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语正诂举隅
2012-12-18李煜
李 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古汉语词语正诂举隅
李 煜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古书不易读,即使名篇佳作人们耳熟能详,一些词语真正解释起来也未必能得其确诂。某些词语,或被误注,或者当注而未注,均可商榷。常见古文教科书及普及型古文读本注释谬误时有所见,选择字词训释十馀则,试作辨析,对汉语史研究和语文教学或许会有参考价值。
古汉语;注释;正诂
古书不易读,即使名篇佳作人们耳熟能详,一些词语真正解释起来也未必能得其确诂。某些词语,或被误注,或者当注而未注,均可商榷。古诗文名篇见诸大学或中学语文课本者,注释尤宜矜慎从事,不可鲁莽灭裂,既诬古人,又误后学。本文仅就平素读书耳目所及,选择字词训释十馀则,钩稽覆校,证以旧籍,试作辨析,对汉语史研究和语文教学或许会有一些参考价值。
《诗·卫风·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陈佳民等注:“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靡,没有,不。室,指家务。”[1]91注[39]今按,“室”指家,如《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室”与“家”义近连文,或作“家室”。“室劳”才是指家务。
屈原《离骚》:“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陈佳民等注:“杂,杂聚。”[1]94注[5]今按,古汉语中“杂”有“聚集”之义,与今语“杂”异义,此处仅注“杂聚”,略嫌简率,似宜稍作补苴。《方言》卷三:“杂,集也。”《广雅·释诂三》:“杂,聚也。”《吕氏春秋·仲秋纪》:“四方来杂,远乡皆至,则财不匮。”“杂”,《礼记·月令》作“集”。“杂”与“集”音同义通。
谢灵运《登池上楼》诗:“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陈佳民等于“薄”字未注[1]107。今按,“薄”字本义指草木丛生之处,《说文·艸部》:“薄,林薄也。”《楚辞·九章·涉江》:“露申辛夷,死林薄兮。”汉·王逸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上引谢诗“薄”字实假借为“迫”,逼近之意,故宜加注。同书录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之“薄”释为“迫近”[2]126注[21],近是。只是仍应指出“薄”字通“迫”。现代汉语中“薄暮”、“义薄云天”等词中的“薄”犹保留古汉语的这种用法。
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陈佳民等注:“持操,保持节操。”[1]107注[17]今按,《礼记·曲礼上》:“献民虏者操右袂。”唐·陆德明《释文》:“操,持也。”“持操”属同义连文,并非动宾结构。逆序犹言“操持”,《方言》卷十二:“赋、与,操也。”晋·郭璞注:“操,谓操持也。”今语尚言“操持”。谢诗此处所谓“持操”义近于“操守”。
杜牧《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陈佳民等注:“摽掠其人,掠夺六国君臣、国民。”[3]97[15]
今按,此处似仅指掠夺六国之民,并未指称六国之君。作“人”者,当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易字,注释理应略予说明。同篇下文称“使六国各爱其人”,“其人”亦其民也,用法与“摽掠其人”之“其人”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两个“人”字均用同“民”。[4]103,104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2]129“人田”亦指民田。
《庄子·逍遥游》:“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陈佳民等注:“培,凭借。”[3]108今按,此注未达一间。“培”字从土,本义与凭借无关。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培之言冯也。冯,乘也(见《周官·冯相氏》注)。风在鹏下,故言负;鹏在风上,故言冯;必九万里而后在风之上,在风之上而后能冯风,故曰而后乃今培风……冯与培声相近,故义亦相通。”①《读书杂志·馀编上·庄子》“培风”条。[5]1011王说至确。苏轼《前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与“御”互文见义。此义亦可写作“慿(凭)”。因此,《逍遥游》“培风”当注为:“培,通‘冯’、‘凭’。凭借。”
贾谊《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陈佳民等注:“谁何,他是谁。这里有缉查盘问之意。”[4]95今按,谓“谁何”在这里有缉查盘问之意近是,径释作“他是谁”则未明所以。“谁何”属疑问代词同义连用,先秦两汉亦可称为“何谁”、“孰谁”,连用之后可作动词用,表示“责问”义,如《六韬·金鼓》:“令我垒上,谁何不绝。”《过秦论》“谁何”用法与《六韬》同。自清初顾炎武以降,王念孙、王先谦、朱起凤、周法高、郭在贻等学者对“谁何”续有考辨,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语文》杂志还有专门的论争[6],此不赘述。
韩愈《师说》:“君子不齿。”注:“不齿,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看待。”[4]99今按,释“齿”字不确,此处实指言说、谈起,“不齿”犹言“不齿及”,即不屑提起,当然含有轻视之意。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佳民等注:“生下来,还是婴孩的时候。”[2]125所注尚欠准确。“孩”指孩笑。《庄子·天运》:“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陆德明《释文》引《说文》:“孩,笑也。”
李密《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陈佳民等注:“婴,缠绕。这里指疾病缠身。”[2]124今按,释“婴”为“缠绕”,义虽正确,惜未明晰。“婴”之本义为婴孩,“缠绕”义通常作“缨”。来源于“缨”之冠带义。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备得太尉逸事,覆校无疑。”注:“覆校(jiào)无疑,反复校对,无可怀疑。”[2]131今按,覆即审察之义,非指反复。《尔雅·释诂下》:“覆,审也。”《周礼·考工记·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覆,犹察也。”“覆校”犹言审校。更早文例如《晋书·陆云传》:“伏见令书,以部曲将李咸、冯南、司马吴定,给使徐泰等覆校诸官市买钱帛簿。”
欧阳修《与尹师鲁第一书》:“方悟此奴懒去而见绐。”陈佳民等注释:“见绐(dài),被欺骗。”[3]38今按,此处“见绐”犹言相绐,即相欺骗或骗我。此类“见”字加于动词之上,虽由表示被动的用法发展而来,但并非纯粹表示被动,而是表示说话人被动接受某种行为或动作,同时可以指代说话人自身,例如《南史·江淹传》:“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见还”即还我②“见”字条。,[7]86。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陈佳民等注释:“一欲,一心想。”[3]46今按,此注有误,“一”为范围副词,义为全、都,与下句“皆”字互文见义。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皆’也。《诗·北门》曰:‘政事一埤益我。’言政事皆埤益我也。……《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曰:‘若吾子之语审茂,则一诸侯之相也。’卢辩注曰:‘一,皆也。’”[8]70字或写作“壹”,如《汉书·车千秋传》:“政事壹决大将军。”意为政事全都由大将军霍光决定。有时“一皆”连用,如《颜氏家训·终制》:“亲友来餟酹者,一皆拒之。”指亲友来饮食的,全都拒绝。
柳宗元《鞭贾》:“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陈佳民等注释:“贾,价格。”[3]77今按,“贾”字现代多用为姓氏字,或用以指商贾。古代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如可作为“價”之初文,指价格,后代“價”简化为“价”。注释应说明“贾”同“價(价)”,指价格,以免读者产生唐突之感。
苏轼《前赤壁赋》为千古名篇,文章结尾说:“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其中“洗盏”二字,当今各家选本注本中,或以为浅白易懂而不注[9]317,或只作“洗了杯子”解。例如,“洗盏更酌”一句,两家译作“洗了杯子,重新斟酒”[10][11]。三家释为“洗净杯子,重新斟酒”[12][13[14]。三家释为“洗杯重饮”[15][16][17]。有人释为“洗涤杯子,重新斟酒”[18]。有人释为“洗涤杯盏,再斟酒”[19]。几成定谳,未见异议。
这种解释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表层理解。而传统训诂学训释词义则先求字词本义是否吻合,或以别义揆之本文是否相协,然后验之他卷可否通达。
今按,苏文“洗盏更酌”绝不当释为“洗了杯子,重新斟酒”。“盏”指酒杯,而“洗”字究是何义?
我们不妨先看如下文例,唐·杜甫《谢严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鸣鞭走送怜渔父,洗盏开尝对马军。”苏轼《小儿》诗:“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又《寄刘孝叔》诗:“忧来洗盏欲强醉,寂寞虚斋卧空房。”宋·吴潜《满江红》词:“人事改,人情薄。退后步,争先着。且开尊洗盏,为君斟酌。”宋·张元干《喜迁莺令》词:“悬知洗盏径开尝,谁醉伴禅床?”清·姚鼐《从千佛寺回过汋突泉暮饮张氏园》诗:“却入荒园洗盏坐,旁有小泉时复鸣。”又《赠侍潞川》诗:“红镫照故人,洗醆复相劝。”“醆”为“盏”的异体字。清·竹溪山人《粉妆楼》第七十九回:“但只见,乌纱象简,妙合着翠帔金绡,真是洗盏称觥,曲尽今宵之乐。”
分析以上唐宋以来诗文用例,我们发现,将“洗盏”当作“洗了杯子”解,显然经不住认真推敲,而且把古人开怀纵情,干杯痛饮的豪兴雅致也“洗涤”得荡然无存了。
《汉语大词典》收录“洗盏”一词,指出:洗盏“亦作‘洗醆’。洗杯。指饮酒。”[20]3223这种解释虽较“洗了杯子”说近真,依然未中肯綮。
我们回到对“洗”字本身的理解,《说文·水部》:“洗,洒足也。从水,先声。”又:“洒,涤也。从水,西声。”清·段玉裁注:“洗读如跣足之跣,自后人以洗代洒涤字,读先礼切。”又:“今人假洗为洒。”“洗”之“洒足”义与“洗盏”之“洗”不合。而《易·系辞上》说:“洗,尽也。”可作“洗盏”之“洗”正解。今语“洗劫”、“一贫如洗”之洗,都有净尽、竭尽之意。
其实,“洗盏”就是干杯之义。“洗盏更酌”是干了一杯再来一杯的意思。
在干杯这个意义上,除了“洗盏”,古人也有一系列的表达方式。如用“挥爵”、“挥觞”、“举白”、“倾卮”、“倾杯”、“倾觞”、“尽觞”等词语来表达。
“爵”是一种青铜酒器,也有宝贵的玉爵。《礼记·曲礼上》:“饮玉爵者弗挥。”汉·郑玄注:“为其宝而脆。”陆德明《释文》:“挥,音辉。何云:振去馀酒曰挥。”“挥”本指振去、抛洒。《尔雅·释诂下》:“挥,竭也。”郭璞注:“挥,振去水。”《礼记》的原意是说用玉爵喝酒,喝完后不要挥洒残酒,以免失手打碎玉爵。后即以“挥爵”指干杯,从字面上理解,即是竭尽酒爵中酒。如唐·柳宗元《咏荆轲》诗:“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又称“挥……觞”或“挥觞”。如晋·陶潜《时运》诗:“挥兹一觞,陶然自乐。”孙恂《猎狐记》:“退处于三川之上,以击鞠挥觞为事,遨游于南邻北里间。”
干杯,古或曰“举白”。如《汉书·叙传上》:“设宴饮之会,及赵、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谈笑大噱。”唐·颜师古注:“谓引取满觞而饮,饮讫举觞告白尽不也。”
或称“尽觞”、“倾觞”、“倾卮”、“倾杯”、“倾……杯”、“倾……盏”。如:三国·魏·曹植《送应氏》诗:“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金陵墓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说文·皿部》:“尽,器中空也。”“尽觞”之“尽”,可谓字本义与词本义合一。古人原将酒从酒器倾倒而出称为“倾觞”,如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布奠倾觞,哭望天涯。”此指酹酒以祭。柳宗元《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诗:“荒垅遽千古,羽觞难再倾。”讲的是年代绵邈,淳于髡坟莹荒芜,难以酹酒祭奠。清·陈梦雷《寄答李后庵百韵》诗:“已分生死诀,乍见为倾觞。”则表示干杯之义。
陶潜《乞食》诗:“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卮。”“卮”与“杯”同义,故陶诗一本异文“倾卮”又作“倾杯”。南朝·陈后主(叔宝)《临高台》诗:“临窗已响吹,极眺且倾杯。”杜甫《又观打鱼》诗:“东津观鱼已再来,主人罢鲙还倾杯。”“倾杯”或在中间插入其他语言成分,如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当然,“倾杯”还有别义,如唐代曾以“倾杯”作为舞曲名称,后来又有《倾杯令》、《倾杯乐》的词牌。苏轼《出局偶书》诗:“倾杯不能饮,留待卯君来。”则以“倾杯”指斟酒入杯中。杜甫《拨闷》诗:“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前赤壁赋》的“洗盏”在语法结构上,正与“挥爵”、“挥觞”、“尽觞”、“倾卮”、“倾觞”、“倾杯”相同,都是述宾式,即表示竭尽义的动词加上酒器名。
“洗盏”一词,后来也有用为洗了杯子之义。如《清韵书院·满庭芳》:“桂兰香,叶卷春心,壶腾春浪,饭馀洗盏烹茶……。”《乌龙茶饮法》:“第六是洗盏,刮沫后,立即加上壶盖,其上再淋上一下沸水。”在这两个文例中,“洗盏”显然不是干杯饮酒之义,而是指洗涤杯子。
[1]陈佳民,柯汉琳,主编.《语文》必修 1[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佳民,柯汉琳,主编.《语文》必修5[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陈佳民,柯汉琳,主编.《语文》必修2[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陈佳民,柯汉琳,主编.《语文》必修 4[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5]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6]陈伟武.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J].中山大学学报,1989,(3)
[7]杨伯峻.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王引之.经传释词[M].长沙:岳麓书社,1984.
[9]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0]郑孟彤,王春煜,李儒炯,主编.苏东坡诗词文译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1]古文观止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2]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13]刘乃昌,高洪奎,主编.苏轼散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7.
[14]谢光辉,选注.中国古代十大散文作品选(下)[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15]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大学教研室古代文学组选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高克勤,编著.北宋散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7]“历代名家与名作丛书”.苏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林邦钧,选注.宋辽金元散文选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8.
[20]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 范俊军 责任校对 吴奕锜]
H131
A
1000-5072(2012)06-0154-04
2012-02-28
李 煜(1974—),女,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