覆基岩为奥陶系下统红石崖组灰绿色泥质粉砂、页岩。

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地质平面见图1。根据变形土体地形、地质结构等基本特征,以及目前出现的蠕滑变形现象,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失稳的主要模式为:变形土体沿基覆界线相对软弱土体滑移。对于横Ⅱ典型剖面(见图2),后缘面位于高程1 103.00m,即变形土体地表出现变形位置,前缘剪出口位于高程1 060.00m,土体主要沿基覆界线相对软弱土体变形滑移。

3.3 稳定计算

3.3.1 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况

平面刚体极限平衡分析采用spencer法,计算程序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的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

图1 变形土体地质平面

图2 变形土体典型剖面

计算分别考虑4种工况:

工况1:天然无水状态;

工况2:天然无水状态+地震(7度地震);

工况3:暴雨状态下土体饱水,饱水高度为1/4土体高;

工况4:暴雨状态下土体饱水,饱水高度为1/2土体高。

3.3.2 计算参数

根据地勘成果,在进行稳定性计算时,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岩土体物理力学强度参数取值见表2,各典型剖面计算结果见表3。

3.4 稳定分析主要结论

通过宏观稳定判断、稳定计算及敏感性分析,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稳定分析主要结论是:

表2 变形土体岩土体物理力学强度参数

表3 变形土体抗滑稳定计算成果

(1)天然状态下、不考虑地下水的作用,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横Ⅱ典型剖面整体变形滑移模式稳定安全系数为1.02,大于1.0但略小于安全系数控制标准1.15,表明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在天然状态下,不考虑地下水的作用时欠稳定,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2)当考虑地震作用时,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整体变形滑移模式安全系数为0.99,变形土体欠稳定。

(3)在暴雨条件下,变形土体开始饱和,出现渗流,安全系数降低。当饱和土体高度为1/4土体高时,安全系数为0.91;当饱和土体高度为1/2土体高时,安全系数为0.80;随饱和土体高度增加,安全系数降低,土体不稳定性增加。

(4)由于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地形较陡,在考虑暴雨条件下变形土体存在渗流作用时,变形土体安全系数有大幅度的降低,表明渗流作用是影响边坡稳定的最主要因素。在变形土体加固设计中,应首先考虑截、防、排工程措施以降低地下水渗流对变形土体稳定的影响。

4 加固方案

4.1 方案论证

根据稳定分析成果和工程经验,地下水对变形土体的稳定有较大的影响。为了降低地下水对变形土体的影响程度,尽量提高边坡稳定性,保证暴雨状态下土体饱水,饱水高度为1/4土体高度设计加固工况的合理性,加固方案首先考虑地表截、排水措施,截水措施主要为变形土体周边截水沟,排水措施主要为冲沟排水沟。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变形土体在设计工况下的稳定性,布置预应力土体锚索及混凝土框格梁加固变形土体。

4.2 方案布置

4.2.1 坡面截排水

根据DL/T5353-2006《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规定,地表排水按20年一遇降雨强度进行设计。

排水主沟布置在变形土体左侧天然冲沟部位,顺沟心纵向布置,主要作用是将冲沟范围内汇水尽快排走,防止冲沟汇水进入变形土体,减少进入变形土体地表汇水量。排水主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8m,深0.5m,材料采用M7.5浆砌石,表面2.0cm厚砂浆抹面。由于冲沟纵向坡度较大,排水主沟在纵向布置为台阶状。

截水沟布置在变形土体右侧天然浅沟部位,主要作用是防止变形土体右侧地表汇水进入变形土体,并在变形土体范围以外较高高程设置周边截水沟,以拦截变形土体上部坡面汇水,将汇水分别引向上、下游较远的部位。截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底宽0.5m,深0.5m,材料采用M7.5浆砌石,表面2cm厚砂浆抹面。

4.2.2 锚索+混凝土框格梁

采用锚索混凝土框格梁对变形土体进行护坡,护坡范围为高程1 067.50~1 095.50m,高28.0m,宽73.0m。预应力锚索采用750kN级拉力分散型无粘结锚索,布置在混凝土框格梁结点上,间、排距6.0m×6.0m,深15.0~18.0m,穿过变形土体,锚入岩体。混凝土框格梁采用C20钢筋混凝土结构,间、排距3.0m×3.0m,断面尺寸0.4m×0.6m。

4.3 方案加固后边坡稳定

方案加固后,计算典型剖面工况1、工况2及工况3的抗滑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变形土体加固后抗滑稳定计算成果

5 结束语

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目前已存在明显的拉裂缝,稳定性较差,在暴雨条件下,有可能失稳。如其失稳,失稳土体将直接冲击进水口,且下冲势能巨大,对进水口形成巨大的威胁,影响电站的安全运行。因此,应对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进行适当的工程处理。经方案论证,柳洪沟下游侧变形土体加固方案首先考虑地表截、排水措施,在此基础上,采用锚索+混凝土框格梁加固变形土体。边坡稳定计算成果表明:采用前述方案加固后的变形土体稳定安全性有明显的改善,加固后的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的要求。

猜你喜欢

进水口凹槽安全系数
考虑材料性能分散性的航空发动机结构安全系数确定方法
一种智能立式压滤机专用的塑料滤板
水库卧管涵管进水口现状分析及改造型式研究★
双面圆弧凹槽细颈的高速铣削加工
两河口电站进水口稳定性分析
深降幅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口设计
环形凹槽类铸件铸造工艺
重力式挡土墙抗滑稳定性安全系数的异性分析及经验安全系数方法
闸室桩基处理后水平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值的估算范围研究
接近物体感测库显著提升安全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