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奥林匹克
2012-12-20本刊编辑部
谁的奥林匹克
如果不出意外,本届伦敦奥运会的男子马拉松金牌,将在比赛的最后一天,即8月12日中午产生。这项古老的体育项目,与短跑、跳远、铁饼、标枪一道,是古代奥运会留存给现代奥运会的少数项目之一。
与现代奥运会相同,古代奥运会也是每4年在夏天举行一次。严格意义上讲,古代奥运会只是来自不同城邦的人们聚在一起,举行的一场体育“快乐大本营”。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古代奥运会竟然延续了1170年,一共举行了293届。
与现代奥运会不同的是,4年一次的古代奥运会,没有奖牌,更没有奖金,比赛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能亲自参与,而不仅仅是一名看客。
为了复兴奥运会并继承“民众参与”的精神,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有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让普通民众切身参与到这个4年一度的全球体育盛会,是现代奥运精神的宗旨与核心。顾拜旦坚持,“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应该享受这种精神。”
从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以来,为了实现“民众切身参与”,80多年以来奥运会都在遵守“业余原则”,国际奥委会一直禁止职业运动员参赛。直到1980年的第83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终于从《奥林匹克宪章》中删除了有关“业余原则”的规定。1988年,职业网球运动员出现在了汉城奥运会赛场,开启了职业选手进军奥运会的进程。由此,奥运会的观赏性得到了满足,“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得以体现,但是无数来自普通民众的优秀业余选手失去了切身参与奥运会的机会。
在现代奥运史上,有一个人的功勋和地位仅次于顾拜旦,他就是已故的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不可否认,正是萨马兰奇对奥运会进行了基于商业和市场的大胆改革,才让奥运会彻底摆脱了资金的困扰,奥林匹克的五环标志也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更有价值和商业吸引力。但是,对于奥运会来说,商业化模式和市场化操作是一把双刃剑——奥运会不差钱了,却更容易被利益所左右。
淳朴的奥运梦想,在商业的轰炸下已然散落一地;单纯的竞技热忱,正陷入到经济实力的较量中。
今天的奥运会,已成为全世界体育精英们的豪华盛宴,规模越来越庞大,显然超出了任何一个城市的接待能力,更凸显了与主办城市普通市民间不可避免的矛盾。伦敦奥运会自申办成功以来,交通、安保、大罢工、反对声……如影随形。根据一项统计,约有1000万英国人在伦敦奥运会期间离境,约占全英国人口的1/6,其中大约130万人来自伦敦。显然,奥运会的顺利举办,还需要暂时牺牲当地居民的部分利益和生活。
本届奥运会的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如何激励一代人?伦敦试图用开幕式上那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景——草地、河流、牛羊,野餐、耕作、嬉闹……给出他们的答案。
或许,当伦敦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表述他们的奥运愿景时,神圣的奥林匹克,却正在与其精神宗旨,还有普通百姓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