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杜甫题画诗之情怀及其重要性
2012-12-18陈冠男
陈冠男
作者:陈冠男,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研究生。
引言
在杜甫(712-770)一生近一千四百六十首的诗作中,①有近三十首的题画诗。②所谓题画诗,是指诗人因应绘画作品之内容和自己之观后感,所写的对应诗歌,是先有画,后有诗。杜甫的题画诗就所题咏之绘画题材,可分为山水、动物、人物。历来论杜诗者,自然也曾论及这些题画诗。当中虽也有指出这些诗作有托物寄情者,③但却几乎均聚焦于以分析其与绘画之关系为主,甚少单独集中探讨当中之个人情怀,及其所折射出之重要性。本文拟于这两方面,试论之。
个人情怀
杜甫自三十岁(开元二十九年741)写下第一首题画诗《画鹰》开始,④终其一生都不曾间断创作题画诗。虽然,这批作品都是因画而作,在题材上有所限制,但是由于贯穿了他大半生的经历,因此,“他的题画诗绝非就画吟画,无所寄托”,而是“几乎首首都有托物寄情或借题发挥”。⑤当中之情怀可以归纳为大志、归隐和感伤三种。
(一)大志
《画鹰》写于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时年三十岁,是现今杜诗中可见最早的题画诗。诗云: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写画中的鹰威猛无比、气势不凡,正凝视着自己的猎物。《读杜心解》评论道:“㧐身侧目,以此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⑥《杜诗详注》亦云:“曰㧐曰侧,摹鹰之状;曰摘曰呼,绘鹰之神。”⑦可谓栩栩如生。然而,更重要的是最后“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两句,意思是什么时候方能击倒寻常的鸟,使血洒于荒草平原。这是一种壮语,流露了作者在开元盛世中,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鸿图的志向,并“兼有疾恶意”。⑧其立功边疆的豪迈精神与同时期所写之“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是一致的。⑨杜甫正是借画中之鹰来抒发自己其时奋发鹰扬的抱负。⑩这一种志向已可窥见后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思想的端倪。
(二)归隐
《画鹰》写后十四年,安史之乱(755-763)发生,逼使中年杜甫开始了逃难飘泊的生活。⑪这段时间的作品既有点评战事、表达心向朝廷的《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等,也有很多都流露欲求归隐的诗作,特别是夔州时候的诗歌,如《西阁二首》、《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等。⑫然而,早在安史之乱以前,在杜甫的山水题画诗里,就已经可以看到这种归隐思想的存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便是一例。
此诗写于天宝十三年(754),当时因长安米贵,杜甫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得已把家属送到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寄居。此时,他看到县尉刘单所画山水新作而赋诗。⑬诗以“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起句,用“将画作真”的手法,极写画中逼真的景物。⑭接着“前后描写,大而玄圃、潇湘,细而野亭、侧岛,皆沧洲景。”⑮或许是时局的艰辛,使他面对此等诗境和画境、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山水画作,产生了向往之情。诗末写道:“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多少可见其欲离混浊社会,从此隐居于如若耶寺、云门寺等山水佳处,过山林隐逸生活之想。⑯
而写于宝应元年(762)的《题元武禅师屋壁》和广德二年(764)《观李固清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也同样抒发了一种渴望归隐的情怀:
《题元武禅师屋壁》先用“何年顾虎头,满壁画瀛洲。赤日石林气,青天江海流”来赞叹元武禅师屋壁上的画如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约345-406)画的那样精彩。最后以“似得庐山路,真随惠远游”作结,表明有意仿东晋高僧惠远修业云游,超脱尘世于山水隐逸之中。至于《观李固清司马弟山水图三首》除了描写画中的高山、碧云、云彩、仙岛、野桥、沙岸、崩崖、高浪等景物外,更以“群仙不愁思,冉冉下蓬壶”(其一),“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气”(其二),和“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其三),这些颇具老庄思想的诗句,来突显对世事的感叹,欲寻仙问道,归隐仙山。
(三)感伤
写画鹰、画马的诗是杜甫题画诗的一个重要题材。但这绝非是单纯的题诗论画,而是使它成为一种意象。特别是后来的作品,更多的是带出一份个人的感伤。同样是写鹰,前文提到的《画鹰》因是较早之作,抒发的是一腔抱负;但到后来的《画鹘行》(乾元元年758)(鹘为鹰类猛兽),⑰情怀已有所不同:一方面用“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赞叹画中的鹘画得十分逼真,使满枝的乌鹊都恐其飞出。另一方面又以“吾今意何伤,顾步独纡郁”,来感伤自己如画中之鹘不能飞出的困境。故《杜诗镜铨》言:“公殆自喻其志之不得伸乎?”⑱此等感慨也见于《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大历元年766)中“清绝心有向”和“识者一惆怅”等句。因此,《杜臆》点评道:“公赋鹰赋马最多,必有会心语,人不可及。此‘清绝心有向’是也。‘识者一惆怅’,无限感慨,虽奇才异能,用之有时。如今干戈少暇日,则真骨老于崖嶂矣!”⑲
至于题画马诗,则更加突出自己怀才不遇之叹。《天育骠图歌》(天宝十三年754)末句言:“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这是明显地“借马为自己怀才不遇鸣不平,同是对当时不满的心声。”⑳而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广德二年764)中,杜甫以抑扬并用的手法,介绍了曹霸(约704-770)的身世、遭遇,并称赞他为当世画马能手。但诗末笔锋一转、语气强烈,写道:“穷途反遭俗白眼,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从同情曹霸晚年的凄境,延伸到对古往今来贤才(包括自己)受压遭弃的愤怒和抗议。㉑
重要性
杜甫题画诗的重要性,主要有三点:
(一)记录和印证画史
前文提及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除了有个人情怀的抒发,另一重要者是记录了曹霸的生平家世,以及他的绘画特点。虽然曹霸是画史上第一流的画马大家,但《唐书》并无传,今天也看不到他的真迹。因此,这首诗已公认是了解和评论曹霸及其艺术的重要根据。㉒至于薛稷(649-713)本为画鹤名家,素有“薛鹤”之称。但他的画也已无真迹流传,只能从杜甫《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一诗得知其面貌。诚如郭若虚所言:“杜甫诗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恨不见十一之势复何如也。”㉓虽然如此,但毕竟这首诗为画史作了一次记录和印证。
(二)反映时尚风气及绘画审美准则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乾元元年758)一开始便云:“老夫清晨梳白头,元都道士来相访。握手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道出了京城玄都观李道士携画到访,请求题诗之事。这与他“巴东逢李潮,逾月求我歌”(《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所反映之当时的一种风气相同:“书画家每当创作出自认得意的作品,往往请名人题咏。”㉔但这些题诗都是独立歌咏,并不直接题于书画上。㉕
此外,这首《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中之“老夫平生好奇古”句,提出“奇古”二字,已见当时艺术创作的一种追求,可与后世画家所谓之“古意”并参。另《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有“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一句,历来多有因此句而批评杜甫或为其辩护者。其实,唐代审美以崇丰满为主,杜甫没什么可能因韩干的马画得比较丰满就批评他。诗中所说的“肉”可视为形,“骨”可视为气质。此句可尝试将之理解为:(与曹霸相比)韩干画的马多得外形,气质不够。㉖正如《图画见闻志》记载韩干为郭子仪女婿赵纵绘像“空得赵郎状貌”㉗道理一样。这里,杜诗与绘画文献,再次相互印证。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上元元年(760)〕则以“咫尺应须论万里”道破了山水画创作的关键,也是审美准则:在有限的咫尺画面上,要能创造出气象万千、雄浑博大的万里之境。㉘
其实不管是题咏画鹰、画马,还是画山水,杜甫都以“真”的角度作为品评画作的最高标准,㉙把逼真的作品视为最上品之作。这固然是他个人对绘画的一种要求和审美观,但某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对绘画的一种审美准则。
(三)为后世题画诗树典范
清代沈德潜(1673-1769)论杜甫题画诗云:“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㉚事实上,在杜甫之前已早有题画诗,如宋之问之《寿阳王花烛图》、陈子昂之《咏主人壁上画鹤》等。只是杜甫“开出异境”,故“后人往往宗之”。㉛他之所以能“开出异境”,乃在于他能真正写出画中之境,并附以个人之情怀。方薰(1736-1799)说:“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㉜杜甫写题画诗之角度,特别是对某一位画家或某一种画种之评论,已为后世题画诗所跟从。如苏轼(1037-1101)就对杜甫在《画马赞》中对韩干画马的赞颂,称颂不已,因而写《韩干马》一诗道:“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此画此诗今已矣!人间弩骥漫争驰。”㉝这句为后世谈论诗画关系的名句——“诗为无形画,画为不语诗”,溯其本源,实源自杜甫的题画诗。诚如王士慎(1634-1711)所言:“六朝以来,题画诗绝罕见。盛唐如李白辈,间一为之,拙劣不工……杜子美始创为画松、画马、画鹰、画山水诸大篇,搜奇抉奥,笔补造化……子美创始之功伟矣。”㉞
小结
题画诗的基础是赏画和评画,㉟而杜甫的题画诗在保留和记录原画的形象与风采之余,几乎首首都托物寄情㊱,抒发个人情怀。从中不难发现,当其题咏动物画或人物画时,常将个人代入画中,寄托大志或感伤;当其题咏山水画时,则多有遁世归隐之想。这三者看似矛盾,却全是因画作和自身经历所致之当下情怀。本文尝试通过探讨杜甫在诗歌受题材限制下所释出的情怀,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他。这些题画诗不论是在文学,还是艺术上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这一点实不容置疑!
注释:
①(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计有1458首。
②孔寿山统计有22首。见孔寿山:《唐朝题画诗注》(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页109。
③田守真:《读杜甫题画诗札记》,载《杜甫研究学刊》,第三十四期(四川省杜甫研究会、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1992年版),页42。
④聂石樵、邓魁英选注:《杜甫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页4。
⑤ 同注3。
⑥ 同注1,页580。
⑦(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广文书局,1962年版),页138。
⑧ 同注4。
⑨孔寿山:《杜甫的题画诗》,载《朵云》,第二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 11月),页60。
⑩ 同注4。
⑪ 详见鲁訔撰:《杜工部诗年谱》(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页6-22。
⑫ 方瑜:《杜甫夔州诗析论》(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页104-124。
⑬同注4,页58。王伯敏:《李白杜甫论画诗散记》(西泠印社,1983年版),页41。
⑭《李白杜甫论画诗散记》,页43。
⑮(明)王嗣奭:《杜臆》(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45。
⑯ 同注4,页61。《李白杜甫论画诗散记》,页43-44。
⑰ 同注 14,页 70。
⑱(清)杨伦:《杜诗镜铨》,卷四(新兴书局,1956年版),页14。
⑲ 同注 15,页 325。
⑳ 同注 9,页 61。
㉑ 同注 3,页 43。
㉒ 同注 14,页 90。
㉓(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页115-116。
㉔ 同注 14,页 63。
㉕今所见之最早诗画合璧者,为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之《腊梅山禽图》。
㉖ 同注 14,页 89。
㉗ 同注 23,页 124。
㉘ 同注 3,页 41。
㉙同上注。
㉚苏文擢:《说诗晬语诠评》(志豪印刷公司,1978年版),页479。
㉛ 同注 3,页 39。
㉜(清)方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页22。
㉝段书伟、李之亮、毛德富主编:《苏东坡全集》,第三册(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页1049。
㉞(清)王士慎:《跋声画集》,见《蚕尾集》,卷十,四库全书丛目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二七(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页316。
㉟ 同注 3。
㊱同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