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挖掘与启迪——评《朋友,我能给你什么》①

2012-12-18

当代作家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郭明义报告文学虚构

王 晖

还原本真,挖掘精神,启迪社会,可以说是《朋友,我能给你什么》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的基本写作理念。而这种理念又与非虚构文学的文体个性达成相当的契合。作者周建新擅长营构长篇小说这样以虚构为核心的鸿篇巨制,但他致力于非虚构创作的潜质不可小觑,其中一个明证就是,其长篇报告文学《飞天骄子——杨利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对代表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和焦点人物的关注,无疑是周建新非虚构写作的重要特点,从《飞天骄子》中的杨利伟,到《朋友,我能给你什么》中的郭明义都是如此。也许,与小说创作不同的是,作者的两篇报告文学可能都是“命题作文”。对于当代的报告文学来说,“命题作文”并不少见,某种程度上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能够将自由度有限的“命题作文”操作得既有声有色、游刃有余,又不失“命题”之原意,就不仅是单纯的叙事技巧和讲述水平问题,它更多的需要依傍视野、胆略和智慧。《朋友,我能给你什么》或许在这一点上能够给予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在我看来,对代表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和焦点人物的描述,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报告文学的基本传统。但如何使报告最大限度地逼近本真,最具深度地触及本质,最具广度地启迪社会,仍然是其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这是文体本性使然,也是作家写作伦理使然,更是全媒时代文学自身调适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写作理念,或许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产生。也许在虚构文体那里,情况会比较复杂一些,但对于非虚构的文体,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因此,我很欣赏周建新在作品里多次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的写作理念,这正是引导作者写作的航标灯。作者在开篇的“引子”和结尾的“后记”中,用十分明确的句式表明了其对于郭明义这个人物的描述路径。他在“引子”里写道:“我不想为郭明义辩解,也不想为他唱颂歌,只想踏踏实实地,从点点滴滴入手,讲述他的生活经历与心路历程,与他一起成长,一起成熟,一起让清纯的风吹进人们的心灵,吹散所有的阴霾,把一个透明的郭明义献给读者。”在“后记”中,作者又一次强调:“作家的本领在于虚构,可是用不着我去虚构,堆积如山的素材,感人至深的细节,远远地超过了我的想象力。考验我的是剪裁能力,取舍的本事。我不能把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郭明义写成一个好人好事的堆砌物,我不能不去深入地探究郭明义灵魂最深处的东西,不能不去挖掘郭明义留给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源。”从这两段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唱颂歌、不去虚构、不堆砌素材,写踏实、写透明、写灵魂、写精神,是作者对于此次写作方向的基本把握。我以为这恰好是在最大限度地逼近非虚构文学的本质,而不是正相反,将报告文学演绎成表扬稿、广告、长篇小说或者调查报告。

还原本真,既可以将之理解为对于现实的某种呈现方法和路径,也可以说,还原本身就是一种姿态——用还原表达对人物的品质与个性原生态的展示,用还原表现作家本人的书写态度和情感指向,用还原祛除因为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对于人物与事件的误解、误读和误判。周建新不仅直白自己的还原理念,更在写作的实践中、在文本里体现出这一理念。《朋友,我能给你什么》的文本结构即是其鲜明的印证。与一般人物型报告文学大多局限于时间顺序的线型结构有所不同的是,这部作品采用的是线型与非线型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即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来完成对于主人公郭明义的立体还原画像。作品的前五章——“善良的基因”、“成长的熔炉”、“无怨的‘螺丝’”、“高贵的‘国格’”和“踏实的脚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主人公的主要人生经历,即出生、童年时期、学生时代、当汽车兵、复员到铁矿当司机、党校深造、下岗分流、重新上岗做翻译、当公路管理员。这种类似于传记写作的方式,在时间流的表述中,极其清晰地勾画出郭明义的人生轨迹,及其每一个人生关节点的原生状态。而当叙述到作品的第六章时,作者却又明确地告诉读者:“随着郭明义的影响渐渐地跨越出时间,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我已经无法把握时间这条线索了。因此,从本章开始,我只能忘记时间,用空间的方式,截取几个侧面,去解读郭明义。”于是,从该章开始直到最后的第十三章,作者便按照空间顺序来书写有关主人公的几个主要侧面——爱唱歌、脾气倔、关心人、仗义阳刚的多面性格,投身希望工程、捐助困难学生,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成长的环境与爱心团队,大家庭生活,小家的幸福,成名之后的态度等。如果说,时间顺序是在历时性上还原人物的成长史,偏重于比较客观地纪实,那么,作为共时性的空间顺序则是一种综合与重组。它虽然带有作者本人对于人物的主体性观照的印记,但其呈现仍然不可能脱离基本的事实。在此,时空交错结构的优势就在于,为最大限度地对人物进行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全方位描述提供可能性。这一方面是在应和报告文学的非虚构性,即文本所呈现的是经验世界中给定的现实,是一种不以主观想象为转移的、与特定历史或现实时空所发生的事实相符合的特性。另一方面,也为人物型报告文学的结构出新提供着新鲜经验。人物型报告文学无疑是现代中国报告文学的主体类型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兴盛的全景式和集合式报告文学,极大地推动了事件型和问题型报告文学的发展,但人物型报告文学至少在结构上并未显示出它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文体鼎盛时期的超越。《朋友,我能给你什么》的结构实践或许能够使之获得更多的超越灵感。

由时空交错的叙述结构,我们得以了解郭明义人生的真实轨迹。如果是作为一篇普通的人物新闻特写,这样的描述已经足够详尽。然而,如果是报告文学,则会显得有些浅尝辄止。因为,无论写人还是记事,优秀的报告文学都并非是简单地、中立地写实和记录,它更需要作家的切入和提升。值得欣慰的是,周建新在还原郭明义的时候,并未刻意执著于人物经历的面面俱到和事无巨细,甚至猎艳猎奇,而是始终抓住主旨,写出郭明义的人格品质与精神成长的历程,挖掘其精神形成的家庭基因和社会氛围,凸显其仁义、善良、朴实、真诚、认真、助人为乐、大爱无疆的基本精神品质。而这正是中华传统美德和雷锋精神的基本精髓,我们不妨将郭明义看作是这些元素的当代承传。正如作者所写的那样:“郭明义,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名字,成长为一个爱的品牌,他的能量已经像核裂变一样,释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作品中,主人公郭明义无论在家庭、还是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岗位,无论是在受领导重视的顺境、还是遭遇下岗分流,他的品质始终如一,他的精神始终如一,他的信念始终如一。他是不普通的普通人,他是不平凡的平凡人。因为“如果在三十年前,郭明义做出的这一切,让人觉得很平常,因为那时学雷锋是种时尚,而郭明义能坚守到今天,卓然独立,惟我独清,并且还带出了上万人的队伍,确实是令人匪夷所思,这不仅仅是毅力,而是无法动摇的信仰。”这种信仰里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对大爱的追求,有对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写郭明义的人生,已经远远超过了“好人好事”的层面,而进入到以个案引领集体、以榜样启迪社会、以精神砥砺民族的至高境界。

在《朋友,我能给你什么》中,作者多次写到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利益至上、功利为先、传统道德沦丧成为令人心寒的现实。而对于郭明义这个现实人物的真实书写,我以为,作者绝不仅仅是奉命书写一个转世雷锋的传奇,其深意在于,以这一形象与当下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努力寻找失去的美德,重建新道德和新人生。“郭明义”也绝不仅仅只是一线产业工人或底层弱势群体的形象代表,其形象意义正好契合二十一世纪报告文学亟需凸显的“民本”理念。在当下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报告文学应秉承自身直击现实、关注人生、反思历史的文体优势,更加关注“民本”问题,聚焦各阶层中国人的身心,而不仅仅是底层与弱势,并通过发现、反思与批判,揭示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人“纵欲无度”的危害,以引领社会由“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这个角度说,周建新这部报告文学的问世,正逢其时。它所呈现的不再是一个孤独的、空洞的、高大全式的完人,而是一个具有“人性价值”、闪耀美德光辉的典范。

一个以代表核心价值观的热点和焦点人物为对象的“命题作文”式的报告文学,如何使之具有阅读的乐趣和审美的愉悦?这是时下此类报告文学创作亟需关注的问题。在我看来,报告文学是直面现实的文体,同时也是具有独特美学品格的文体。我们一方面不应该将报告文学与新闻混为一谈,在强调它的现实性、新闻性和时效性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艺术性;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把非虚构的报告文学等同于虚构文体,无限度地实施小说化,使非虚构越过了底线,使文体的现实契合性模糊起来,最终走向瓦解。因此,报告文学对现实性的最大限度的把握,不是经由非艺术的直接宣泄,而应该是通过遵循其基本艺术规范的、生动可感的文体形式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还承认报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即非虚构文学的话,那么,强化它的“艺术的文告”性质,就不是没有理由的。《朋友,我能给你什么》在这一方面仍然能够给予我们以新鲜感。

周建新主要从事小说写作。因此,在长于小说写作的作家那里,自然有着书写人物型报告文学的先天优势。茅盾曾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说:“好的‘报告’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上的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运用除虚构和夸张等以外的小说艺术技巧,来营构报告文学,是必然,也可以是必须的。显而易见,周建新对于《朋友,我能给你什么》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和细节设置等方面,对于小说艺术的借鉴是自觉和自主的。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损害人物本真的还原和人物精神内涵的开掘,相反,在其所显示出的可读性与生动性的推动下,本真还原与精神挖掘获得了充分的显现。

在《朋友,我能给你什么》里,生动、丰富而密集的细节描述几乎遍布全书、无处不在,它们有力地表现了郭明义诚实、善良、认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郭明义生于仁义之家,从小耳濡目染,深受淳厚家风的影响。初中时学农拾粪、灭老鼠不作假,“类似这样的事情,在少年时期的郭明义身上比比皆是:吃忆苦饭,把同学领到他家去;学习小组没有课桌,他从家里搬;班级生炉子,没柴火,他背着家里的柴火,早早地到学校,生完自己班级的炉子,再到弟弟妹妹的班级去生炉子”。在部队养猪、做饭、当汽车兵,样样一丝不苟,郭明义以最细心的态度对待最简单的问题。在“延续的生命”一章中,作者用这样一个细节描写表现郭明义在浴室动员工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过程——“郭明义一边给工友搓,一边不厌其烦地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呼吁大家参加捐献。不想捐的工友,趴在那里,臊得连头都抬不起来。最多的时候,郭明义在两个多小时里为二十多人搓澡,即使累得筋疲力尽也不罢手,哪怕浴池里只剩下一个人了,他也是照讲不休。”在“幸福的亏欠”一章中,郭明义送妻子二十八元的“戒指”、与女儿的“电视之争”和“为爱而吵”等细节凸显出珍贵的亲情。应该说,这些细节并非作者的虚构和想象,而是通过其调查采访获得,它们的丰富和出彩也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实比虚构更神奇。

与细节表现相联系的是,周建新在作品里的叙事语言堪称简洁、流畅与率真,十分契合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即使是非叙事性话语,作者也力求做到形象、简洁、生动、富于哲理——“心软的郭明义,对弱者,永远不会义愤填膺。”“老郭经常把自己捐得兜比脸还干净。”“郭明义的意义在于,他这一根小小的火柴,点燃了大家的善良,聚成了一团温暖人间的火焰。”在“生命的宽度”一章里,作者用十一个“有人叫他大傻(大侠、大使、大彪、大狂、大倔、大烦、大魔、大凿、大怪、大圣)……”的排比句式来归纳工友们心中“多面的郭明义”,十分简洁和形象。

有人曾言,报告文学是“带着镣铐跳舞”。此言的确形象地道出了报告文学文体的个性特征。的确,无论从思想、还是从艺术角度观之,报告文学写作都是具有高难度的写作。而“命题作文”式的报告文学,又是难中之难。周建新的报告文学创作不算高产,也许这还是他的一个副业。不过,我仍然可以从《朋友,我能给你什么》中看出其非虚构写作的潜能和空间,这一方面是在于他出手不凡,对于哪怕是“命题作文”式的创作都能出彩出色;另一方面是指这部作品并非尽善尽美,尚有进一步腾挪与润色的余地。因此,我由衷地期待作者一跃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匹“黑马”,写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下一部。

猜你喜欢

郭明义报告文学虚构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虚构
京东商城图书销售排行榜
虚构的钥匙
郭明义:倾听最真实的声音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侯勇: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像
高校学郭明义活动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当选党代表后,找他的人更多了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