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乐东黎族哈方言文身调查报告

2012-12-19高泽强德威宏韬

新东方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身黎族下巴

高泽强(昂·德威·宏韬)

海南乐东黎族哈方言文身调查报告

高泽强(昂·德威·宏韬)

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报告

乐东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的西南部,主要分布有黎族的哈、杞两种方言。哈方言人口在乐东占绝对优势达90%以上,由于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居住区域、语言以及生活习俗上都有一些差异,由此自然而然地又分为若干的次方言(或土语支),这使乐东成为黎族哈文化最为丰富的地方。千百年来,黎族群众都以村峒的社会组织为天然联系纽带,同一个部落或氏族的人多居住在同一个村峒的范围内,因此多数村峒名又成了哈方言各土语支的名称。哈方言主要分有博(哈应)、抱怀、止贡(多港)、罗活、止强、抱显、抱由、抱曼、抱湾等9个土语支。

文身作为黎族社会中曾经盛行几千年的一种文化,是有其存在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的。但在1950年以后的这几十年中,这种古老的文化已经走在消失的路上。

一、文身老人记录资料分析

根据调查的背景资料分析,在所接触的黎族文身老人中,年龄最大的为95岁,最小的为60岁,70岁左右的人最多,80岁以上7人,85岁以上2人,90岁以上仅1人。她们当中文身年龄最早的为8岁,最晚的18岁,11-15岁之间文身的人最多;成家的年龄最小15岁,最大30岁,17-23岁之间成家的最多。据此可以推断,黎族妇女最后一批文身的时间应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之间。

文身的原因和意义是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之一。在49位文身老人当中,认为怕死后祖先不认的15人,怕死后祖先不认和不能出嫁的2人,怕死后祖先不认和文身漂亮的1人,文身漂亮的1人,怕不能出嫁的1人,看见人文自己也文的3人,怕死后祖先不认、不文身就是客人不是黎家女孩的1人,怕死后祖先不认、文时同时穿耳洞的2人,怕别人抢去当媳妇和死后耳朵会被挂上鱼钩的1人,怕被日本兵和国民党抢去当媳妇的5人,怕被共产党抓去当战地卫生员的1人。对于文身老人的这些认识,我们可以归纳出文身的4种内涵(或意义):第一,不文身死后不能为祖先所认,不为祖先所认必不能归宗入祖,必成为孤魂野鬼(这是作为黎族人最为可悲的下场);第二,文身漂亮,在文身的同时也穿耳洞,文身后才有出嫁的权利(这是一个女性从孩子成为姑娘的重要标志);第三,文身是黎族女孩的象征,不文身便是客人、汉族或其他民族(这是最能体现种族区别的外在重要标志);第四,怕被抢去当媳妇或被召战地卫生员(这是战争年代在黎族人心灵深处造成伤害的一种另类解释)。

每当文身结束后,被文人的母亲或被文人自己都会给文身师一定的报酬,标准不一,这要看被文人家庭的经济条件和文身师的要求,但一般都是自愿的。标准最低的为1团苎麻团和1团棉花团,最高的为1只鸡、1箩稻谷、1坛酒、1个光银,还有招待文身师1顿酒菜,或给文身师1张棉被。

二、文身的类型

黎族哈方言可分为博(哈应)、抱怀、止贡(多港)、罗活、止强、抱显、抱由、抱曼、抱湾等9个土语支,所以笔者在此所划分的哈方言文身类型,也基本沿袭土语支的这种分类方法。

1.博(哈应)支型。博支型主要分布于千家、尖峰、九所、尖峰等镇,特点是:自太阳穴始,有2条平行文线下来,到眼角处后再往下折,一直下到嘴角处止,平行文之间的正中有1行顺着下来的文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为平行线距离的两倍。下嘴唇也有文样,但仅作为博(哈应)支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标志,是区别次土语的重要标志,有点纹、船锚纹、田字纹等。

2.止贡(多港)支型。止贡支型主要分布于大安镇,特点是:自太阳穴始,有1条文线下来,经眼角处一直下到嘴角边止。自耳鼓上部的脸颊处有2条平行文,自上而下,经耳鼓边、下颚边、脖子、锁骨,至锁骨与乳房中间处止。下巴有3个相套的椭圆纹,1条纹线自上部椭圆纹边缘的正中处,向下穿过,接到下部椭圆纹边缘处,将3个相套的椭圆纹紧紧联在一起。在最小的椭圆纹有2个文点分布在这条纹线的两边。下胳膊有丰富的纹样,从下胳膊的上端到手腕处,由3条线绕胳膊一圈而隔开成为5段,每一段由2行小圆圈且中间带点纹的纹样组成。1950年后,止贡支型的纹样渐趋于简化,仅保留面部和下巴有纹样,耳部经脖子至锁骨处已消失,下胳膊也只是象征性地文一段或者不文。

3.抱显支型。抱显支型主要分布于志仲镇,有“显”型(即抱显土语型)和“日”型(即抱雅次土语型)。“显”型特点:从耳鼓处始,有2条平行纹线经脸颊到眼角边,后折弯顺脸部下到嘴角处,直通下巴底部,平行纹线之间的正中处有1行点纹顺着下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约为平行线距离的2倍。在下嘴唇处,有文线顺着下嘴唇横向布线,再向下折弯到脖子下部,这种布线一般为6条,都往喉咙处靠拢,看起来有点像一块锦布从下嘴唇处下垂到喉结底下。在下巴处的6条纹线中间还布上文点,文点密密麻麻,有些凌乱。它们都在下巴处与从上面延伸下来的2条平行线交叉。在手腕靠近脉搏跳动处,1条纹线绕胳膊1圈,有文点沿着这条纹线的一边做布置,手掌背面有文团。“日”型与“显”型基本一样,不同之处是在下巴处的6条线中间没有布上文点。年轻的一代已经没有下巴至脖子处的6条线纹。

4.止强支型。止强支型主要分布于志仲、千家等镇,有止强土语型和抱平次土语型。止强土语型特点:自太阳穴处与耳页上部之间,有2条平行的纹线经脸颊到眼角边,后折弯顺脸部下到嘴角处,再到下巴中间处止(未到下巴底),平行纹之间正中有1行文点顺着下来,点与点之间的距离约为平行纹间的距离,下巴底部有不规则的文点。抱平次土语型特点:从太阳穴始,有1粗条文线斜着下来,经眼角处一直下到嘴角边,与下巴3个相套变形的田字纹联接,在最小的田字纹的4个空白处有4个文点。

5.抱由支型。抱由支型主要分布于抱由镇,特点是:自太阳穴、鬓角、上耳根的结合部始,有2条平行的纹线朝两个向展开,一条方向是朝眼部伸展,到眼角边后折弯顺脸颊下到嘴角边,再顺下到下巴和脖子的结合处,然后纹线收窄再经颈部下到锁骨的下方止;另一条方向则顺着耳根下到下颚,一直延伸到脖子下部的锁骨下方止,与经眼角、嘴角下来的纹线平。2条平行纹线的中间有文点,之间间隔有4厘米左右,在脖子处的平行纹中间没有文点。在嘴唇处,有2条纹线顺着嘴唇平行布线,并将两边脸的纹线(即经眼角、嘴角下来到脖子的纹线)接通在嘴角的下方。而在下巴中间的空白处,再文上类似钢盔帽型的纹线,有3条短线从上、左、右3处把钢盔帽纹与平行纹联接在一起,然后在钢盔帽纹中文上交叉纹,并在交叉纹正中文上点纹。从下胳膊的上端到手腕处分为7段,用5条线绕着胳膊一圈隔开,每一段由点纹组成,在手掌的背面,有变形的“口”字型文团,里面有多个交叉纹和点纹。

6.抱曼支型。抱曼支型主要分布于抱由镇,尖峰镇有少量,有抱曼土语型和尖峰次土语型。抱曼土语型特点:自太阳穴的鬓角处始,有1粗条文线斜着下来,经眼角处一直下到嘴角边止。然后自耳根上部有2条平行文,自上而下经耳鼓边、下颚、脖子至锁骨下方处止。下巴有3个相套的圆纹,一条纹线自上而下穿过圆纹中间,另一条纹线自左向右部穿过圆纹中间,将3个相套的圆纹紧紧联在一起,在最小的圆纹中间形成“十”字交叉纹,并在交叉纹形成的4个框文上点纹。在下胳膊中有2行小圆圈绕着胳膊,小圆圈中间带有点纹,这2行小圆圈用一条纹线隔开。尖峰次土语特点:自太阳穴的鬓角处始,有2条紧挨的细纹线斜着下来,经眼角边一直下到嘴角处止,其他的纹样同。

7.抱湾支型。抱湾支型主要分布于抱由镇,特点是:自太阳穴的鬓角处始,有2条间隔不到1厘米的纹线斜着下来,经眼角处、脸颊一直下到嘴角处,并与下巴3个相套的方纹联在一起。最小的方纹底部纹线相接,而大的方纹底部纹线没有相接,类似“同”字但没有中间的那一横,然后在最大方纹的上部纹线中间处,有1条纹线自上而下穿过中间的方纹,与最小的方纹联接起来,同样另有2条纹线自左和自右穿过中间的方纹,与最小的方型纹联接,3个相套的方纹便这样紧紧地联成一个整体,最小的方纹中布有3~4个点纹。另一个独立纹样是自耳根上部始,有2条平行纹线自上而下,经耳鼓边、下颚、脖子,来到锁骨处、胸部,再经过乳房的内侧,最后来到肚脐眼的上方,与从另一边耳根下来的纹线相会,但没有联接起来。在下胳膊,有4行点纹绕着胳膊布开,点纹之间距离没有规则,有3条纹线将4行点纹隔开。在手掌背面的正中,有1个长方型纹,长方型纹中由起伏的曲线和点纹组成,小腿上有稻穗纹或鱼纹组成的纹样。

8.罗活支型。罗活支型主要分布于抱由、万冲、千家、大安等镇,特点是:自耳鼓处开始,有2条平行的纹线朝两个向展开。一个方向是朝眼部伸展,到眼角边后形成90度角向下顺脸颊下到嘴角边,与下巴3个相套的、倒挂式的尖顶帽纹相联,尖顶帽纹的顶尖纹刚好到喉结处。在最小尖顶帽纹上方的两个角,有2条直线自两角处向对方的边线展伸,并在中间处形成交叉点,使最小尖顶帽纹分割成为3个三角形和1个四边形,3个三角形和1个四边形中间都布有文点。另一个方向是在耳鼓处,顺着耳根下到下颚、脖子,直到锁骨处止。

以上是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文身的主要类型,文字的描述只能反映笔者观察文身纹样的角度,不能代表文身纹样的全部面貌。

三、文身文化的历史变迁

黎族有5大方言(也称5大文化)——哈、杞、润、美孚、台(赛),哈方言人口占黎族总人口为58%以上,杞为24%,润、美孚、台(赛)3个方言中则各占6%左右。在黎族5大方言中,哈、杞、润、美孚都文身,只有台(赛)方言没有文身或者说早已消失。相对而言,在文身的4个方言中,文身图案较丰富的是哈方言,最漂亮的是润方言,最繁琐的是美孚方言,文身部位最多最广的又是润方言和美孚方言,而杞方言的文身则较为简单。用图表表示如下:

黎族5大方言文身情况表(从繁到简到无)

在前面的“文身的类型”中,笔者所以把哈方言文身类型划分为8种类型,除了考虑土语的因素外,文身纹样的繁与简、文身部位的多与少也是重要的标尺之一。抱湾支型处在美孚方言和润方言的交界处,受到这2个方言文身文化的影响较深,所以在哈方言中该支型的文身图案、文身部位相对其他支型都多,而抱由支型靠近抱湾支型,止贡支型和抱曼支型靠近抱由支型,抱显支型和止强支型靠近止贡支型和抱曼支型,罗活支型则与各支型犬牙交错居住,他们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由多到少,由繁杂到简单。博(哈应)支型居住地靠近沿海地区,较早受汉文化影响,本来早就不想文身了,但不文身就不能成为女孩子,不能算黎族人,所以简单将就,成为哈方言中纹样最简单的一个支型。

1950年后,黎族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根深蒂固的妇女文身观念渐渐被主流社会所责难,虽然上一辈人都在不断地强调文身的重要性,但年青人已经接受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因此凡达到了文身年龄的女孩子都是躲着不文,躲不了的纹样也尽量简略化。我们这次调查时就发现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故事。有的因躲着不愿意文身,被母亲抓来捆绑再文;有的文完了脸部就跑,所以没有文到脖子或手脚;有的难于忍受文身的疼痛挣脱跑掉,结果造成纹样凌乱,不规则、不整齐、不对称。哈方言文身8种类型的形成,本身就反映了文身变迁变化的一种过程。

在9支哈方言土语中,笔者只字未提抱怀支型,原因是早在民国时期,抱怀支的文身就已消失,而在历代的文献中也没有相关纪录和绘图。据此,有些黎族文化研究者亦认为抱怀支可能没有文身现象,包括抱怀支人本身也这么认为。

2002年,为编写《中国黎族》一书,笔者在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进行一周时间调查。由于笔者有“抱怀情结”,于是和时任东方市大田镇人大主席容忠良一起到他的村寨大田镇二甲村(属抱怀支)作客,并探望另一家的老母亲。交谈间,老人(当时已88岁)给我们讲述了抱怀人文脸的一些事情。她说她自己也文过脸,是祖传的,若不文脸死后不能放入棺材埋葬。10岁左右的时候,她的母亲便请来文身师给她文脸,纹线由太阳穴处始,经眼角边,再下到嘴角边止。当时村中的人都认为文脸不好看,出门会被客人(汉族)取笑,所以女孩们为了不让图案留在脸上,文时全部都改用稀饭的泡沫来涂擦,没有像美孚人(美孚方言)那样用植物汁或墨水来涂擦,所以就看不到纹线了。与此同时她还展示了在她手腕处的点纹,仅一行,各绕左右手腕处一圈,点纹有绿豆般大小,非常模糊,很难看出来。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千家一带的抱怀支有一种习俗,即在姑娘出嫁时,母亲会将一小块木炭卷在她所穿的筒裙头里面,或用纸包好让女儿带在身上;妇女死后,要用锅底灰画脸或用一块木炭放进死者衣袋里,然后才能移尸入棺。

由上述可见,9支哈方言都曾不同程度地流行过文身习俗,抱怀支是因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而较早便消失。这样的变化过程(由繁到简到无)见下图:

哈方言各土语文身的变迁情况(由繁到简到无)

根据上述哈方言文身的变迁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一些特点和变化规律来:

第一,从文身的异同点来看,哈方言文身的共同特点是自太阳穴的鬓角处或耳根处始,有2条平行的纹线延伸到眼角边,然后从脸颊一直下到嘴角边,并与下嘴唇(即下巴)的纹样联在一起,多数的下胳膊都有纹线或纹点。不同点是纹线的粗细、纹样的繁简和身体一些部位被文或不文。

第二,从纹样的繁简和文身的部位来看,8种类型中抱湾支型纹样最繁,除脸部和下巴外,脖子、胸部直到肚脐眼上部都有纹线,另外手脚部位也有纹线或纹点。排在第二位是抱由支型,第三位是止贡支型和抱曼支型,第四位是抱显支型和止强支型,第五位是罗活支型,最简单的是博(哈应)支型。当然这种排位是笔者根据这次调查所拍到的文身图片分析后所得出的,这些的图片是否反映了各支原来的文身面貌还不好说。

第三,从文身自身演变的情况看,文身毕竟是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文身的图案和部位必然随之发展变化,从繁到简、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直至最后全部消失,这已经成为黎族文身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由此,黎族文身文化的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从文身的文化内涵来看,几千年来其内涵大概经历这么几个阶段:(1)不文身死后祖先不认;(2)文身漂亮,是黎家女孩成人的象征;(3)文身是黎人,否则是客人(汉族);(4)怕被日本兵和国民党抢去当媳妇;(5)怕被共产党号召当战地卫生员。在这几个阶段中,黎族文身最原始的意义应该是怕死后祖先不认,而怕被召去当战地卫生员是文身最后的一个理由。可见黎族文身的文化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迁,不断地加入新的内容、新的诠释。

结语

文身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历史上亚洲、非洲及大洋洲等广大地区均有文身文化流行。

黎族的文身应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习俗,它反映了黎族先民的某种信仰、审美以及民族、性别、氏族部落的区别。自汉代始,有关黎族先民文身的文字记载就已出现。在《水经注》转引晋代王范所写《交广春秋》中有提到海南黎族的“披发雕身”,宋代赵汝适在《诸番志》中有“女及笄即黥面颊”的记载,明清时期文献中有关黎族文身的记载就更多、更详细,到近现代更有专家学者对黎族文身进行专门研究。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史图博对黎族各方言的文身状况有较详细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专家在对黎族社会进行调查时文身也是重点的调查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成调研组,对黎族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拍摄大量反映黎族传统文化的照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于2001年由王学萍担任主编出版的大型图书《黎族传统文化》,书中包括了黎族文身。2004年,王学萍主编的《中国黎族》一书出版,书中有专章来专门阐述黎族的文身。

据了解,目前的黎族文身妇女近3000人(含纹痕已褪化和消失的)。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21世纪的今天仍有这么多人口保存文身文化景观,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绝。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曾说过:“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这就是黎族文身的价值所在。对此,及时抢救、挖掘、整理黎族历史上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史上这一刻画在人体上的文化,为文身的黎族老阿婆建立小档案,以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书籍和纪录片)保存下来,无疑是对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的一种贡献。

C95

A

1004-700X(2012)01-0037-05

海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海南黎族审美观研究》成果之一,编号:hjsk2010-51。

琼州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猜你喜欢

文身黎族下巴
黎族小伙闯“深海”
山西首例给未成年人文身被判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别让青春因一“文”而不值
《黎族母亲》等
文身
文 身
长 度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为什么人类有下巴?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