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比较分析
2012-12-19马淑敏崔艳华
马淑敏 崔艳华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比较分析
马淑敏 崔艳华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目的 探讨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在产妇DIC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0例产妇DIC患者与35例正常妊娠顺产或剖腹产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结果 2组患者在PT、TT、APTT、FIB、D-D、3P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中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正常产孕产前状态凝血时间延长;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检测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下降,D-D升高;DIC产妇在产后检测结果显示,各种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Fib下降,D-D升高,3P试验(+)。结论 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是一种代偿变化,容易造成产妇血液血栓的形成,对产妇进行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产妇发生DIC的危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凝血;纤溶系统;产妇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一种弥散而且隐匿的全身小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受抑制的一种以凝血、抗凝血及纤溶、抗纤溶失衡为病理特征的临床血栓、出血综合征[1]。DIC是产科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且会危及产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若能早期诊断产妇的DIC,并去除DIC的除因,则预后良好。笔者回顾分析2009-04—2011-04在我科分娩的30例并发DIC产妇与35例正常妊娠顺产或剖宫产产妇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30例合并DIC的产妇作为DIC组,年龄26~41岁,平均25.6岁。其中第一胎18例,第二胎9例,第三胎3例。顺产21例,剖宫产9例。产后30例均发生阴道大量出血,临床体征及实验检查确诊为DIC,其中1例抢救无效死亡。35例正常产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1~41岁,平均26.4岁。产前无出血或凝血性疾病,产后无并发症。2组产妇的年龄、体质量、孕周、胎次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与DIC主要表现有阴道大出血,持续并不凝血,出血量1 200~3 000 mL。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衰竭。
1.3 观察指标产前、产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Fib)、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D2二聚体(D-D)。
1.4 检测方法抽取DIC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前静脉血及DIC组产妇产后静脉血进行检测。PT、TT检测采用凝固法;APTT检测采用发色底物法;Fib采用乳胶半定量试验;3P按常规方法检测;D-D采用免疫比浊法。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全部数据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结果2组患者在PT、TT、APTT、FIB、D-D、3P试验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正常产孕产前状态凝血时间延长;而发生DIC的产妇在产前检测时就有各种凝血时间延长,Fib下降,D-D升高;DIC产妇在产后检测结果显示,各种凝血时间均明显延长,Fib下降,D-D升高,3P试验(+)。
表1 DIC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s)
表1 DIC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s)
注:与对照组产前相比,*P<0.05;与DIC组产前相比,△P<0.05
组别 n PT(s) APTT(s) Fib(g/L) TT(s) D-D(mg/L) 3P 试验对照组产前 35 9.26±0.87 27.75±3.01 3.79±1.26 8.43±0.862.16±0.30 1 DIC组产前 30 16.89±0.82* 41.23±3.95* 1.58±1.02* 14.92±0.96* 4.38±0.16* 30* DIC组产后 30 30.75±0.92 72.96±5.84△ 1.03±0.75△ 21.42±1.21△ 6.24±0.93△ 30△
2.2 检测指标的相关性对观察组检测内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见表2。
表2 观察组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
3 讨论
DIC的病理变化[2]进程主要可以分为3期:高凝期,又称凝亢期;消耗性低凝期,又称凝溶期;继发性纤溶期,又称凝衰期。虽然DIC的进程分为3期,但3期并不是完全分开的,常常是互相重叠进行的。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DIC组与对照组相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2二聚体(D-D)、纤维蛋白(Fib)、3 P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产妇DIC时,血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有明显的变化。可以用来对DIC进行早期诊断。
正常人在健康生理状态下,凝血和抗凝血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妊娠时,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此时纤溶功能会代偿性增加,以维持凝血和抗凝血系统的动态平衡。PT是检验是否缺乏外源性凝血因子的唯一指标,也是用来监测口服抗凝药用量的首选指标。APTT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的指标。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的指标[3]。Fib是纤维蛋白的前体。血浆D-D水平能反应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
产前孕妇凝血功能状态的变化是一种代偿变化,容易造成产妇血液血栓的形成,对产妇进行血液凝血与纤溶系统指标检测,可以早期发现产妇发生DIC的危险,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防止DIC的发生。
[1]陈文彬主编.诊断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3-314.
[2]刘泽霖.DIC的研究进展-诊断标准的探讨[J].血栓与止血学,2001,7(2):93-96.
[3]邵天波,余丽萍,梁少玲,等.318例临产孕妇凝血指标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6):459-460.
R554+.8
B
1007-8991(2012)05-0086-02
(收稿 201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