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北

2012-12-19马巍

综艺报 2012年10期


  4月28日晚,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正式落下帷幕。从去年的“电影季”正式更名为“电影节”后,今年电影节的活动层次显得更为丰富,尤其是在国际化层面上。在中外电影合作进一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北京电影节的未来也被寄予了更多期望。
  二年级成绩单
  本届北京电影节较首届有明显进步。这从组委会官方公布的数据中也可看出:电影节共吸引了4000多位国内外来宾,洽商部分的参与机构数量也从去年的300余家增至600家以上。从展馆的情况来看,市场部分的规模与人气均明显超过去年。
  中外合拍和国际合作是北京电影节的中心议题之一。今年有很多国际知名电影人来到北京,电影节次日的国际电影企业高峰论坛上就嘉宾云集,其中包括美国福克斯公司董事长兼CEO吉姆·吉亚诺普洛斯(Jim Gianopulos),意大利菲勒姆奥柔公司( Filmauro)总裁、著名制片人奥莱里奥·德·劳伦提斯(Aurelio De Laurentiis)等重量级人物,而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在电影节上的频频现身,也为今年的活动制造了大量话题与关注度。
  合拍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中美电影政策出现新变化的情况下。电影节开幕之前,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宣布了和中国方面的合作,而在电影节期间传出的一些合作意向也引起了很高的关注,例如卡梅隆旗下的3D公司卡梅隆-佩斯集团(Cameron Pace Group)目前就正在与华语古装片《孙子兵法》商谈技术方面的合作。在今年电影节的洽商环节中,也有相当数量的项目瞄准了中外合拍。
  电影节洽商部分中实现的项目合作比上届明显增多,签约项目从去年的10个增加到21个。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签约的项目多为大制作,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占到80%,相比之下,今年达成签约的项目规模、类型要多元得多。今年洽商签约成交额达到了52.73亿元,相比去年的27.94亿元增长了88.7%,组委会表示这个数字创造了国内电影节展签约交易额的最高纪录。
  相比去年,中外电影产业在本届北京电影节的参与度确实要更高。今年活动期间,有多部中外新片举行了发布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迪斯尼公司在电影节首日为新片《复仇者联盟》举办了亚洲首映会,该片的主演之一 、好莱坞明星杰瑞米·雷纳(Jeremy Renner)也来到了中国。此外,华谊兄弟、博纳影业、光线和海润等内地知名影视公司也都在电影节上对外发布了2012年的重要项目。
  本届电影节的社会影响也要超过去年,根据组委会公布的数字:本届活动的群众参与人数从上届的十万人次一举增至百万人次。在展映环节与本地观众的互动方面,第二届北京电影节比去年有所进步。2011年的电影季放映了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余部共289场电影,而今年有来自54个国家及地区的260余部影片与观众见面, 放映场次达到了504场。
  展映单元的选片,今年基本与去年保持了一致——展映部分集中放映了去年一年在国际范围较有影响的电影,包括《一次别离》(A Separation)、《艺术家》(The Arist)、《雨果》(Hugo)等新晋奥斯卡奖得主。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展映影片也通过参加北京电影节,成功打通了进入内地影院市场的通路,之前就有消息称《艺术家》将正式在国内上映,而《雨果》已确定将于5月底在内地影院推出。
  不过,作为一个新生的电影节,去年的一些不足在今年的活动中还是有所表现。例如针对电影业内的环节,活动设置的格局固然有了,但在专业性、深入性方面仍有待发展。北京电影节固然志向远大,但依然要时刻警醒“电影才是电影节的核心”。
  未来思考
  说到底,电影节的影响力,核心也就两点:一是对本地及国际电影业的实际作用,另一则是对本地观众、市场的辐射力。就这两点而言,北京电影节还有不少需要加强的地方。目前电影节旗下各板块虽都已具备框架上的完整性,但具体活动似乎缺少根据本地特色的针对性设计。例如论坛,今年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嘉宾级别,然而具体形式仍以嘉宾发言为主,稍显单一,且话题欠缺深入。
  就创投单元而言,目前电影节对参与创投的项目在实际支持性上还需进一步提高。本届电影节的创投单元要比去年成熟得多,入围的项目数量更多,类型也更多元,其中不乏很多耗资数千万、甚至过亿的商业电影项目——不可否认这些项目能带来更多关注和统计数据,但说到底,中大制作的商业项目似乎并不是此类电影节创投平台设计的初衷。
  对于北京电影节而言,目前需要权衡的是:谁是更需要电影节平台帮助的人?强调国际化和中外合拍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对华语电影和本土电影业的关注和推介同等重要。
  不应忘记,不管是再国际化的电影节,初衷也必然包括鼓励、扶持本地的电影业发展。其实今年的活动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好的迹象,就是国内的电影项目、企业更为积极地参与北京电影节。对此,电影节在未来应以更主动和积极的支持作为回应。当然,在目前国际的大环境下,电影节之间竞争激烈,新电影节依靠国际明星、大导站台提高声势也可理解,今年卡梅隆等人亮相北京也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电影节的更多注目——只是从长远来看,此种手段的上升空间有限,对于电影节品牌的长远经营而言,竞争力的培养需要更具纵深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首都办电影节,有好处也有难处。
  从国际上看,一国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展大多都位于当地电影产业的中心所在地。例如美国,各类电影节展虽多,但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洛杉矶和加州一带。在亚洲,能代表韩国电影节形象的仍是釜山电影节。
  从国内看,北京电影节近两年的崛起倒是宣告了目前内地北京、上海两大电影节“双城记”局面正式确立。
  今年北京电影节显示出的能量应该会让资格老得多的上海电影节感到一些压力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上海两个电影节在定位和设置方面的共同点稍多了一些——两个活动都定位于窗口型的综合类国际电影节,时间上也比较接近,且都位于国际电影节展比较集中的上半年。因此,当前两个电影节都需要更为精准的定位,找到并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差异,从而避免竞争趋于同质化。
  从长远来看,这种北京、上海分立的局面也有积极意义,毕竟两个电影节都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未来也可能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例如北京可以偏于外宣,上海则可着重面向业内的专业服务。当然,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品牌,其铸就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欧洲三大”就都是“年过半百”者。今年在电影节期间也和几位国际电影节主席聊了天,引用他们的话来说:做电影节最需要的是耐心、信任,还有来自各界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