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残酷之下的温暖底色
2012-12-19师安
综艺报 2012年10期
较之此前在奔向商业路途上半途夭折的《日照重庆》,《我11》从多年前酝酿的那一刻起,便义无反顾地扎向个体记忆。王小帅找了一个酷肖自己童年样貌的小演员饰演王憨,并亲自担当旁白,“自恋”之中深怀着对历史的珍视,以及对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甚至牺牲掉的人们的敬意。少了些许硬生塞进去的商业算计,影片反倒浑然一体,自成风格,而且故事丝毫不沉闷,在表面的压抑与残酷之下崭露出一点温暖的底色。
故事发生在1975年,中国西南一隅群山环抱之中的三线工厂。一如那里灰蒙蒙的天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全然没有了运动高潮时期的狂热,除了一群荷尔蒙无处发泄的半大青年,所有人都沉郁着、愤懑着,无力地想象着尚不明朗的未来。11岁的王憨正沉浸于领操员和白衬衫带来的喜悦,便冷不丁地遭遇一桩杀人案件,猝不及防地遭遇了成长。
并不是每个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成长体验,但是红领巾、白衬衣和广播操,却是几代中国人无法抹去的少年记忆。影片巧妙地将这些公众记忆符号与个体经验弥合在一起,增加了影片的亲近感。尤让人动容的还是少年成长中所必然经历的阵痛。在被威逼的胆怯之下,王憨谨小慎微地观察着一身血污的杀人犯,心中的困惑与疑问也随之升腾,所谓的善与恶、所谓的诚实与欺瞒,这些想当然的大道理在此一刻的幼小心灵里禁不住隐隐摇晃开来。
借着王憨那双懵懂却纯净的眼睛,影片几乎是不加修饰地展现了这一杀人事件在厂区周遭荡起的阵阵波澜。从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到少年玩伴的告密与背叛,直至案犯落网之后的探监,没有刻意地放大,而是尽可能地冷静、隐忍,非但略去了一切与杀人直接相关的场景,厂区猝发的群体械斗只是搁着雾气远远旁观,连与《青红》结尾类似的处决枪声,也因旁白者的记忆模糊而不甚确定。这一次的王小帅,与当年直面残酷青春的《十七岁的单车》时期已有显著的区别,他将不少的笔触留给了家庭,留给了爱。不论是刚刚遭遇身体和心灵双重打击的父亲在微弱的烛光下给儿子讲述莫奈的名画,还是那从监狱里寄出来的白衬衫包裹,都让人在极端的压抑之中触摸到人性的柔软和温暖。
除了王憨,一个胖墩儿、一个小个子和一个眼镜儿,几乎是国产儿童片中的角色标配,但呈现得十分出色,每个人的性格、言语和举动都活灵活现,堪称近期国产电影中表现最为出众的儿童群像。一件杀人案之于四个小伙伴,就像是《伴我同行》——那部著名的美国电影中四个小伙伴的旅程一样,将成长的苦涩与痛楚描摹得独特而动人。
或许,《我11》之于王小帅,就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于姜文,与群体和公众记忆有一定距离,但对于他们,那是必须要完成的成长祭奠。我们不能苛求它取得《观音山》或《桃姐》那样的市场奇迹,但仍希望它能尽量走得远一些、从容一些。很大程度上来讲,市场的包容性亦是成熟度的重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