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汽车运用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

2012-12-18广东柳炽伟魏胜君齐建民郭美华

汽车维修与保养 2012年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生产性课程体系

广东/柳炽伟 魏胜君 齐建民 郭美华

“工学结合”汽车运用专业课程的改革探索

广东/柳炽伟 魏胜君 齐建民 郭美华

针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校内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属性对实训课程的要求,总结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资源,组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关键,建立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模式的高效载体,它能提供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充分利用企业的业务、设备、技术和师资,创设真实的企业服务和生产运作的情景,能有效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而在各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课程建设无疑是其中的重点内容。

一、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已从最初按学科设置进入到模块化课程阶段,明确了高职学生的培养以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群)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学习“适度够用”,加强进行教学做一体化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与实践分离影响教学效果

现行课程体系仍以“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第一阶段是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平台。第二阶段是专业技术核心课模块,教学模式大多还是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第三阶段是校内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模块。这种课程设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多为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其中专业基础课程过于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而且脱离实际应用,学生感觉枯燥难学没兴趣。专业技术课程往往也是“知识准备型”特点,学生对汽车或相关工作没有感性认识,找不到学习重点,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此外在专业课模块内课程设置不尽合理,课程结构松散,内容知识陈旧,例如不少课程的教材列举车型和维修工艺落后,包含不少化油器供油系统、零件的维修加工工艺等内容。有的内容重复讲述,例如发动机电控系统知识、点火系统、起动系统等,《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二)》、《汽车电器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结构与维修》等课程都有讲述,需要各院校加强内部的课程教学沟通。此外,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上课时间相距较长,学生难以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只训练了部分操作的技能,难以进行系统故障原因分析,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更不会独立进行工作任务的分析和工作方案的制定。另外,校内实训设备只在实训课时使用,使用周期性明显,空闲和严重拥挤现象交替发生,影响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学生顶岗实习效果也不理想,不少企业指导教师不清楚实习生的指导要求,往往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力,只安排干些洗车、简单保养等工作,不能全面达成实习的课程目标与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岗位调整需求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往往并不局限于汽车后市场,某院2010年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本专业学生从事汽车相关专业工作的毕业生只有59%,根据兄弟院校调查数据,从事汽车维修相关工作的汽车运用类毕业生只占30%,从事汽车营销的占50%,从事汽车保险理赔的占20%。在汽车维修企业,不少毕业生在车间实践几个月后,就会调整到汽车销售、服务顾问助理、保险理赔助理、质量担保索赔员、仓库管理员等岗位工作。这些岗位除了需要专业技术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营销、保险、社交、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现行课程体系中,常将相关的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及配件营销管理、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放在第五学期学习,学生此时专注于寻找顶岗实习单位放松了学习,而且教学方法常常采用知识灌输形式,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学习效果不佳。

3.不利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技术理论课与实训课分开上课,互相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理论教师与实训老师之间课程沟通不足,同时受实训场所条件限制,实训项目大多是简单的拆装技能训练,理论教师对实训的参与度不够,不利于实践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实训老师在实训设计时一般多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参照企业员工培训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教学的系统化思维、课程设计、教学技巧、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把握等方面也有待提高。

4.校内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困难

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学做项目化课程改革中,受限于设备和师资等汽车实训条件和汽车故障特点,汽车故障大多只能设置线路断路原因造成的故障现象,更多的机械磨损、腐蚀、失油、变形、电器元件老化、失效等原因造成的故障现象较难模拟,典型故障现象不足,因而故障症状认知与分析等后续工作任务均不能实施,更基于安全原因,竣工检验等工作任务也较难实施,不利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基地的生产性特点

首先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应立足“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课程体系应注意发挥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生产与教学有机结合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完整的工作过程经历,而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化运作模式参与市场竞争,为创设学生真实的工作和学习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课程体系应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训课分开的情况,建立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找出行动领域,策划学习领域”的思路开发课程,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工学结合特色,谋求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展开完整的实践学习,促使学生熟悉生产运作流程要求,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形成自己对工作的认识、理解和经验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注意基地的生产属性要求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维修厂(以下简称实训维修厂)参与市场竞争,自然应遵从市场经济规律,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得到客户的认同。汽车服务行业客户的要求是汽车维修质量好,时间更快,价钱合理,因此实训维修厂必须确保整体客户满意度高。客户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车辆被没有维修经验的学生进行实训演练,因此学生上岗之前,须先进行必需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考核合格了方能上岗,而且在维修过程中还必须在老师(班组长就应该是兼职的实训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尽快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并进行规范的维修操作。

实训维修厂应注意保持总体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的相对稳定。当前汽车维修行业的淡旺季的影响并不明显,客户进厂预约的习惯没有养成,企业要保证客户到厂后能及时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因为学生的工学交替受到过大影响。

3.充分发挥基地的岗位与技术人才优势

对客户提供维修服务的校企合作的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提供包括服务顾问、备件管理、保险理赔、质量索赔员、质检员等多个岗位给学生实践学习,方便学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包括以往让学生感觉单调枯燥的企业管理、保险理赔、备件营销管理等课程都可以通过“工学交替、分组实施”的模式,利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拉动学生去学习相关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锻炼工作能力,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生产实训基地除了可设立直接为客户车辆提供维护保养的维修厂外,也可以建立4S店(同时为汽车营销等专业创造了实训条件)、汽车检测中心,还可考虑建立为汽车维修企业服务的自动变速器维修中心和机械加工中心(提供柴油发动机高压泵调校、发动机大修机械加工、制动盘光磨等服务)、建立仪表调校和防盗解码工作室等。上述这些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并且配备职业素质较高的岗位技术人员,他们同时就是学生的实践指导老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进行学生的实践指导。

三、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

1.课程设置的改革

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课程改革必须紧密围绕企业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展开,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现行的汽车运用技术课程体系中,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技能标准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设置课程和教学环节。课程一般分为素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程与顶岗实习等几个模块,采用“2+1”或“1+0.5+1+0.5”的模式,简单划分就是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第二阶段是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第三阶段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阶段。

在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中,它具备企业化运作的汽车维修厂等部门,可以提供真实的职业岗位给学生实习,因此学生的顶岗实习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设置可以更灵活,一方面克服大部分企业将学生作为学徒用工,没有按教学计划进行岗位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改革原有的专业课教学方法,建立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制定课程教学目标时,应结合企业技术等级培训制度,每个学期的职业技能要求从初级到高级逐级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主要工作岗位的行动领域将原来理论和实训课程进行重构,设置了新的课程如下:第一学年仍然是按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可以设置教学做一体化的汽车机电维修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维修、电器构造与维修等专业课初级阶段课程学习和基本维修技能训练。由于汽车小修和保养服务通常都在快修车间进行,车主往往都可以直接看到生产维修过程,不适于老师在现场进行讲解和指导学生实训,因此没有基本维修操作技能的学生不能上岗。维修基本技能训练和汽车基本构造原理学习仍需在基地的专门实训室内进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第二学年下学期则进行自动变速器维修、事故车机电维修拆装、发动机大修等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上学期主要是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维修质量检验及企业管理知识学习,下学期是汽车维修接待与服务营销、汽车保险理赔、汽车与备件营销管理等非维修岗位课程学习,课程实施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定期进行“岗位”更换和“工学”交替。同时要求提交基于第三学年顶岗工作内容相关专业论文或设计作为毕业考核内容之一。

2.教学的组织实施

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具备生产企业特征,因此原来的校外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在基地内进行,时间也可以灵活安排到第二学年的下学期开始,为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改革创造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汽车服务的客户满意度要求,有些项目不适于在车间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例如保养和快修、小修等,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行动领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实训维修厂的生产属性要求各个岗位人员素质和数量变动不能过大,以保证企业生产能力能保证必需的客户服务,因此在教学的组织上,首先考虑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应由两个班或两套人员轮流替换。例如第三学年上下学期课程两个班在课程时间安排上可以互换,保证全年工作人员的相对稳定,而且每个工作岗位的实训人员不会太多。在每班同学中,又视企业中主要的岗位类型进行分组,采用定期轮岗的方式进行实习,这样学生能对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同时各个岗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不会太多,保证教学和生产质量。

3.课程教材的编写要求

课程教材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的教材注重于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缺乏对完整工作任务的指导。新的教材应按照每个行动领域所涉及的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考虑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能起到引导学生开拓专业思维,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作用。教材内容应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结合其职业发展需要来设置。在教材内涉及的教学或工作项目中,应该采用主流的车型与设备,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当地行业特点和企业工作情境,尽早独立处理工作问题。另外适当增加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课程考核方法改进

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维修厂内完成的课程考核宜采用复合评价的模式,成绩分为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评价人是任课老师、工作导师、同事组长;平时成绩由组织纪律、工作态度、导师指导的工作完成情况(可参考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所完成的工作任务单的填写状况)等内容组成。考核成绩由理论考核、企业学生个人工作绩效考评成绩组成,按各个课程实践要求确定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将学生个人工作绩效情况纳入学生课程成绩考核是课程评价的创新点,能较好的结合其企业工作的实际业绩,有利于学生熟悉企业的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习惯企业工作情境,增强自身工作责任感等等。

要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长久健康地运行,相应课程的开发、改革和实施是关键,既要注意不影响到基地的正常生产,得到客户的认同保持良好企业形象,又要发挥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属性的长处,为高职教育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还要避免课程等同于企业的培训,在保证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有效提高情况下,关注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高职教育需要从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出发,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符合课程开发“有序性、整体性、生成性”的原则,开发出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和高职教育需要的人本课程,最大程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快实现学生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生产性课程体系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