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是故乡明——杜甫怀乡诗初探

2012-12-18崔泽义

杜甫研究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思乡杜甫家乡

崔泽义

唐睿宗太极元年 (712)农历正月初一,杜甫诞生于河南巩县 (今巩义市)瑶湾村的笔架山下。

杜甫是伟大的。他的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祸国殃民罪行的批判精神,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杜甫又是一位至性至情的诗人,他的感情深厚而又纯真,他不仅爱国家、爱人民,更爱自己的家乡。特别是自乾元二年(759)华州辞官以后,几乎是日日思乡,夜夜思亲,曾唱出“月是故乡明”的千古名句。在他现存的1440多首诗歌中,怀乡思亲的就有500多首,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将家乡的地名山水直接入诗

(1)巩、东周、三川、河洛。

巩在夏时为夏伯国,周时被封为巩伯国,周显王二年 (公元前367),西周惠公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号东周。秦庄襄王元年 (公元前249),灭东周武公,始置巩县,属三川郡。因巩县位于黄河、洛河的交汇地区,自古以来被称为河洛地区。

“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送孟十二仓曹赴东京选》)大历二年 (767)作于夔州。

“子负经济才,天门郁嵯峨。飘飘适东周,来往若崩波。”(《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广德二年(764)作于成都。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晚行口号》)至德二年 (757)闰八月作于离开凤翔前往羌村途中。口号,随口吟诵。诗前四句记述晚行途中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身世之慨、思乡之情。最后借典故自况,表现出流落之苦。

过去的注者因对巩县的古地理不太熟悉,只知道鄜州有个三川县三川驿,不知道巩县古属三川郡。据《水经》记载:“洛水北入于河,又东北流入于河,谓之洛汭,即什谷也。张仪说秦王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谓此也。”《史记·张仪列传》载:“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不能决。……仪曰:‘亲魏善楚,下兵山川,塞什谷之口,……今山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故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清乾隆十年(1745)《巩县志·沿革志》载:“秦属三川郡,为洛阳东境。”民国十八年(1929)《巩县志·舆地志·沿革》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灭东周武公,韩献巩,始置县,属三川郡。”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后出塞五首》之五)天宝十四载 (755)冬作于长安。当时,安史之乱侵占河洛地区,作者借用一位老兵之口,揭露了安禄山反唐的真相。

“河洛化为血,公侯草间啼。”(《咏怀二首》之一)大历四年 (769)春,作于自潭州 (今长沙)至衡阳的舟中。追述世乱,怀念家乡,感慨壮志难酬。

(2)嵩山、邙山、黄河、伊洛河、洛、洛下、洛州、洛阳、洛城、京洛。

巩县南依嵩山,北临黄河,邙山和伊洛河横贯东西。当时的巩县隶属于洛阳。据《元和郡县志·河南道一·河南府》记载:北周宣帝时,改河南尹为洛州。隋炀帝时在洛州营建新都,大业三年 (605),迁都洛阳,改洛州为豫州,三年,罢州为河南郡。唐武德四年 (621)置洛州。显庆二年 (657)复为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改东都为神都。神龙元年(705),复为东都。开元元年 (713)改洛州为河南府。天宝元年 (742),改东都为东京。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任洛州巩县令,遂将家迁至巩县。杜甫在为二姑写的《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中曾写道:“王父某,名依艺,皇朝监察御史、洛州巩县令。”杜甫诗中洛、洛下、洛州、洛阳、洛城、京洛等,指的都是故乡。

“松柏邙山路,风华白帝城”(《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大历二年 (767)作于夔州。东汉至魏晋时期,洛阳王公贵族多葬于此,自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晚年的杜甫,更加思念家乡,希望死后能葬在邙山。杜甫的孙子嗣业,遵照爷爷的遗愿,将其葬在邙山的康店岭上。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北征》)至德二载 (757)秋作。题下原注:“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是时,杜甫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而放还鄜州 (今陕西富县)省家。这首诗是归家后写的,因鄜州在肃宗行在所凤翔东北,故称《北征》。全诗140句,700字,是杜集中一首最长的五言古诗。诗以归家途中与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为题材,以陈述时事为主,表达了对政局的见解,表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和思念故乡的情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广德元年 (763)春作于梓州 (今四川省三台县)。杜甫将“初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家乡战乱平息特大喜讯一刹那间的惊喜之情、狂喜之态、欲歌欲哭之状,写得绘声绘色,跃然纸上,被后人称为“平生第一快诗”。这首诗之所以感人,乃在于杜甫所喜,并非一己之喜,一家之喜,而是国家之喜,人民之喜,天下之喜。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至后》)广德二年(764)冬至稍后作于成都严武幕府,写身在剑南思念家乡之情。青袍、白马写在幕府之状。金谷、铜驼是指洛阳的金谷园、铜驼街。二句的意思是,身在幕府,着青袍,骑白马,于我又有何益?兵戈战乱中,故乡应是风景非昔了。此诗为七律拗体,突出思乡的苦闷心情。

二、怀念中原、故里、故乡、故国、家、家园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后出塞五首》之五)天宝十四载 (755)冬作于长安。揭露了安禄山反叛的原因是唐玄宗穷兵黩武,养虎为患,给家乡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艰难归故里,去住损春心”(《送贾阁老出汝州》)乾元元年 (758)暮春作于长安。时杜甫任左拾遗。贾阁老,即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因属玄宗旧臣,而被肃宗排挤,贬为汝州 (今属河南)刺史。贾至是洛阳人,不由使杜甫更思念故乡,引起伤心。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之二)乾元元年 (758)夏作于华州。杜甫见到李嗣业军队军纪严明,深感中原家乡的人民有救,写诗表示鼓励。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烟尘阻长河,树羽成皋间”(《遣兴三首》)乾元元年(758)秋作于华州。三首全是思乡。成皋,指故乡。陆机《洛阳记》: “洛阳四关,东有成皋,在汜水县东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乾元二年 (759)白露节这天写于秦州。杜甫在干戈扰攘中,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弟弟和处于战乱的家乡,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思乡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思乡之苦,可谓字字含泪,句句有情。特别是他将江淹《别赋》中的“明月白露”四字,翻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十字,运用上一下四句式,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自知乱后故乡没有亲人,只孤悬一轮明月,而月愈明,则忆弟思乡之情愈切。全诗含蓄蕴藉,无限情深。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乾元二年 (759)十一月作于同谷。这是杜甫一生中生活最为困苦的时期,组诗淋漓尽致地叙写了极度艰难的生活状况和对家乡、对弟妹的刻骨思念。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乾元二年 (759)十二月,初到成都时作,表达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中原有兄弟,万里正含情”(《村夜》)上元元年 (760)秋末作于成都。漂泊异乡,每逢夜晚,更加思念家乡。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送韩十四江东省觐》)上元元年(760)秋末作于蜀州。送别朋友回乡,更勾起思乡的哀愁。

“故国流清渭,如今花更多”(《泛江》)广德二年 (764)春作于阆州。写方舟设宴和故乡之思。前四句描绘了江澄无波、绮罗映水的明媚之景,极写宴饮之乐。后四句写长歌当哭,忧乱乡思的悲情。以乐景写哀情,具有倍感其哀的美学效果。缠绵悱恻,动人心扉,更突出思乡之切、思乡之苦。

“览物思故国,十年别荒村”(《客居》)大历元年(766)春末作于云安。看到客居的情景,更加思念已离别十年的家乡。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月圆》)大历元年 (766)秋作于虁州西阁。见他乡月圆,思故乡月景。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大历元年(766)秋作于夔州。《秋兴八首》是杜甫精心之作,艺术上堪称登峰造极。而“故园心”是全诗的主脑,也是八首诗的枢纽。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复愁十二首》之三)大历二年 (767)秋作于夔州。此诗题曰“复愁”,而十二篇中不见一个愁字,却各有愁意,又各自为意。一波未平,一波复起,皆由思乡引起的愁情。闷因思乡,愁也因思乡。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昼梦》)大历二年 (767)二月作于夔州。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现杜甫心系故乡,忧念君主的感情和渴望止戈息武、安定苍生的强烈愿望。

“何年灭豺虎,似有故园归”(《伤秋》)大历二年(767)秋作于夔州。“似有”二字,游戏沉痛,诗家之功夫神气俱在此。

“百年从万事,故国耿难忘”(《遣闷》)大历三年 (768)夏,乘舟外出途中,暂停武陵 (今湖南常德)作。入桃花源亦思乡。

“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之二)大历四年 (769)春作于潭州。长年漂泊,寂寞病残,更思念家乡。

“中原戎马盛,远道素书稀”(《登舟将适汉阳》)大历五年 (770)秋作于自潭州发往岳阳的舟中,作者准备携家赴汉阳、襄阳,回归故里。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大历五年 (770)冬,由长沙赴岳阳,船经洞庭湖作。此后不久,杜甫便病死在破船上,此为他的绝笔诗。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还在思念故乡。

三、怀念家乡的典故、人物、往事,将家乡的方言、俗语直接写入诗中。

“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花落辞故枝,风回返无处。”(《得舍弟消息》)乾元元年 (758)暮春作于长安,时任左拾遗。得到弟弟的来信,更加思念弟弟,亦想起家乡“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典故。据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巩县志·卷五·孝义》记载:“隋,田真兄弟,季曰广,仲曰庆,皆同财业。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堂前有紫荆一株甚茂,兄弟共议破而为三株。忽一夕,树即枯死。真见之,惊谓其弟曰: ‘木本同株,当分根,即憔悴,况人兄弟,孔怀而不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相感而更合,诸妇闻之,后无闲言。庄基俱存。”这个故事很有名,后来被冯梦龙编入《醒世恒言》、《今古奇观》。孝义地名也是由此而来。

“系书元浪语,愁绝故山薇”(《归雁二首》之一)大历五年春作于潭州。元浪语:《苏武传》:常惠教汉使者,诡言汉天子射雁上林,得武帛书。故山薇:指首阳山的野草。据《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是商代末年孤竹君之二子,因为互相谦让国君的位子,一齐投奔周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二人反对。周灭商后,二人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食山上的薇菜,饥饿而死。相传,邙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和坟。至今家乡还在传唱“昔日里有个二大贤,弟兄推位让江山……”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上元二年 (761)作于成都,回忆幼年在家乡的情景。

“往者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壮游》)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回忆少年之游,展示特异、豪迈的性格。

杜甫还把家乡的方言、俗语直接写入诗中。例如: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若为”是“如何”、“怎样”、“那堪”的意思,总是作诘问口气。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垂老别》)“孰知”是“明明知道”的意思。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早晚”是“何时”的意思。至今家乡还常说“多早晚?”、“早晚?”

“不忿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绵。”(《送路六侍御入朝》)“不忿”是“不服气”、“不甘心”的意思。

“寄谢悠悠世上儿,不急好恶莫相疑。”(《莫相疑行》)“好恶”是“好歹”、“高低”的意思。

另外,还有不说“食”而说“吃”,不说“餐餐”而说“顿顿”,不说“高呼”而说“大叫”,不说“嘉肴美酒”而说“肥肉大酒”,还有“朱门酒肉臭”的“臭”等等,都是我们家乡至今还在使用的方言、俗语。

诗歌是客观存在的艺术反映,更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杜甫的忧国忧民和怀念家乡始终伴其一生。这里只是对杜甫怀乡诗的初步探讨,以求教于专家和杜诗的爱好者。

猜你喜欢

思乡杜甫家乡
昭君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杜甫改诗
思乡与蛋白酶
本期主题:思乡
绝句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