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百年词经眼文献概说

2012-12-18马大勇

新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南社词人诗词

◆ 马大勇

近百年词经眼文献概说

◆ 马大勇

文献是理论建构之基石,作为起步晚、起点低、学界投入精力少、尚处于萌芽状态的20世纪诗词研究来说,文献的整合尤其具有特殊的难度。

首先,由于时间较少淘洗和传媒手段现代化的原因,造成相关文献数量极大而且面貌庞杂。目前,我们对20世纪诗词文献还没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有多少诗词家?作品总量多少?修订情况若何?评论资料怎样?似乎没人能给出一个哪怕比较模糊的数字。199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晋光等编著的《1919—1949旧体诗文集叙录》,收入该三十年间出版的旧体诗文别集、总集计322种。该书系目前唯一有关该领域的目录提要之著,筚路蓝缕,意义重大。尤其提要部分包含创作背景、总体风格、作品品评等内容,颇切实用。惜仅录300余种,还是过少。仅翻看《南社丛刻》、《民国诗话丛编》、《当代词综》及《青鹤》、《同声月刊》、《小说月报》等书刊,即可知民国诗词家实已远过此数。倘再加上当代,则“汗牛充栋”恐非虚言。对20世纪旧体诗词进行一个可靠的、全面的编目应是当务之急。有了编目,即可以准确的数据澄清现代文学史的某些误解,如“新诗早已在现代诗坛一统天下”之类,其文献意义和理论意义都将同样重要。

其次,在文献数量巨大、头绪纷乱的情况下,还存在着诸多作品搜集不易的难题。由于20世纪诗词的边缘化地位及其他原因,很多诗词家将作品束之高阁,秘不示人,仅以油印本、稿抄本、日记等形式保存,多不见于公共图书馆之庋藏。即或有机会梓行,也出于诸多考虑,将干犯时忌或情调“颓废”之类真实心音芟替一空①。如不能尽量占有资料,仅凭公开版行的作品是难以觅见某些作家之真精神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家一家、踏踏实实做文献,做好一家,就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一家的研究面貌。

回到词的界域,我们不得不在进入百年词史叙述之前对文献进行一点粗略的分类叙说:

总集类。总集部分应首推施议对先生的《当代词综》(以下简称“施选”)。早在1976年,施议对即已萌生了编选一部《当代词综》的想法,“拟将清季四大词人之后名家代表作汇为一编,以补词史之阙,并作为当代人读词、品词、填词的参考书”②。在夏承焘、吴世昌、黄寿祺等先生的支持下,1983年春,该书正式向海内外词坛名家征稿。1988年,全书竣事,共选作者三百馀家,作品三千馀首。是编采择广博,拣选精当,足可称保存一代词苑文献的煌煌巨帙。尤其值得注意,施氏所撰长达三万字之前言对百年词史作了非常本色而高明的描述与归纳。无论是词史的分期、流派、词人代际、词坛大家的界定等根本问题,还是词体继续存在并发展的原因、词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等理论问题,在此《前言》中均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③。遗憾的是,该书竣工后搁置十馀年,直至2002年才由海峡文艺出版社付梓问世,否则当对20世纪词史研究起到更大的推进作用,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其走向。

其次应提到刘梦芙先生主编《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以下简称“刘选”)④。刘梦芙自20世纪 80年代有志于此,历经二十馀年,通读两千多家词作,最终拣选词人838家,词作7034首,凡160馀万字,较之施选篇幅多一倍以上。编者系著名词人,家学渊源,交游广阔,采择亦允称精当,当可与施选《词综》合并而观百年词之概貌。其值得一说者,本书第十八卷至二十卷为女性词人卷,以近三百页、一千首以上篇幅集中凸现二十世纪女词人之特异光彩,足可为续写《女性词史》提纲挈领⑤。此一安排看似走古人选政之老路,其实蕴涵着编者的特殊学术眼光。另外,本书最后一卷为“网上词坛”,共选录网络时代词人30家,词205首,虽分布未尽均衡合理,可也是网络词界在“二十世纪词史”大背景下的首次群体性亮相,“惊艳感”十足,编者之视域胸襟于斯可觇。

再次,作为中华诗词(BVI)研究院项目丛书之一、由王蛰堪担纲主编的《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词部第一辑》亦是弥足珍贵的一部词总集(以下简称“汇编”)⑥。该辑专选四零年以后出生之作者,最年轻作者为1989年出生,计选入240家,3783首词作。不仅数量可观,选目方面亦可作施、刘两家选本的重要补充。盖《施选》成书较早,时间下限断自四十年代初生人,此后不收⑦。《汇编》或有感于此,遂成“补编”形态。如施议对词《刘选》仅载3首,《汇编》载58首;陈永正词《施选》无,《刘选》50首,已经不少,而《汇编》高达97首;曹长河词《刘选》30首,《汇编》亦高达93首。类此者尚有很多,不一一赘说。

此三种严格意义上的“20世纪词总集”之外还需提到先师严迪昌先生的《近代词钞》⑧。作为最早公诸学界的相关词总集,这部选本对于20世纪词史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近代词钞》全文凡150万字,共收词人201家,录词5500余首,诚为近代词研究资料之大观,其中自刘炳照以下三十馀词人皆可阑入近百年词史之研究范围。学界每视此书为选本文献之著,实则本书前有两万余字之《近代词史札论》,正文中于二百词人各系一小传,极是精详,因而阐明了近代词史分期及词坛风会流衍、词人生平行迹、词学主张、词史地位等诸多问题。此外,1995年黄山书社出版的迪昌师的《近现代词纪事会评》采撷故实颇繁富,间作考辨,多存精义,亦为近现代词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依刊布时间计算,这两部书是学界首次对近现代词业资料的系统蒐集整理,不仅具开拓之功,相关论述点评亦多予人启益,其理论价值应得到学界的重新审视⑨。

即以上述四种词总集综而观之,我们可把握的20世纪词家当不少于一千人,词总量当不少于一万首。这当然距离完整数字还有莫大差距,然而已经为我们开展推进近百年词史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种总集的编者或为学人,或为词人,或兼而一之,其所操选政大抵手眼不凡,足可信赖地勾勒出了近百年词史的基本轮廓。

其余词总集之颇见功力者还可举出《历代蜀词全辑》、《历代蜀词全辑续编》⑩、《当代八百家诗词选》、《二十世纪名家诗词钞》、《海岳风华集》、《东瓯词徵》等。

别集类。如前文所说,二十世纪诗词文献的整理存在诸多困难,这就造成创作总量颇大,而能寓目并资为研究者过少的悖反局面。以“晚清四大家”为例,这算是近年来很受学界青睐的热点了,然而论者凿凿而谈,绝大多数所依据不过是《半塘定稿》、《樵风乐府》、《彊邨语业》、《蕙风词》,而很少注意到此四部定稿固属菁萃,却只是其实际创作量的一部分,除彊邨外,另三家都只是一少部分。更何况,四家词刻本、稿本均多,词作改动频繁,如无辑佚、校勘工作,则很难认定四大词人的真面目。我和浙江大学李保阳先生受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文学丛书”之委托,自零八年至今一直从事四大家词集的整理工作。整理过程中时时对文献之基石作用生出诸多感性体认,如大鹤山人《庆春宫·同羁夜集,秋晚叙意》一首,国家图书馆藏《苕雅》稿本作:

霜月流阶,芜烟衔苑,戍笳愁度严城。残雁关山,寒蛩庭户,断肠今夜同听。绕阑危步,万叶战、风涛暗惊。悲秋身世,翻羡垂杨,犹解先零。 行歌去国心情。宝剑凄凉,泪烛纵横。临老中原,惊尘满目,朔风都作边声。梦沈云海,奈寂寞、鱼龙未醒。伤心词客,如此江南,哀断无名。

以此为底本,参校诸本,并尽量校出改动印迹,于是得以下长达八百字之校记:

【校记】“暗惊”,《樵风乐府》作“自惊”。“悲秋”三句,底本原作“独怜衰柳,偏为秋悲,悔不先零”。“惊尘”,底本原作“京尘”。

【又校】《苕华诗余》:“衔苑”原作“迷浦”。“戍笳”句原作“卧愁孤枕严城”,改作“卧愁孤坐严更”,定作“暗催钟鼓严更”。“断肠”句原作“可怜秋到无声”,改作“过秋犹恨难平”,改作“断肠还为秋鸣”,定作“为谁秋尽还鸣”。“万叶”句作“乱风叶、波涛自惊”。“悲秋”三句原作“百年衰鬓,一夜回肠,镜里分明”,改作“从今白髪,休为愁多,镜里重生”,又改定作“黄花开了,可待人间,秋鬓重青”。“行歌”句原作“悲歌旧客狂情”。“临老”三句原作“故国天荒,数峰未了,肯留老眼余青”,改作“临老中原,惊尘望断,朔风都作边声”。“伤心”三句原作“伤心前事,词客江南,一例飘零”,改作“伤心词客,悲秋江南,歌苦无名”,又改作“伤心词客,哀到江南,无泪堪倾”。

【又校】《苕华诗余》又一阕:题作“秋尽日同羁夜集,秋晚叙意”。“戍笳”句作“黯催清吹严城”。“关山”作“关河”。“万叶”句作“乱红起、无风自惊”。“悲秋”三句作“匆匆年事,翻羡垂杨,先及秋零”。

【又校】南图稿本本篇有三版本,迻录于下,不一一出校。其一词题作“冬绪羁怀”,“羁怀”又作“孤怀”。词曰:“霜月流阶,烟芜连苑,草堂岁晚余清。残雁来稀,寒蜻吟断,但闻风叶窗鸣。夜帘镫飐,乱愁泻、空山雨声。伤心年事,多少繁华,看到飘零。 年光犹忆堪惊。雨雪重逢,衰鬓星星。金狄摩挲,铜驼歌舞,旧游还是承平。过江如梦,奈寂寞、鱼龙未醒。半生怊怅,都到尊前,一醉无名”。其二曰:“霜宿庭芜,烟荒门柳,岁寒揽景余清。南雪鸿稀,西堂蛩断,卧愁还枕秋声。夜窗镫晕,镇摇落、江山旧情。伤心年事,何限繁华,不抵飘零。 春光几日逢迎。青眼云骄,红泪花盈。谁信萧条,哀时词赋,过江空老兰成。”(其下缺)其三与前“冬绪羁吟”一篇略同,不赘。

没有此类文献整理工作,我们的研究势必谈不上深度,更谈不上探骊得珠、顾见全人、“理解之同情”等等鹄的。赘说以上老生常谈之“闲话”,无非为提醒百年词史文献中确存在巨大空白,此应为学界下一步投入精力的最重点区域之一。当然,在此前提下,学界已经贡献出了诸多优异成绩,有心搜集,亦颇可观。

首先值得一说者乃中华诗词研究院主持、黄山书社出版的《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自2009年以来,已出钱仲联《梦苕庵诗文集》、寇梦碧《夕秀词》、沈轶刘《繁霜榭诗词集》、张珍怀《飞霞山民诗词》、周学藩《周弃子先生集》、陶世杰《复丁烬馀录》、潘受《海外楼诗》、陈小翠《翠楼吟草》、高二适《高二适诗存》、李瑞清《清道人遗集》、陈寂《枕秋阁诗文集》等十一种,即出者尚有徐澄宇与陈家庆《澄碧草堂集》、陈世宜《陈匪石先生遗稿》、罗尚《戒庵诗存》、唐玉虬《唐玉虬诗集》、胡先骕《胡先骕诗文集》等五种。此一丛书编校精审,刘梦芙先生与力尤多,是为此类文献之最优者。与此并袂者为《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已出刘世南《大螺居诗文存》、王蛰堪《半梦庐词》、刘梦芙《啸云楼诗词》、魏新河《秋扇词》、添雪斋《添雪韵痕》等五种,即出者有周退密《周退密诗文集》、碰壁斋主《安归集》、张青云《弘毅山房诗钞》、王震宇《独笑楼诗存》、嘘堂《嘘堂集》五种。此数十种别集构成了20世纪诗词一次别具力度的展示。

早在此两套丛书出版前五年,黄君主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曾推出《当代名家诗词集》,第一辑10种,计有:赵朴初《无尽意斋诗词选》、钱仲联《梦苕庵诗词》、李锐《龙胆紫集》、饶宗颐《固庵诗词选》、霍松林《唐音阁诗词选集》、刘征《风花怒影集》、沈鹏《三馀诗词选》、杨金亭《虎坊居诗草》、周笃文《影珠书屋吟稿》,大多出自作者手订,亦极可珍贵。2006年始,黄君主编《中青年名家诗词集》多种,胡秋萍、梁鉴江、叶鹏飞、陈云君、岑路、林峰、王功权、陈永正等皆在其列,当视为《当代名家诗词集》之续编。

近年南社文献之整理亦取得极可喜之成绩,有关词者比重不小,不得不特别提出。据高铦先生之说,《南社丛书》之总集类出版有《南社丛刻二十三、二十四集未刊稿》和《觉民月刊整理重排本》,文献价值极高。前者为柳亚子手编之未刊稿,其发现刊行打破了《丛刻》至二十二集为止的陈说。《觉民》月刊则是高旭、高燮、高增叔侄三人于1902年建立的“觉民社”社刊,1903年创刊,是南社成立前重要的先行喉舌,撰稿人大多数后来成为南社重要成员,该刊共出版18期,存世已极少。南社人物的著述中,有南社三位发起人的《陈去病诗文集》、《高旭集》和《柳亚子文集补遗》以及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的《姚光集》(后汇补为《姚光全集》),有《姚鵷雏剩墨》、《高燮集》、刘季平《黄叶楼遗稿》、林学衡《丽白楼遗集》、《吴江沈氏长、次二公剩稿》、和《徐蕴华、林寒碧合集》等十馀家别集。自零九年以来,又由各出版社陆续推出《刘三遗稿》、《姚鹓鶵文集·诗词卷》、《南社张素诗文集》、《林北丽诗文集》等别集,可谓蔚成大观,令人振奋。

此外,上海古籍出版社“近代文学丛书”中可得陈宝琛《听水斋词》、金天翮《红鹤词》、杨圻《江山万里楼词钞》、陈曾寿《旧月簃词》、樊增祥词等数种,江西人民出版社“义宁陈氏文献史料丛书”中可得陈衡恪、陈方恪两家词、“湖湘文库”中可得程颂万、章士钊等多种。至于单行者如吴昌硕、吴梅、卢前、张伯驹、吴湖帆、刘永济、夏承焘、唐圭璋、沈祖棻、毛泽东、张大千、启功等实难尽述。

还需提到近年一些优秀的词集笺注本。笺注近今人作品,难度最大。一来罕有依傍,二来阐释今典,动辄掣肘。故所费工夫,往往为笺注古人集之数倍。然而没有一批精善的笺注本出现,则作家作品研究势必沦入无根游谈。近年来白敦仁笺注之《彊邨语业》、陈永正祖保泉陈鸿祥叶嘉莹安易笺注解说之王国维词、李保民笺注之吕碧城词、刘斯翰笺注之陈洵词均功力湛深、慧心独具,为未来20世纪词集的整理笺注树立了很好的楷范。

报刊文献与网络文献。杨义《中国新文学与现代中国精神谱系》云:“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他拥有报刊……报刊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态和生命形态,因而对于现代文学而言,具有发生学和本体论的价值”、“‘报刊意识’应该成为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基本意识”。其实不独新文学为然,进行“旧体”诗词研究同样需要借助报刊之特具的文献价值,进而生成理论价值。

对此学界已经有所关注并展开了初步但是有效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近年致力民国词研究,屡有创获。在朱惠国教授指导下,周银婷2010年撰写硕士论文《民国报刊与词学传播》,对民国时期有关词学的400馀份报刊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其正文第二章第一节中对有关报刊情况绘制表格汇总说明,再结合附录的《民国主要词人与刊登作品一览表》与《待考报刊目录》,则民国时期报刊与词学的关系已大概摸清了家底。据《民国主要词人与刊登作品一览表》统计,103位词人共在报刊上发表词集24种,单篇词作2900馀。尽管其中刊布于《南社丛刻》的南社词人词作占据一定比例,亦有极少数词人属清代,这一数字和现象本身也足以证明,在20世纪,作为新的传播样式的报刊完全应当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词学文献资源来对待,在辑佚、校勘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仍以我校点的《大鹤词集》举一例:《瘦碧词》卷一《齐天乐·登虞山兴福寺楼,时癸未始秋》一首即据《国粹学报》二十期校勘五条。《满江红·再泛南荡,晚花向残,以南吕宫旧谱歌之》则据《小说新报》第一年第七期(1915年)校勘三条,《台城路·见池上南枝有感》一首中“闭雨闲门”一句,“门”字原缺,故疑为“闲雨闲云”,仍据《小说新报》补“门”字,始释疑窦。至于辑佚,则可据《同声月刊》第一卷第五、六、七号揭载的《大鹤山房未刊词》补数十首之多。至于当代词人词作,则《诗刊》、《词学》、《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报》、《东坡赤壁诗词》等报刊乃是相当有力的资源库存。这为常识,不必赘说。

重视报刊文献的同时还需重视新起的网络文献。网络文献庞杂多端,质量参差,故常被排斥于学术规范之外,然而在实际学术工作中,我们也已能够渐渐认同网络文献本质上与其他文献形式并无差异。它不仅有补充其他文献形式的作用,有时候还相当重要。只要详加审辨,谨慎利用,它是并不与严谨的学术规范相冲突,也不应遭到排斥的。就我个人从事近百年词研究工作过程而言,得力网络文献之处实已不少。如校点彊邨、大鹤两家词时,即曾据网络刊布之两家手书得校记数条,并补大鹤词《临江仙·樵风园索居……》一首。再如寻觅别集信息时,得见陈梦渠先生“折梅斋”博客,其上专列“近百年词”一栏。截至2012年初,共刊布五十二家词集。其中尚有未完者,然如刘景堂《沧海楼词》、徐震堮《梦松风阁词稿》、马祖熙《缉庵词稿》、邓潜《牟珠词》、王易《藕孔微尘词》、何琳仪《残贝词钞》、谢觐虞《白菡萏香室词》、胡小石《愿夏庐词钞》、陆维钊《庄徽室词髓》、朱生豪《芳草词撷》、缪钟《君山遗稿词》、雷履平《雷履平剩稿》、莫仲予《留花盦词》、徐续《对庐词》、林士模《沧浪室遗词》、严既澄《驻梦词》、周无《桂影疑月词》、邵祖平《培风楼诗馀》、梅际郇《念石斋词》、徐树铮《碧梦盦词》、崔浩江《抹云楼词》等皆为可贵罕见之文献。

署名“云狂月傲”者在西陆网的个人空间也值得注意。所发帖多达一百八十四,皆为20世纪词文献,难能觅见者占大半。当代词人词集尤多,较陈梦渠“折梅斋”更加丰富,但对入选词人水准甄别稍弱而已。另如留社网站“专题资料”菜单下《陆维钊诗词选》、《洪晚川先生诗》等亦佳。由于录入者皆甚有学养,态度亦严敬,大多校对精审,可靠程度比之传统样式之文献并无逊色。作为研究者,我们当然应引起重视、善加利用并表示由衷感谢。

应该说,以上蜻蜓点水般的梳理比照百年词的实际存量不过九牛而一毛,此处仅对经眼文献匆忙一叙,意在警醒而已。文献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似易实难、“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在现行科研评估体系中备遭冷遇。这些因素都导致甘愿板凳坐冷的学者渐行渐稀,从而给20世纪诗词研究带来严重的迟滞效应。徐晋如尝慨乎言之:“在(文献)工作尚未取得阶段性的进展之前,任何通论性质的、文学史性质的专著、论文都是靠不住的”,从强调文献重要性的角度来说,此语不啻一记棒喝,值得我们警戒。

当然,着眼于积极方面,我也觉得,20世纪诗词目今具有的文献已经足够我们划出一些基本坐标,描述一个基本的史程轨迹,或许不是全部,或许有失偏颇。但这项工作做比不做好,早做比晚做好,何况我们还可以增删校正,逐渐靠近真实。文献工作诚然需要“阶段性进展”,但如果一味等待文献而迟迟不能进入“通论性质的、文学史性质的”宏观描述的话,对20世纪诗词研究亦未必有益。边做文献、边做理论归纳亦是学术正道,不能简单化地否认。

注释:

①如聂绀弩《赠周婆》(二首其一)中因有“自由平等遮羞布,民主集中打劫棋”之句出版时被抽掉,郭隽杰有按语云:“绀弩极为恼火,曾对我说:‘自认为这是我最好的诗,这样的诗抽走,还出我的诗集做什么?’”《聂绀弩诗全编》,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②《当代词综后记》,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③参看本书《前言》,该文又以《百年词通论》为题发表于《文学评论》1989年5期。

④2008年黄山书社出版。

⑤邓红梅著:《女性词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⑥巴蜀书社2009年版。

⑦施选中四十年代生人仅陈明远、怀霜两家,为全书殿末。

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⑨朱惠国《民国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对此作出充分肯定,《清华大学学报》2010年6期。

⑩李谊辑校,重庆出版社1992年、1994年版。

吉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南社词人诗词
南社的历史与新生
岭南多古韵 南社为翘楚
词人的职业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林逋梅妻鹤子
诗词之页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