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昆仑·乾隆诗

2012-12-17周轩

新疆人文地理 2012年11期
关键词:乾隆帝玉山昆仑

周轩

中国的玉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崇玉爱玉代不乏人,因玉温润喜人,有其深奥的文化内涵,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以致吟诗赞美,立文著说。文中提到的这些国宝级玉器,都是乾隆时期的皇家珍品,加之乾隆的诗文,其文化意义更加鲜明。我们从这些诗文里面,不仅可以看到王者的赞美,还可以看到这些玉器的前世今生。

和阗玉云龙瓮:千年露疑贮,二月草先垂

《乌鲁木齐晚报》4月17日以《英两件中国文物失而复得》为题,转载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达勒姆大学东方博物馆内两件被盗的中国文物,已被英国警方追回。被盗文物是一只玉碗和一件瓷雕,均为中国清代艺术品,价值200万英镑(合1994万元人民币)。博物馆馆长克雷格·巴克利说,失窃的玉碗制造于1769年,当时是清乾隆时期,里面刻着一首中国古诗。

根据配发的图片,可认定是一只云龙瓮。就是雕刻云和龙的酒器。英方介绍失窃的“玉碗”制造于1769年,是清乾隆时期的,里面刻着一首中国古诗,如果无误的话,当是从落款“己丑”即乾隆三十四年,推算为1769年的。这首诗,应当是乾隆帝的题诗。从《乾隆御制诗》三集卷八十一可检索到这首《题和阗玉云龙瓮》。此时正值清朝统一新疆十年,当时国家强盛,新疆处于大开发时期。

《题和阗玉云龙瓮》:

方折良材毓,如磨巧匠治。

千年露疑贮,二月草先垂。

变化难测矣,凭依信有之。

昌黎著《杂说》,精义可深思。

解释大意为:从和阗河的流水中,捞得这块美玉,光滑如能工巧匠打磨一样。雕成云龙瓮,好像是用来贮存千年的甘露,眼下二月春草已经伸展。世间万物变化难测,依靠古来的记载可以信而有之。唐代大文豪韩愈(自称昌黎韩愈)的《杂说》,以龙和云的关系说明君臣之间必须相互依赖,其深刻的含义,值得认真思考。

玉山:汉武之言有见哉,昆仑产玉千古美

清乾隆朝统一新疆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阗玉得到大规模的开采,每年都有大量玉料运至内地,用大块玉料制作的大型玉雕,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大禹治水图》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5300多公斤,还有《会昌九老图》《秋山行旅图》《丹台春晓图》等玉山和云龙青玉大瓮等,都重达数千斤。而小件玉器更是众多。

在西域风物中,乾隆帝吟咏最多的是为和阗玉器题诗,有数百首之多。除如意、碗盘瓶壶、尊觚罐瓮外,多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如达摩苇渡图、商山四皓图、竹林七贤图、桃源采菊图、渔樵山水图、江城春晓图、应真观泉图、溪桥策杖图、王羲之书扇图、会昌九老图、东坡夜游图、前后赤壁图、米芾拜石图、关山行旅图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玉文化。

其中,最出名的当属镌刻在最大玉器玉山上的《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

神禹敷土定九州,帝都之地冀州始。

冀者近也距三河,其中大河巨擘是。

导之虽日由积石,意在寻源必于尾。

雍州九末继昆仑,于斯可识神禹旨。

垂四载迹遍寰区,曾至否乎难穷纪。

昆仑河源并产玉,大都早见简明语。

设日积石即河源,是实拘墟耳食矣。

汉武之言有见哉,昆仑产玉千古美。

兹得密勒塔巨材,昆仑宛延斡所迤。

其高七尺博三尺,卓立如峰之咧葹。

不中尊罍中图画,石渠古轴传治水。

玉山用料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用夏禹治水之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诗中还有六处较长的夹注。我们从“兹得密勒塔巨材”之句,可以知道玉山的原材料采自我国自古以来以产玉著称的新疆和阗(今和田)一带的密勒塔山,属昆仑山的一部分。

乾隆帝在“昆仑河源并产玉,大都早见简明语”后自注说:“此玉采自密勒塔山,密勒塔者,回语谓枪也,接和阗南境诸山,和阗玉采之水中者,小而润泽。密勒塔所产质较逊,而多巨材。”

和田距京师何止万里,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运输的艰难可想而知。据估算,运输过程耗去三四年时间。玉料到达京师后,经设计、绘图、制蜡样、制木样,然后发运江苏扬州,由匠师施工,再运回北京,择地安置,刻字钤印,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功告成,又花去8年时间。前后共费时10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才制成这一件中国玉器史乃至世界玉器史上最大的玉雕作品。

关于《大禹治水图》玉山的稿本,乾隆帝在“装潢边幅失姓名,顾展朱赵难率拟”后自注中讲到,根据宋代著名美术史评论家郭若虚所著的《图画见闻志》以及其他史料的记载,隋唐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展子虔、吴道子、顾恺之以及周文矩,明代的宫廷画家李在等都曾经创作过大禹治水相关画作,以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但这些史料中记载的画作均不在世了。清廷采用的大禹治水图是根据宋代的一位佚名画家所作。画面精心描绘了大禹领导人民凿石开山,刨沙筑渠,疏通河道,导流洪水的宏大场面。乾隆皇帝钦定以这幅宋人画《大禹治水图》为稿本,将大禹治水这一不朽的题材雕刻在这块气势磅礴的玉山上,希望能够永久地流传。历代的大禹治水图大都已经无法见到了,只有这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完整地留存了下来。

大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他的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传颂的伟大功绩,历代帝王都以学尧、舜、禹来标榜自己。乾隆帝把大禹治水这一古老传说雕刻在珍贵的玉石之上,“作歌敬誌神禹神”,表示对大禹的崇敬。“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他在诗末自注说:“予筹办西师决机,定策克集大功。自底定后三十余年以来,抚绥安辑,整饬怀柔,无不备至。所以新疆各部之人,安乐爱戴,效顺输忱,一家臣仆。每岁春秋采玉供役,受赏踊跃,子来绝无劳怨之状。获此巨珍以传古王圣迹,非耳目华嚣之玩可比也。因即免其每岁春贡之玉,著为令典,以示体恤。后之人思艰图易,抚驭有方,征求无事,慎守旅獒之训,以凝承大宝,庶不负予制器垂裕之深衷耳。”

乾隆帝在统一新疆30年后,抚今追昔,为新疆的历史进步而深感欣慰。他申明刻玉是为了宣传古代圣王的功德,使自己和后来者效仿,而不是玩物丧志,这才是他的良苦用心所在。

桐荫仕女图: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

最为人称道的还有故宫所藏《桐荫仕女图》。乾隆帝作有《咏和阗玉桐荫仕女图》一诗。

《咏和阗玉桐荫仕女图》

相材取碗料,就质琢图形。

剩水残山境,桐檐蕉轴庭。

女郎相顾问,匠氏运心灵。

义重无弃物,赢他泣楚延。

桐荫仕女图玉饰巧作为一处江南庭院的景致。檐瓦微垂,中有圆月形门,上嵌半月形门扉两扇,门半开,内外各立一长衣少女,门外少女手持如意,门内少女双手捧盒,二人透过门缝相互观望。玉工利用玉料外面橘黄色和白色皮子,琢制成四周的桐荫蕉叶、太湖垒石、檐柱石桌等,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安谧景象。器底部平而无纹,以阴线刻乾隆帝御识文:“和阗贡玉,规其中作碗,吴工就余材琢成是图,既无弃物,又完璞玉。御识。”及御题诗。诗中说此作品是苏州玉工取材于琢碗所剩的一块玉料,根据其质地形状雕琢。侍女和情郎在倾心交谈。吴工雕成此图可谓匠心独运。时逢盛世,包容无弃,胜过古时卞和在楚国的王廷哭泣。将两个仕女有意解释为仕女与情郎,更添一番兴味。

痕都斯坦玉器: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

值得提及的还有通过朝贡和通市交往进入清宫的痕都斯坦玉器。《西域图志》记载痕都斯坦,“在拔达克山西南,爱乌罕东。国工治玉,以水磨成器最精,为内地所弗逮。旧于叶尔羌贸易。乾隆二十五年,颁敕书赐物,令通市如故。”痕都斯坦位于古印度西北部,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巴交界地区。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分为盛食物用的器皿和杂器两大类。盛食物用的器皿有碗、盘、杯、壶、盒及罐等。杂器有灯盘、香炉、剑把等,与新疆玉质相同,雕造具有鲜明特点,常用自然花卉果实和动物形象设计器型,器物多雕耳和足,耳或柄一般作枝叶花果形。多追求纯净美,一般没有俏色,但部分玉器镶嵌金银或宝石,雕工与中国玉雕差异较大,呈现典型的阿拉伯装饰风格。

由于痕都斯坦玉器设计精美,磨琢圆润,很受乾隆帝的喜爱,进入清宫后,不少在造办处被加刻了年款和乾隆帝的御制诗。《西域图志》收录乾隆帝吟咏痕都斯坦玉器诗作29首(截止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其实收录在《乾隆御制诗》中的多达60首。乾隆帝写诗极尽赞美。

如《痕都斯坦白玉杯》:“痕都捞玉出河滨,水磨磨成制绝伦。”(《乾隆御制诗》三集卷九十)

《题痕都斯坦玉饮器》:“西昆玉工巧无比,水磨磨玉薄如纸。”(《乾隆御制诗》四集卷十八)

痕都斯坦玉器及乾隆帝的诗作,是清朝与周边部落经济文化友好交往的一个有力实证。

乾隆帝在咏和阗玉器与痕都斯坦玉器诗中多次提到昆仑:

群玉之精出昆仑,吉日甲子天子宾。

于西王母瑶池津,行觞介绍簋簋罇。

《玉盘谣》(乾二十三,1758)《山海经》记昆仑山为“群玉之山”。《穆天子传》记“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簋簋为盛放粮食之礼器。《礼记·乐记》:“簋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罇为酒器。

昆仑西极玉所都,穆满灵器传西胡。

《回玉圭谣》(乾二十六,1761)

说西方极远之地的昆仑山,是玉石之都。周穆王(姓姬名满)西游时,将有灵性的玉圭传到西域。《山海经》云:“河出昆仑东北隅。”郭璞注:“河出昆仑,潜行地下,至葱岭山于阗国,东注泐泽。”《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泽,一名盐泽。”即今罗布泊。诗意为:昆仑山注入罗布泊的河水(主要应指和阗河)中多玉石,如今作为征收的赋税进贡。

《咏痕都斯坦玉盘》:“昆峤产瑶琳,泰蒙每献琛。”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正月。诗中说高大的昆仑山盛产美玉,自古以来就进献中原。

《咏痕都斯坦玉碗》序说“璞韫昆山,镂传印度。”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西昆即西域昆仑山。率即大致,一般。良匠指手艺精巧的工匠。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二月。序说好玉蕴藏在昆仑山,而雕玉则传自古印度。诗说西域昆仑山大都出产玉石,而琢玉的良匠则出自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瓜瓣瓢》:“昆仑之冈产美质,喀吗水磨攻错加。”西域地区当时称玉工巧匠为“喀吗”。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正月。诗中说:这只玉瓢握在手中好象瓜瓣,端详纹饰有蒂有叶还有花。和阗虽然出产优质美玉,但要用水磨精琢成器的,还都出自京师以西万里之外的痕都斯坦玉匠之手。

《咏痕都斯坦玉灯檠》:“远域逮西瀛,崇昆产翠琼。省工有水磨,巧匠作灯檠。”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四月。诗说遥远的西域直达西海,高大的昆仑山盛产美玉。痕都斯坦玉工巧匠用水磨之法,省工省力雕琢出了这座灯台。

《咏痕都斯坦小玉合》:“昆峤产琼琪,良工精琢之。灿然七宝聚,斐若五花披。”

这首诗作于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年)六月。

诗中说:高大的昆仑山盛产美玉,痕都斯坦巧匠精雕细琢成美器。明耀灿烂如佛教中的七宝汇聚,华美之貌又如盛开的五色花。

薄过刻片楮,轻喻举毛鸿。

尤物可辞咏,咏还滋愧衷。

这首诗作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1788年)正月。

诗中说:痕都斯坦人擅长以水磨制玉,我相信其精妙奇巧是难以穷尽。痕都斯坦是葱岭(帕米尔)之外的大国,在叶尔羌(今莎车)疆域西南千余里,昆仑山延伸至此,多有制玉巧匠。其玉器通过买卖来到京城,薄过楮叶,轻如鸿毛。这样的珍奇之物值得作诗吟咏,我在吟咏之时,发自内心地滋生惭愧之感。

猜你喜欢

乾隆帝玉山昆仑
跨越昆仑
“板凳硬汉”溆浦木工胡玉山
茄子花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局长入错行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玉山冲刺“新七大”令岛内兴奋
昆仑投名状